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阈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9-08-24李国和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机遇挑战

【摘 要】本文论述“互联网+”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转变观念,适应新环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部门联动,通力合作,营造“互联网+思政”育人环境;利用好“互联网+”优势,把控校园文化话语主动权;“引”与“管”并重,健全“互联网+思政”的教育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  艺术类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  挑战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081-02

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思潮通过互联网平台涌入大学校园,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更新,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艺术院校必须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艺术家和工作者”为根本宗旨,借助互联网平台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联网+”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互联网+”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突破,具体体现在:第一,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创新性。传统教育手段具有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小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丰富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深层次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供了可能性。第二,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具多样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填鸭式”教育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形式老套僵化、内容枯燥单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主动性变得更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合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第三,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多元化。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到来,传统“一对多”的模式必然受到冲击,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单一的知识灌输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互动学习模式成为主流趋势。“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全新教育手段,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了有效路径。高校教育者应顺势而为主动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不失时机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变。

(二)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第一,网络信息传播过程的“曲折性”易导致网络终端信息的复杂化。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有时候同一个信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可能使信息“异化”,导致网络信息迷惑性更强,一些信息辨别能力弱的学生可能会盲目接受。第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易受到网络信息自主选择性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自主选择性大大增强,不再是传统的“发信息—接收信息”的模式,而是转变成“需要什么信息—选择什么信息”灵活自主的选择信息方式,艺术类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根据实际需求自主地选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艺术类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盲目跟风习惯,加之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他们易受到非主流思潮的侵蚀,导致价值观念的错位。第三,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对网络舆论监管的难度增加。公民在互联网平台可以匿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现实问题的观点,有些公民可能在网络中表达消极的情绪,更有甚者发表反党、反社会、反人民的错误言论,艺术类大学生具有个性化、情感化、自由化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客观情况,更容易偏激。鉴于此,“互联网+”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耦合面临巨大挑战。

二、“互联网+”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利与弊,高校教育工作者既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谈网色变”,应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际,结合新时代艺术类学生特点,准确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让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的东风里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转变观念,适应新环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说教意识,树立服务学生的新理念,积极顺应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要积极主动融入学生中,以平等的姿态、朋友的心态参与沟通交流,利用“互联网+移动工具”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第一时间及时答疑、正面引导。网络思政具有传播信息及时性、传播内容丰富性的特点。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有传统的纸媒和新时代的网媒,如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脑、手机终端等,这些线上线下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同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形式变得灵活多样。

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传统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倍显枯燥,而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现代化信息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学校通过网络、电视全程直播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没有时间看直播的师生还可以通过看回播方式了解党的十九大内容。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移动终端,广大学生对党的十九大的内容了解更加全面,并且还可以通过校园互联网平台进行讨论、学习,这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定时或不定时向学生推送正能量的电子书籍、报纸、杂志等,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学生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讨论自己关注的时事热点,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传播正能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部门联动,通力合作,营造“互联网+思政”育人环境

当前,高校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体功能水平,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构建部门联动的组织机制。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网絡中心、研工处、学工处、团委、保卫处和二级院系联动、通力合作,同时广泛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营造“互联网+思政”育人环境。首先,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由学校党委牵头成立“互联网+”视阈下的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属职能部门有效联动、分工合作、整合资源,推动“互联网+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二级院系之间也要密切配合,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指导,提升艺术类学生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二是要建强配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全面推进党团干部、学工干部、思政课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又红又专”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此同时还要发挥校园学生组织、学生团体的影响力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成立由学工部门领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艺术院校网络志愿者队伍,参与网络联络、舆情监督、价值观引导工作。

(三)利用好“互联网+”优势,把控校园文化话语主动权

在“互联网+”视阈下,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显著标志。世界各国之所以选择占领文化这个制高点掌控本国文化话语主动权,其目的就是避免本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受到外国文化的渗透、破坏,维护本国利益。国外的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的开放平台,对我国的文化进行渗透,甚至蔓延到高校中,为了避免国外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到艺术类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养成,高校需要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全面占领校园互联网文化阵地,掌控校园网络文化话语主动权。一是全面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监督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对校园网络环境的净化,过滤掉非主流网络文化,通过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将非主流文化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对于促进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全面把控校园网络文化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要切实加强校园网管理,确保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内容不走样,传播形式不偏向。艺术类院校要牢牢坚守校园网络文化阵地,保护好校园网络舆论阵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始终保持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不走样,传播形式不偏向。

(四)“引”与“管”并重,健全“互联网+思政”的教育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大学期间是艺术类学生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者必须对学生加以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互联网+思政的背景下,学生接触的信息的量大增,互联网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既有正能量的传播,也伴随负能量的渗透,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全方位监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把握住思想教育的主导权,趋利避害,时刻警惕互联网释放的“负能量”影响到艺术类学生“三观”的养成。艺术类学生由于自身特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导,影响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的养成。我们必须做到对网络环境全方位、无死角的净化管理,过滤掉负能量的信息,屏蔽反动信息。不仅在要严格监督信息的传播,而且要对信息传播渠道严格把关。同时设立网络管理人员、网络评论人员等,制定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当发生网络事件时可以第一时间给出应急预案,创建一个有秩序的校园舆论氛围,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朱晓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3(9)

[2]刘慧.“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教育,2015(9)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艺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当前艺术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YB2015010)

【作者简介】李国和(1983— ),男,湖北广水人,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机遇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