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演变与控制权治理

2019-08-23熊萍吴华安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博弈模型演变农产品

熊萍 吴华安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观念更新,流通业向多元化业态发展,农产品流通价值链也呈现出向产运销一体化演变的趋势。本文借助博弈论构建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的非合作、合作博弈模型,研究得出在产、销双方实力均衡的前提下,构建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够增加价值链的整体福利,实现控制权的维护与价值链治理;当产、销双方实力悬殊,可能导致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治理失控,不利于维系积极的价值链策略。据此,进一步提出强化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治理的路径选择,以促进农产品价值链的整体创新与良性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   流通价值链   演变   控制权治理   博弈模型

農产品流通价值链是全新的管理模式,更符合当前流通业态多元化创新的理念,尤其是互联网与流通业的深度融合,开启了重塑农产品流通价值链与维护控制权治理的新业态。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观念更新,农产品流通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18年农产品流通总额达到4.7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在“新零售”业态的引领下,“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推动着农产品价值链向产运销一体化演变。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农产品流通市场呈现“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矛盾,尤其是价值链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共享机制缺乏、与高端产业融合不足,导致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有限,不利于产业间的互动与协同,难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契合。本文构建博弈模型探索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治理的关键环节,准确把握价值链协调创新机制,对于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健康发展、增强价值链整体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国内外研究进展

自Porter提出价值链思想以来,为企业提供了整合外部资源获得竞争优势的分析模型,学者们借助价值链理论展开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如Jeffrey(2016)、Andrew(2017)和Cawley(2018)构建了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动态规划模型,将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各环节视为增值协作决策,强调经营者更新管理理念,构建精益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提高对增值环节的控制权实现整体成本的最小化、提升流通效率。Hendrikse(2017)和Hobbs(2018)从农产品价值链垂直协作视角展开研究,强调应从种植、加工、运输、配送、销售等环节展开一体化合作,流通企业积极参与到控制权能力的培育,酝酿价值链上资源优化配置、运输路径决策,从而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价值链增值和稳定农产品价格。可见,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控制权溢出效应有助于扭转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强垂直分工协同的问题。

2015年以来,国内“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模式悄然兴起,学者们基于农产品价值链协同、控制能力展开研究。李璐伊等(2016)和张琳(2017)提出在农产品流通呈现出专业化加深、分工链加长的背景下,龙头企业作为流通价值链上关键要素,整合链上资源建立战略联盟,有助于形成垂直协同效应,提升控制权。龙建辉等(2017)和吴彦艳(2018)指出农产品流通呈现纵向延伸、横向拓宽的态势,构建“共生型”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有助于提高龙头企业对各环节的控制能力,进而获得协同管理、产业链增值。可见,从控制权治理视角出发,探索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整合与协同能够利用市场调配资源、增加节点的相互依赖性。

国内外学者们纷纷展开了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研究,尤其是从分工专业化的角度对资源整合、协同合作等展开研究,且成果丰硕。但从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创新的视角展开控制权治理的研究鲜有,对价值链的垂直协同、共谋发展的指导有限。由此,本文拟对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建立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的博弈模型,探析价值链协同效应溢出所产生的经济意义,探索推进流通价值链一体化发展、促进价值链各环节协作共赢的有效路径。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演变态势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观念更新、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流通价值链为适应市场需求,也呈现出逐步演变的态势,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减少成本模式。较为典型的是市场交易型,成本控制较为传统,处于“成本维持”和“成本改善”状态。通过流通主体的有效联结,构建成本节约链条,对农产品的成本、流通、运输、暂存、装卸各环节进行成本压缩,但也导致价值链条过长,流通效率低下,尤其是存在流通节点主体规模有限,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导致流通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第二阶段,保持适度成本模式。较为典型的是联盟合作型,如农超对接、农企对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减少农产品流通无效成本实现成本控制。构建成本控制链条,对流通主体间的资源进行分析与整合,建构产业群聚体系,提高企业与农户间的紧密程度,有效缩减流通环节,从消费终端有效预测、合理安排农业种植,避免因农产品滞销而打击农户积极性。农户与企业形成稳定持续的采购关系,保障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动态把握市场信息,以企业为主导核心,对流通价值链上的成本控制加以监督,进而降低流通成本。

