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微课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2019-08-24周晨阳刘毅文

计算机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测验创新能力知识点

周晨阳,谢 骏,印 东,刘毅文

(怀化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1 研究背景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以互联网为依托,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各个领域,以提高社会创新力与生产力。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是依附于网络的多种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将授课视频发布在平台上,学生可自主选择个人喜爱的方向或科目进行网上学习。教师可在互联网上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如网上教研、在线备课、在线答疑、布置和批阅作业等,展现互联网空间的共享性与便捷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构建的学习生态圈中,对创造性和智慧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终身化,学习越来越个性化和广泛化。教师的角色必然要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重塑,但绝不会消失,而是在教育变革中承担更重要的使命,由知识的“二传手”转变为培养质疑和创新精神的“引路人”,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也成为互联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主体,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们该如何将创新精神嵌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并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 形势分析

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50余次,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由此可见,国家和社会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应当担负起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刮起了改革之风,经历了一番变革,学生知识体系的输入方式多种多样,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移动课堂等,但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有效输出却依然不足,手段乏善可陈,缺少个性化的输出,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其核心是创新思维。现代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前卫的创新思维和扎实的创新技能。从学生的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教育的劣势明显:相同的教材、平均化的教学难度、相同的授课方式、相同标准的考核,在这种“平均化”的环境中,学生被批量生产,缺乏个性化定制,难以满足起点水平不同、天赋差异明显的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在此方法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创新意识能力。

3 现阶段应尝试的教学模式

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输入的知识能够最高效地输出是现阶段教育一直所思考的问题。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为了突出个性化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在强化教学设计和反思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检验方式——自微课。

自微课,即将微课录制的主角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上课时,教师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将录制此重点、难点的微课任务分配给每一位同学,以此作为阶段性任务;或是在此教学任务结束后,以录制本课程知识点的微课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标准有制作精美度、知识饱和度、学生对此知识讲解的接受度等。为使微课录制的内容更饱和,在录制微课伊始,学生需自主学习这一相关知识点,并不断进行思考、总结,以呈现高标准的微课,此时学生已从“被动灌输知识”的角色转换为“主动吸收知识”。这一举措留给了学生极大的创作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效果。

在学生录制微课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已将此知识点“吃透”,或还带着些许疑问,在这个情况下听教师讲课事半功倍,能更好地掌握此课程。制作完成的微课可经管理员审核并上传至教学资源库中,供学校各位学生观看。

学生可在平台观看微课并进行评论互动、留言疑问,微课的作者则可以在提问区进行答疑,在答疑过程中又能将知识不断地巩固、不断思考,最终达到终身不忘的目的。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一位“小老师”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从被动学习转换为自主驱动学习。图1为自微课学习模型。

图1 自微课的教学模型

4 开展“自微课”反馈模式的分析

慕课虽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但其本质还是“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而“自微课”采用的是“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改变传统师生关系的同时,还重新设计了“教”与“学”的实质内容,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2的内容为自微课的反馈模型。

图2 自微课的反馈模型

“自微课”的出现,使课堂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降”为辅导、答疑的角色,经历了微课制作之后的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传统教学模式的备课知识可能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导致这种“辅导”与“答疑”要求教师在课前付出更多的备课时间与精力,为学生答疑作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实现促进教师钻研学术、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将更多精力置于教学。让教师从一个讲授者变成学习的启发者、激励者,让学生从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习将变得更加高效,教学质量也随之水涨船高。“自微课”还能在课堂外进行应用与延伸,学生能将做好的微课作品参加微课类竞赛,在竞赛中不断提升自己。在此模式下教学的优点如下。

(1)在录制微课前,学生需要自己寻找资料,自学知识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资料甄别能力。

(2)因制作微课时学生是从自己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制作,减少了知识盲点,使知识重点、难点以学生更能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

(3)因微课制作的不可重复性与个性化,以此作为学生的阶段考核也是非常可行的,用更生动的形式将学生从传统作业形式中挣脱出来,将作业抄袭的可能性降低至零。

(4)在制作微课视频时,为使微课制作得更为精美,学生不仅需要将知识漏洞补充完整,还需熟练操作视频录制、剪辑、添加字幕等相关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学生与其他参与者或课程制作者同步或异步交互,不闭门造车,制作完成后微课将上传到教学资源库,学生的交流和探讨会促进微课制作者以及微课观看者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现实的大学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创新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可以为学生未来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5 “自微课”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效

怀化学院创新基地在2018—2019学年上学期对该新教学模式进行了试验,可以从考核结果与学生学习满意度来分析此模式的可行性,也可以从编程竞赛类、项目开发类、作业3个方面进行微课的录制,并由学生自行观看。

自实行“自微课”教学模式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为呈现最高水准的授课视频,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效果惊人。因学生自主录制学习视频,学生能够讲解自己在学习此知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陷阱与难点,这是教师录制学习视频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为直观看出自微课模式与传统授课模式的差距,我们采取对照实验将结果用数据量化。在操作系统原理与Linux实践课程中,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对照实验,两班人数均为48人,实验时长为60天,授课的知识点见图3。

图3 授课内容明细表

实验组学生在上课前制作该课题的微课或在课后制作微课作为课后作业,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授课模式。在实验结束前的最后阶段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查,老师综合此次实验中上课的知识点,精挑细选了一些最能检验学生学习程度的题目,将其汇聚在一套试卷上,对学生安排了一场两个小时的考试。试卷批改完后,按合格与优两个等级评定学生成绩,得分60~79 分为合格,大于80 分为优,考核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考核结果比较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均呈正态分布,由上图可知实验组学生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x±s)表示,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在实验组中随机抽样,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均表示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知识点的各个细节,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且结合自己的理解能够将知识点举一反三,使成绩有明显差异。

在考查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之后,再对两组学生进行思维创造力测验,考核使用的测验方法为“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该测验由美国心理学教授托兰斯编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创造力测验,适用于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水平的个体,是一项主要考察分散性思维创造性成就的创新能力测试,被业界认为是对发散性思维的可靠检验。本次实验对两组学生采用了“言语创造性思维测验”,其中包括7个测验:提问题、猜原因、猜后果、产品改造、非常用途测验、非常问题、假想。测验后,心理两组老师对学生的答卷进行总体评判,得出结果为:实验组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远大于对照组的学生。

6 结 语

自微课模式不走寻常路,打破学习传统路线,挣脱灌输教育的束缚,让学生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创造性,继而提升创新能力。“互联网+”时代的降临,让我们可以颠覆性地进行教育革命,新的科技和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教育回报率,与此同时,还能降低教育成本,可谓是一劳多得。从传统的课堂教育,到慕课的线上课堂教育,再到现在的自微课,无不体现出了人们对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与改进,旨在最大化呈现教育新姿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新发展。

猜你喜欢

测验创新能力知识点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数字测验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