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重点地区中学生艾滋病环境调查*

2019-08-24朱兴采张石则董玲玲王仁利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凉山性行为知晓率

朱兴采,张石则,董玲玲,归 冰,王仁利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皮肤科(西昌 615000)

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地处四川西南部,是以彝族和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全州506.4万人口中,彝族人口259.68万,占总人口的51.28%,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因受毗邻云南省特殊地理位置和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及唯利是图的不法商人经不住毒品高额利润的诱惑,凉山成为境外毒品经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和聚散地。自1995年全州大部分县(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毒品问题以来,吸毒人员迅速增长,也由过去单纯的农民发展到各层次、多行业[1]人员。凉山州1995年发现感染HIV者,截止2015年底,全州17个县均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报告。到目前为止,艾滋病还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控制传播的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以预防为主。中学生是家庭—学校—社会,当今—未来联系的纽带,他们的行为是决定凉山艾滋病防治成败的关键。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凉山地区青少年成长环境,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良行为发生情况,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凉山艾滋病重点地区,参考龚煜汉等[2]对凉山艾滋病流行区域分类办法,第一类城市地区—西昌市,第二类高发县,包括布拖县、昭觉县、越西县、金阳县、美姑县、喜德县、甘洛县、普格县。本调查将二者并称为艾滋病重点地区。以随机整群抽样方式选择调查点,以选定调查点的所有学生为调查对象。经抽样选定布拖县中学、昭觉县中学、昭觉县民族中学、西昌二中4所学校为调查点。

1.2 调查内容

问卷制作参考《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凋查综合报告2005)》[3],根据凉山地区实际情况及调查目的自制问卷—《艾滋病高发区中学生行为学研究调查问卷》。本文研究内容是问卷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调查实施前征得班主任及学校领导同意,并经过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1.3 分析方法

参与调查项目的所有人员经过统一培训,熟练掌握调查要点、调查方法和动员技巧。要求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注意保护受调查者的权益和隐私。学生匿名自填《凉山地区艾滋病高发区中学生行为学调查问卷》。调查控时,低年级学生50 min,高年级在40 min;鼓励学生以第一感觉回答问题,以免过度思考后规避敏感问题,影响调查结果。保持现场安静,回答问卷时不准交头接耳,不准互相讨论,不准相互传阅,防止个人信息泄露。要求学生填写问卷时,做到基本信息完整,其它信息完成95%以上。问卷调查时间: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资料整理时间:2016年4月—11月。

1.4 统计学方法

现场调查与质控:问卷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清理问卷,所有收回问卷经过甄别,排除不合格问卷。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双录入、核对、纠错。采用PASW Statistics18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连续性变量的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使用2检验,检验水准α除特别说明外均设定为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总人数10 811人,发放问卷共10 811份;共收回问卷10 780份,回收率99.7%;其中合格问卷10 749份,合格率99.7%。在完成调查者中,包括男生6 415人,占59.7%;女生4 334人,占40.3%。其中,汉族学生1 631人,占15.2%;少数民族学生9 118人,占82.9%;其他民族211人,占2.0%。因其他民族学生占比小,在按民族分组对比分析时只选择汉族与少数民族对比。调查者平均年龄(16.08±1.96)岁。

2.2 调查对象的家庭环境

2.2.1 亲属艾滋病患病情况 在10 749名受调查中,报告一级亲属中、二级亲属中、三级亲属中有感染艾滋病感染者的学生分别为529人、916人、1 008人,报告率分别为4.9%、8.5%、9.4%。2检验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学生报告率高于汉族学生;3个地区中,以布拖县最高,西昌市最低(表1)。

表1 学生亲属艾滋病感染情况[n(%)]

2.2.2 家庭完整性调查 在10 749名学生中,近一年与父母共同生活(家庭完整)的6 976人,占64.9%;近一年与父母之一共同生活(单亲家庭)的共2 280人,占21.2%;近一年未与父母共同生活(无父无母)的1 493人,占13.9%。汉族学生家庭的完整性较高,少数民族学生单亲家庭和无父无母的占比较高(表2)。

表2 家庭完整性调查[n(%)]

2.2.3 父母文化程度 在10 749名学生中父亲文化程度是文盲的2 536人,占23.6%;母亲是文盲的5 181人,占48.2%(表3)。

表3 父母文化程度[n(%)]