第三阶段,增加创新成本模式。较为典型的是产运销一体化型,在流通价值链上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的运转模式,精简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提升成本的创新控制。集合各流通环节,实施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构建成本创新链条,使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由同一流通主体承接并完成(见图2),促进流通价值链更快、更准、更优。从长远性、全局性的视角,充分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对流通价值链单元的预算、计划、核算、执行,缩短资金运行周期、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随着产运销一体化模式的发展,消除中间市场交易行为,自建或参股销售渠道,及时获取市场供求信息反馈至生产种植环节,对农产品全链条进行成本控制,开拓利润来源,提升运营效率。在保持适度成本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创新,整体布局和科学规划,实行流通环节成本捏合,形成多价值链节点的成本叠加,缩短价值链条、削减组织管理的刚性成本,提升物流配送作业效率,有效利用节余成本注入至流通价值链条,实现流通运营资金的良性循环。

基于博弈论的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研究

(一)农产品价值链控制权治理的关键

流通价值链上环节众多,其控制权在于通过非市场机制协调和组织各价值创造活动,实施横向联合、纵向联盟的策略,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协作追求价值链上利润空间。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核心,整合流通各价值环节,实施产运销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加强农产品流通业与金融、信息、物流等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互动,稳定供应关系、终端价格,以销定产,降低供应链成本、实现价值链控制。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治理的关键在于从长远性、全局性的视角整合价值链产、运、销各环节资源,缩短价值链条,合理分配价值链上利润,协同提高价值链运营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农产品流通中“集约经营→运输→配送→销售→消费”各环节均交由龙头企业独立或参股运作,精简中间环节,加強对价值链各环节的控制能力,进而实现流通成本创新管控,培育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竞争优势。

(二)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的博弈要素与假设

从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演变趋势来看,生产与销售的关系已从分散型逐步向合作型转变。由此,运用博弈论对生产者与销售者非合作型和合作型模式展开控制权的研究,其博弈要素主要有几方面(见表1)。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的博弈假设:农产品流通价值链上有且仅有生产者与销售者参与;参与各方是理性社会人,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价值链中参与各方之间是静态的纳什均衡状态;完全理性是公共知识,即参与各方获得信息是同等的,并据此理性地作出行为判断。

(三)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的非合作博弈模型

假定1:农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不存在合作关系,双方据公共知识理性地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且收益函数为R(q)=p(q)×q,利润函数为π=R(q)-C(q)。

假设,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p=α+β,其中α、β为销售者的进货价与加价;k1为农产品单位生产成本,q1 为生产者供给量,c1为农产品生产阶段管理成本;q2为销售者销售量,c2为农产品销售阶段管理成本。此时:

生产者的利润函数为:

π1=(α-k1)q1-c1                                                           (1)

销售者的利润函数为:

π2=βq2-c2                                                                    (2)

通过参与各方利润函数对比可见:生产者的利润π1 与α 、q1 成正比,与k1 、 c1 成反比;销售者的利润π2 与β 、q2成正比,与c2成反比。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短时间农产品的种植技术、运输技术将维持不变,此时生产者的利润只与其提供给销售者的价格与供应量成正比。从销售者的角度来看,短时间经营策略、管理制度、存储技术将维持不变,此时销售者的利润只与向消费者销售价格(即加价)与销售量成正比。

当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均等,即q1=q2。通过换算分别求生产者与销售者利润函数的一阶偏导,最终得出纳什均衡利润:

(3)

(四)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的合作博弈模型

假定2:农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签订了约束性条款,达成了合作关系,双方经营过程中以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合作博弈双方受协议的约束,坚持以公共知识追求“集体理性”。

α-k1=εβ                                                                   (4)

式中ε﹥0,为随机变量系数,反映合作博弈双方在约束协议下的利润分配系数。

将(4)式代入到(1)、(2)式并求一阶偏导,最终得出纳什均衡利润:

(5)

(五)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的博弈分析

假定3:在农产品流通价值链中,生产者与销售者的合作能够提升对流通环节的控制能力,所创造的利润大于非合作状态下的利润,即(3)式大于(5)式,求解可得0.8<ε<1.25。即:

第一,当(0.8,1.25)时,生产者与销售者的合作为双方的占优策略。说明在农产品流通价值链上,实施产销合作博弈有助于增加价值链的整体福利,加强对价值链各环节的控制权。但产销双方利益分配的比值在(0.8,1.25)这一较小范围内,强调产销双方即便构建了战略联盟,但若存在利益分配不均,势必会导致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控制权治理处于失控状态,进而丧失了合作的基础。同时,在选择产销合作策略时,双方的实力均等、市场份额对等,利益分配处于平等、公平、合理的状态,有助于形成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实施控制权维护与价值链治理,促进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有机结合,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共赢。产销双方的长期合作,坚持追求“集体利益”,维护价值链各环节的控制权,使流通环节都能获得合理的利润分配,进而培育农产品流通产业的竞争优势。反之,若产销双方实力悬殊,则选择非合作博弈更利于控制权的治理,维护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协同,参与各方获得更大利润。

