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习互动机制推动优良学风形成

2019-08-24石有总黄运堪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构建

石有总 黄运堪

【摘 要】本文论述通过构建学习互动机制推动高校优良学风形成,从学生角度分析营造优良学风的影响因素,提出构建课堂教学互动机制、小组学习互动机制、跨级学习互动机制、校企合作互动机制、家校协同互动机制、线上线下互动机制等学习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机制效用,积极推动优良学风形成。

【关键词】优良学风  长效机制  学习互动机制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110-02

学风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的综合体现。《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良好的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每一所高校都应高度重视学风,并着力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推进优良学风建设。

一、营造优良学风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

(一)营造优良学风是高校推动“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要。当前,各高校正结合自己办学特色和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极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高校的教育教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上,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则具体落实到营造优良学风的任务上。只有在优良的学风环境里,才能让广大师生受到拼搏向上、积极进取浓厚氛围的感染和熏陶,进而迸发出开拓创新的活力与激情,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识的累积和学科的钻研上,收获专业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推动“双一流”建设,归根到底是需要营造优良学风,以促使广大师生形成向上向学向研的良好行为风尚,从而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营造优良学风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体现在广大学生学业有成、全面发展上,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实现学业有成、全面发展,是在依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获得的,而这则需要有优良学风促使广大学生潜心问学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从落实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任务的角度来看,推动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顺利进行与目标的顺利实现,都需要有优良学风这一充分必要条件,否则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就难以实现预期效果与目标。

(三)营造优良学风是广大学生获得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学习是学生在校的首要任务。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知识面,拓宽专业视野,便成了广大学生追求的学习目标。实现学习目标,获得成长成才,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努力程度,但有优良的学风环境作为保证,学习效果会更加好。优良学风会催人奋进,广大学生在优良学风里才有学习动力,才能乐于学习、享于学习、成于学习。反之,不浓厚的学习气氛,尤其是在消极堕落氛围里,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学习动力,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广大学生获得学业上的进步、实现全面发展,除个人的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有优良的学风环境作为保证。

二、从学生角度分析营造优良学风的影响因素

影响高校优良学风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教育教学层面、管理服务保障、大学文化底蕴、体制机制因素、学生主体因素等。本文仅从学生角度探究营造优良学风的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学习目标,不做学习生涯规划,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应付式学习;有些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消极对待学业,纪律松弛,作风散漫,迟到、早退、旷课时有发生,上课时常玩手机、打瞌睡,课后不复习功课,不参加校园活动,而是玩游戏、睡懒觉;有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深受网络影响,每天都花费大部分时间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信息上,陷入“网瘾”以至不能自拔;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热衷于兼职、娱乐、游玩等活动,真正投入到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考试时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学业上只追求“及格”。

三、以促成优良学风为导向着力构建学习互动机制

推进学风建设,促成优良学风,需要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协同合力效应。

(一)构建“探讨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互动机制。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对于营造优良学风至关重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着重在教与学上下功夫,除了教师着力提升教学技能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外,关键是调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构建“探讨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互动机制,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教师开展话题互动探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增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教师要转变灌输教育理念,认真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突出课堂教学互动环节,设立教学预期目标,设置交流互动话题,鼓励学生做好课前自主学习,坚持问题导向,提前准备好对所布置话题、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改变传统教学形式,设计好课堂互动形式,同时转变自身的角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情感上的融合,营造互动良好氛围,提升课堂互动效果。学生要自觉树立我要学习观念,按照课前知识点话题布置,发散认知思维,积极备好互动话题的理解内容,并课堂教学互动中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教学互动逐步深入,由原先的教师主导、学生配合,逐步转变为师生共同主导;由原先的教師布置、学生接受知识点任务,逐步转变为学生提出和解决、教师指导和补充,从而构建“探讨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互动机制,促进师生深入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构建“互帮互助、互促互进”的小组学习互动机制。针对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现状,结合学生各自不同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男女比例等情况,组建多个学习小组,形成相互学习、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的良好学习态势,营造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经验共享、相互帮助和深入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共同解决好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问题,有助于发挥学习先进的榜样、帮助和带动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视不同阶段不同小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组员、调整学习目标,丰富竞争激励手段,不断激发小组学习热情。构建“互帮互助、互促互进”小组学习互动机制,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激发学习活力,促进学习上的帮扶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效率,实现共同进步。

(三)构建“榜样引领、借鉴共享”的跨级学习互动机制。开展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结对帮扶活动,推动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交流互动、借鉴共享,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双方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可凭其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和专业知识给低年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有益的指导与帮助,分享学习收获和学习资源,为他们答疑解惑;低年级学生则得到有益的学习指导意见,借鉴好的学习方法,共享学习资源,少走弯路,提升学习效率,在专业知识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和理解。在专业实践、专业技能竞赛、学术课题研究等方面,都可以组建高低年级学生组成的团队,形成专业学习上的交流互动,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发挥高年级学生“传、帮、带”的作用,促進低年级学生的成长。构建“榜样引领、借鉴共享”的跨级学习互动机制,建立专业学习上的联系纽带,可以发挥榜样引领和传帮带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互动氛围,共享专业学习经验,促成良好的学习互动效果。

(四)构建“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高校人才培养应遵循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推动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校企合作框架下,高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深入认识所学专业,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有机衔接;企业则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岗位,锻炼学生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学生则利用实习实践机会,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以检验自身理论学习效果,清楚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激发自己后期更加努力学习,以适应岗位要求。构建“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有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五)构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的家校协同互动机制。推进学风建设,需要高校和家长协同配合,在教育管理学生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高校要把家校密切联系、家校协同配合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定期和适时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家长通报高校建设发展情况、学生在校综合表现尤其是学习表现情况,在学生学业预警方面同家长商量教育和管理措施,进一步做好同家长、学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和家长一同督促及引导学生把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业上。高校组织相关人员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对学业表现不佳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家访,寻求家长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家长可适时向高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为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建议与意见,甚至可到校为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表现,引导和督促学生搞好学业。构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的家校协同互动机制,可以促进家校密切联系和协同配合,形成教育管理合力,共同致力于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六)构建“任务结合、互为补充”的线上线下互动机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进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模式俨然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在线上教学、学习大做文章,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为学生构建使用便捷、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共享网络教学资源,拓展知识面,拓宽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说取得了良好效果。构建“任务结合、互为补充”的线上线下互动机制,可实现传统课堂学习与网络平台学习的紧密结合,形成线上线下教学互动,促进学生随时和教师沟通交流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更加全面,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把控更有针对性,从而有针对性布置线上线下学习任务,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16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资助(一般)项目(GUTDJ2016012)

【作者简介】石有总,男,广西武宣人,讲师,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冶金与资源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黄运堪,男,广西上思人,讲师,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冶金与资源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构建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以“三好一满意”为抓手 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