2.2.4 姊妹人数 全部学生平均拥有姊妹人数为(3.88±1.79)人。其中汉族学生平均拥有姊妹人数为(2.27±1.59)人,少数民族学生平均拥有姊妹人数为(4.20±1.65)人;少数民族学生平均拥有姊妹人数明显高于汉族学生(t=42.769,P<0.001)。

2.2.5 居住地调查 完成居住地调查的10 538人中,其中居住农村的6 742人,占64.0%;乡镇的2 177人,占20.7%;城区的1 619人,占15.4%。

2.3 学生个人艾滋病知、信、行调查

2.3.1 学生艾滋病知识测评 艾滋病知识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经血液传染艾滋病、与艾滋病病人共用针头注射传染艾滋病知晓度最高,在80%以上;对于只与1位性伴侣发生性行为能减少艾滋病传播和蚊虫叮咬是否传染艾滋病知晓度较低,不到40%。在10 749名学生中,测试成绩完全错误的346人,占3.2%;全部正确的992人,占9.2%。多数在正确3~7题之间。根据国家标准,艾滋病知识测试8条中知晓6条及以上的判断为知晓。结果在10 749名生中,知晓6条及以上的共4 773人,知晓率44.4%。其中初中组6 416人中,知晓人数2 226人,知晓率34.7%;高中组4 333人,艾滋病知晓人数2 547人,知晓率58.8%。高中组明显高于初中组(2=607.830,P<0.001)。1 631名汉族学生中,知晓人数1 055人,知晓率64.7%;9 118名少数民族学生中,知晓人数3 718人,知晓率40.8%。汉族学生知晓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学生(2=326.321,P<0.001)(表4)。

表4 艾滋病知识测评

2.3.2 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在应答的10 711人总人数中,愿意与HIV/艾滋病患者同班学习或同寝室生活的3 014人,占28.1%。在6 931名男生中,愿意的占1 911人,占29.9%;4 320名女生中,愿意的1 103人,占女生的25.5%。女生更不愿意与HIV/ 艾滋病患者同班学习或同住一室(2=24.332,P<0.001)。1 619名汉族学生中,愿意的585人,占汉族学生的36.1%;9 092名少数民族学生中,愿意的2 339人,占26.7%。少数民族学生更不愿意与HIV/ 艾滋病患者同班学习或同住一室(2=60.277,P<0.001)。

2.3.3 学生性行为及高危性行为状况调查 在10 749名学生中,报告有性行为的1 381人,报告率12.8%。男生6 415人,报告人数1 180人,报告率18.4%;女生4 334人,报告人数201人,报告率4.6%。男生性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女生(2=437.157,P<0.001)。汉族学生1 631人,报告人数116人,报告率7.1%;少数民族9 118人,报告人数1 265人,报告率13.9%。少数民族学生明显高于汉族学生(2=56.489,P<0.001)。初中生6 415人,报告有性行为的831人,报告率13.0%;高中生4 333人,报告有性行为的550人,报告率12.7%。初中生和高中生性行为报告率没有明显差异(2=0.155,P>0.05)。

在1 381人报告有性行为的学生中,报告有非自愿性行为的410人,报告率29.7%,占全部10 749名学生的3.8%;有2位以上性伴侣的973人,报告率占有性行为学生的70.5%,占10 749总人数的9.1%。报告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423人,占有性行为学生的30.6%。

2.3.4 个人前途预估 调查中,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对个人前途作总体预估。共完成调查10 749人。预设3个选项。结果显示:选择“正面——前途美好”的4 632人,43.1%;选择“中性——前途平淡”5 354人,占49.8%;选择“负面——前途暗淡”的763人,占7.1%。汉族学生较多的选择正面,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选择中性和负面。男生与女生相比,女生对个人前途较为乐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5)。

表5 学生个人前途预估[n(%)]

2.3.5 学校禁毒防艾教育情况 在完成调查的10 730名学生中,报告接受禁毒防艾教育的8 091人,占75.4%。西昌二中2 123学生中,受教育人数1 975人,占93.0%;昭觉县中学3 830名学生中,受教育人数3 060人,占79.9%;昭觉县民中3 649学生中,受教育人数2 465人,占67.5%;布拖中学1 128学生中,受教育人数591人,占52.4%。以西昌二中接受报告比较最高,布拖中学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40.585,P<0.001)。学生接受禁毒防艾教育比例与当地艾滋病疫情成反比。