第二,当 ε(—∞,0.8)时,生产者与销售者的非合作是生产者的占优策略;当 ε(1.25,+∞)时,生产者与销售者的非合作是销售者的占优策略。说明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控制权治理并非“天然”形成,而是通过产销双方的博弈、利润的分配来获取和维护。相较而言,农产品生产者处于弱劣地位,在利润分配的谈判中缺乏话语权,若销售者对其过度压榨将丧失价值链的控制权,更可能导致双方关系处于对立状态,不利于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创新。

综上所述,实施产运销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加强产、销环节的战略合作,可形成相互依赖关系,提出共同的价值主张,促进价值链控制权的治理。反之,产、销双方各自追求“个人理性”,丧失了维护价值链控制权的能力,影响农产品价值链积极策略的维系。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治理的路径选择

对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演变及控制权博弈分析均表明,实施产运销一体化的运营模式能够使龙头企业获取控制权,通过价格机制维持合作关系,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共赢。国内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需要价值链上各环节构建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融合资源禀赋,提出共同的价值主张,相互依赖共同获取和维护控制权,寻求价值链的创新。同时,控制权治理必须随市场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具体可从以下路径出发:

第一,提高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增强各方相互依赖度。优化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扶持新兴、有活力的流通企业,打造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的流通环境,精简组织结构,提高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打造产运销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衔接产需,价值链各环节建立多元化的关系,促进流通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中间环节,节省流通成本,创新成本管控实现成本节余,增强各方相互依赖度。发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主导地位优势,维护价值链各方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对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控制,实现规模化生产、集中化运输和组织化销售,提高流通效率与效益。构建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深度整合,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完整的產业价值链,获取和维护控制权。

第二,搭建互联网价值链平台,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以商务部提出“互联网+”计划为契机,搭建农产品价值链平台,构建信息化共享机制,开展全渠道营销策略,打造农产品“新零售”模式,推进农产品产业结构的创新升级。运用线上和线下资源融合优势,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引入智能物流技术,构建农产品供应链集中化运营模式,聚集流通资源、凸显集约化优势,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将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引入到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条,创新农产品市场组织的对接模式,推进“互联网+流通”的融合,实现农产品流通一体化整合,发展冷链物流,削减管理刚性成本,持续推进流通标准化,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量,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价值链利润创造。

第三,加强流通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完善农产品流通价值链体系,必须加强流通技术的创新,以创新为驱动力量,创新生产技术、运输技术、冷藏技术,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度,实现价值链上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打破生产与流通分散化格局,龙头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创新农产品生产管理模式,实施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标准化运作,提升源头控制能力,构建农产品追溯机制,如消费者通过微信扫码能获得产品的生产、品种、检验等信息,从而放心消费。以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组织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在价值链终端销售环节设置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柜,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增强价值链的总体竞争力。

第四,强化流通产业与高端服务业的融合,规范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模式。实施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控制权治理,需强化与高端服务业的融合,如金融、信息、科技等,从而获得低成本资金,向多元化业态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旧存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创新供应链金融信贷服务,有助于使农产品流通企业在实施“做大做强”计划时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供应链整体实力,实现产业的快速扩张。政府给予一定的财税政策支持,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自主创新,树立自身的品牌,规范经营模式,提高经营运作的精确度与集约度,以获得价值链的控制权为核心,进而提升农产品流通产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龙建辉,龚潇潇.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构成与组织模式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2017(3)

2.吴彦艳.价值链视角下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

3.李璐伊,杨晓晶,王峰.基于价值链转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22(7)

4.张琳.价值链视角下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7)

5.杨婷.农业产业链整合中的农产品价值链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2)

6.杨宪敏,王亮停,宋微.集聚效应下农产品产业价值链流量的提升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8(8)

7.Jeffrey H.Opportunities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 in sugar industries [J],Agricultural Systems,2016,94(3)

8.Andrew D.H. The Value Chain Component in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 Case Example [J].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Vol.43,No.4,2017

9.Cawley V. Impact of Supermarket and Fast-food Chains on Horticulture Supply Chains in Argentina [J],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2018,20(4)

10.Hendrikse G. Who Profits from Innov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A Study of the Ipod an Notebook PC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7,19(1)

11.Hobbs G.Beyond the Producer-driven/buyer-driven Dichotomy: The Evolution of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Internet Era[J].IDS Bulletin?2018,32(3)

猜你喜欢

博弈模型演变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