交际语境视野下的于永正写作教学研究
2019-08-24张吉
内容摘要:交际语境写作强调将写作置于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中。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倡导写作目的源于实际需要,教师为学生的写作内容构建多种支架,在写作评价中提供语境中的指导,符合交际语境写作理念,对当下小学写作课程改革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交际语境 于永正 写作教学
语用学认为,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语境学言语,获得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1]。在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中,写作是一种有目的、有读者对象的言语交际行为,源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我国当前的写作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多强调有健康的主题、规范的结构、流畅优美的语言,却常忽视写作所应有的语境——为什么学生要对别人说这样一个话题。这使得学生写出的作文,看似书写工整、内容生动、表达有条理,却缺少适当语境下书写的真心话,缺乏内心自由个性的表达。
1985年,于永正老师开始尝试教育改革实验,按照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来改革传统写作教学。当时正是世界写作教学开始出现交际语境写作范式的时候,而于永正老师在写作中强调的“先有生活、感受,后有写作原则”的观念,和“创设一定的交际情境,进行说、写训练”的主要做法,符合世界写作教学所倡导的理念,在众多写作教学中独树一帜。本文试结合于永正老师写作教学片段,具体阐释交际语境写作的设计与实施。
一.写作目的:源于实际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写作需要有交际性,即需要明确写作的作者、读者和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写作是源于实际需要的,而不是架空的、虚幻的;让学生感到写作是生活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学习中一项繁重的任务。
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中,源于实际生活的写作训练比比皆是。四年级的邓刚同学拾金不昧,想找到丢钱的失主,于老师就借此机会组织学生学写招领启事。学生们通过张贴启事,很快便找到了失主,此次学生的写作也达到了物归原主的目的。但于老师不局限于完成仅此目的,通过对该事件的分析,他又创设了另外两项写作任务,其一,引导学生现场采访拾金不昧者,其二,整理采访内容后完成一篇报道记录该事件。本次写作训练目的明确,旨在宣传邓刚同学的好人好事,作者身份为“红领巾广播站”的小记者,读者是全校的老师和同学。
诸如此类的写作还有很多,如在《新型玻璃》一课中,于老师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中担当角色,要求学生充当新型玻璃的角色,为自己作个广告[3]。此写作练习的交际对象是购买者,交际目的是用恰当的话语进行自我推销,写作要求是写出各自特点。有了这样的交际语境设置,教师能极大调动学生仔细观察某样日常用品、完成相关描写的积极性。在《一个_____的早晨》作文指导课中,于老师与学生分别扮演猎人与阻止捕鸟者,进行趣味性的场景对话,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写作的交际对象是猎人,交际目的是保护大自然中的鸟儿。
交际语境作为载体,能为抽象的写作提供具体形象的交际场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领域,迁移恰当的语境,以此决定写作任务与写作内容,用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促使学生在写作中自觉担任某种角色,拥有主动写作的动机。
二.写作内容:构建多种支架
写作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完成写作提供帮助。學习支架理论将这些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称为“支架”[4]。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写作与生活相联系。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若教师仅出示一段写作材料,学生很难联想生活,此时便需要教师适当构建支架。
于永正老师写作教学中擅长为学生构建各种写作支架。他构建的支架,不是随意给一个提示、一张图片,而是基于本次写作的目标,找到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写作内容。比如在上《描述人物外貌并转述通知》这节课时,于老师围绕人物外貌描写,开展了多个写作活动。将本节课的写作任务进行分解,可得到以下语境形态下的写作任务:
1.情境营造:(教师有意安排)陌生的年轻女老师走进教室找于老师有事,临走前嘱咐学生将通知转告给于老师;
2.转述:学生主动告知于老师有人找他,尝试描述女老师的特征;
3.讨论:学生交流,先观察整体形象,再描述局部特征,最后转述通知内容;
4.支架:尝试把方老师的样子和她来干什么事写下来。写好以后打电话请方老师来,读给她听一听,让她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得像她;
5.期待:方老师听,学生分享写作成果,写得像的学生给予画片奖励。
与常规写作任务“挑选一位你身边的人试着描写他/她的外貌并写一件关于他/她的事”相比,语境形态下的写作任务能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学生在有明确的读者意识、目的意识、文体意识后,写作训练更能触发其言语活动交流机制。多数小学生对事物还不能进行自主分析、还原和想象,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语境中的写作任务,对完善并丰富其写作内容有积极作用。
此外,于老师会将学生的写作内容再做细化,进一步为学生搭稳写作支架。如指导学生写保证书,写作内容就包括为什么写保证书、从哪几个方面作保证、谁作保证、何时作保证等。举办展览后写通讯报道向报社投稿,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描述展室布置、接待了多少人、举办展览的意义、活动成功的原因等。
交际语境写作的特点是将写作置于真实或拟真的社会情境、任务场景或具体语境中,其实质是真实写作、生活写作,是最大限度接近于或者还原生活真实的写作[5]。于永正老师创设的诸如转述性、描述性、说明性、思辨性的交际情境,向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写作训练机会,为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导阶段的小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支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最真实的写作。
三.写作评价:语境中指导
写作评价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评价效果能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小学语文写作评价往往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思想,强调语句要优美、内容要切合题目,却忽视了文章的材料和主题是否符合交际语境对它们的要求。写作评价应用语篇来验证交际环境对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的制约作用是否发挥,即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是否符合交际语境[6]。教师设计写作教学、指导学生写作时强调交际语境,在评改时同样也不能忽视这一标准。
于永正老师采用“作中指导”的方法,他认为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一种在交际语境中的交际关系。课堂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交际情境中有了初步体验,随后自己尝试写作。而当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有意愿向老师请教时,教师再根据写作要求和学生写作情况,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集体指导、个别问题单独指导。这种指导存在相应交际关系,是学生在语境中真正需要的指导。对于部分学生,于老师还采用当堂面批的方式,请完成习作的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对学生作文进行个性化口头评价,同时通过评价时的师生对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目的。于老师在指导时规定,面批时全班同学都是参与者,允许学生插话,由此又构成一个新的语境,即全体学生是评委共同帮助某位同学修改作文。这样的写作评价过程有针对性,学生更易接受。通过个别指导影响全体学生,创设学生互评、师生交流的学习情境,从而形成由点到面的辐射效应。
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他认为,凡是符合社会语言习惯、能顺利地完成言语交际任务、心中有读者的,都应该打高分。例如在《推荐信》的教学中,于老师告知学生朱校长要为幼儿园小朋友买手帕,让同学们帮忙挑选,鼓励学生向校长写一封推荐信,给校长介绍一下大家挑选的手帕。学生写道:“您非常关心小朋友,要为他们买手帕。我们听了都很感动。”于老师对此予以肯定,并点评:“这几句话写得很得体,朱校长读了一定感到欣慰。[7]”在面批评点中向学生间接强调交际对象是朱校长,交际目的是向校长推荐合适的手帕。这封信的小作者在推荐时有读者意识,故应得到表扬。
于永正老师的“言语交际”作文教学实践,充分体现“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的写作模式,趋向學生真实的交流技能。于老师指导下的写作,是学生自我情感的真实表达,是与世界、与他人的有效沟通。他在写作教学中贯穿的真实写作、自由表达的理念,在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国语文教学中语境教学理论的诞生,对当下小学写作课程改革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3]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99.
[4]周子房.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5(Z3):7-8.
[5]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55.
[6]李海林,叶黎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定性[J].语文教学通讯,2011(26):10-12.
[7]于永正.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2.
注:本文系江苏省2018年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于永正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JCX18_06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张吉,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