3 讨论

中学阶段是由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敢于冒险,但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凉山重点地区中学生有一级亲属、二级亲属和三级亲属感染HIV/艾滋病的报告率较高;报告率的地区差异与凉山地区艾滋病疫情一致。严峻的艾滋病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艾滋病主要有血源性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3种传染途径。在凉山重点地区早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共用针具吸毒为主,逐渐过度到目前以性传播为主。吸毒和性乱与个人不良嗜好有关,而这些不良嗜好的形成与其文化水平、个人修养、社区环境、民族特性和遗传特征密切相关。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极其深远。子女与父母拥有共同的遗传特征、共同的民族特性、相近的生活环境,从而形成与父母相近的价值观,养成相似的生活习惯。亲属吸毒、性乱等不良嗜好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从而增加HIV感染风险。

在艾滋病高发区,特别是有亲属感染HIV的学生中,通过社会环境改良,加强教育,以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让青少年摒弃父辈的不良嗜好,降低青少年感染HIV的风险。坚决打击涉毒犯罪行为,大力推动禁毒工作,净化社区环境;反对婚外性行为,养成正确性观念;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孕妇HIV感染者,并被告母婴阻断,以有效降低社区HIV感染率。建立家庭、社区、学校无缝联动机制,在青少年中普及艾滋病知识,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抵制毒品的诱惑,竖立正确的性观念。

本课题调查发现,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文盲比例较高,尤其以母亲文化程度最为严峻,文盲率近50%。学生家庭子女较多,学生姊妹人数平均达3.88人,少数民族学生明显高于汉族。学生家庭完整性较差,尤其以少数民族较为明显,无父无母的达13.9%,单亲家庭比例达21.2%。父母文化程度低,不利于艾滋病知识的传播及子女的教育;相对于少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获得的家庭温暖和关怀相对不足;家庭完整性差、残缺,家庭功能丧失,严重影响子女身心健康,甚至一些学生对未来信心不足。

本课题调查发现:凉山艾滋病高发区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44.4%;初中组知晓率34.7%,高中组知晓率58.8%。该结果明显低于张世玲等[4]报道厦门高一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63.1%;低于洪小冰等[5]报告的厦门湖里区青少年知晓率的73.6%;低于研究者[6]报道江门市新会区中学生的82.1%。缺乏艾滋病知识不利于保护个人及家庭艾滋病防护。不到30%的学生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共同学习或同住一室,提示在凉山艾滋病重点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艾滋病歧视问题,不利于凉山地区艾滋病防治。

学生性行为报告率为12.8%;男生18.4%,女生4.6%;初中组13.0%,高中组12.7%;汉族7.1%,少数民族组13.9%。凉山重点地区中学生性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英德市中学生性行为报告率6.12%,其中男生9.13%,女生2.9%[6];朱俊等[7]报告的重庆市初中生性行为报道率3.0%;也高于2012年北京和2005年全国调查数据[3,8]。调查还显示,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使用率30.6%。安全套使用率明显低于李晶等[9]报道的北京市某区高中生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54.8%和姜海波等[10]报道的宁波市校外青少年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35.3%。同时发现非自愿性行为均达29.7%,多性伴性行为达70.5%。中学生性行为、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多伴性行为及非自愿性行为增加经性传播艾滋病风险。个人对未来失去信心,对前程预测为负面和中性的比例占50%以上,尤其以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更为明显。只有28.1%的学生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同班学生学习或同处一室,提示学生中有较为严重的艾滋病歧视问题,不利于凉山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

近1/4的学生报告没有接受禁毒防艾滋病教育。尤其以艾滋病疫情最重的布拖县占比最高。凉山是艾滋病高发区,相关部门对禁毒防艾教育相当重视,但从调查结果来说,可能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64.0%的学生居住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生活环境相对较差,教育相对落后,不利于学生知识,特别是毒品、艾滋病知识的积累。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艾滋病重点地区学生禁毒防艾教育。

综上所述,凉山重点地区中学生面临家庭成员艾滋病患病率较高,家庭结构破坏严重,家庭子女较多。自身艾滋病知晓率较低,性行为报告率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艾滋病歧视,部分学生对未来信心不足,国家强有力的干预措施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凉山性行为知晓率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现代性语境下的再边缘——从《我的凉山兄弟》谈起
CERQ问卷在中国沈阳有性行为的中学生中的调查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