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流通现代化区域差异问题理论探讨

2019-08-23马俊鹏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实证分析

马俊鹏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流通现代化的推进与流通的效率、流通组织化程度、流通效益、基础设施、流通总量等密切相关。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在这些要素上存在一定差异,其在流通现代化水平上也参差不齐,区域的物质发展水平、技术应用情况以及制度因素等影响了流通的现代化发展。要想流通业实现均衡发展,推进其现代化,需要转变流通业的发展方式,形成丰富的业态,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在流通业中普及信息技术应用等。

关键词:流通业现代化   区域发展差异   实证分析

我国流通现代化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一)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采集

本文在流通现代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设定9大类评价内容22个评价指标,其变量依次设为X1、X2、X3……X21、X22,如表1所示。在数据来源上,依据《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得出2017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具体指标数据,具体如表2所示。

在实证过程中,为了将量纲的影响降到最低,本文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了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得到指标的系数矩阵R。为了考察变量之间的偏自相关性,本文又运用取样适当性量数(KMO)来检验统计量,一般来说当结果越接近于1表明变量之间较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检验取样适当性量数为0.74,这表明各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系较大,能够进行因子分析。

(二)公共因子提取

利用SPSS19.0软件的检验,可以发现在流通现代化水平测试中,前四个特征累计贡献率超过83%,这表明通过4个公共因子可以涵盖样本83%以上的信息,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想要更清晰的明确这4个公共因子的含义,需要对其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值旋转测算,其结果如表4所示。在表4中,从X3到X6的前15个指标在流通总量和基础设施公共因子F1上显示出了最大载荷,在流通组织公共因子F2上有最大载荷的是指标X11、X12及X21,流通效率公共因子F3的最大载荷指标为X8、X7,最后X5和X10在流通效益公共因子F4上呈现出最大载荷。这表明流通总量、流通基础设施情况、流通组织现代化程度、流通效率以及流通效益与流通现代化水平密切相关。

(三)因子得分计算

将公共因子用指标变量来表示,可以计算出样本的因子得分,其公式如下:

(1)

式中β11、β12……β422为因子得分系数,通过该公式可以得到我国各地4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其结果如表5所示。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F1流通总量和基础设施上,其公共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北京、上海和天津,分别为3.21056、2.95006、1.47223;之后江苏、浙江、广东以及山东分别名列4—7位。F1公共因子得分较高的地区大都为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流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和先进,流通业在这些地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比其他区域更为明显。在流通组织化程度F2的公共因子方面,浙江、江苏以及湖南三省的公共因子得分最高,这三省的流通组织化程度最高。在流通效率因子上,甘肃(2.4447)、青海(1.49278)、海南(1.44842)三省的流通效率最高,这表明其资本周转速度要高于其他地区。在流通效益因子F4上,宁夏、内蒙古以及山西名列前三,表明这三地的流通业盈利能力水平较高。

利用公式(1)中的四个公共因子计算公式,还可以计算综合得分Q,具体公式为为:

(2)

式中λ1、λ2、λ3、λ4分别对应4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根据该公式计算的综合得分如表5所示。从结果来看,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在综合得分上都进入了全国前10,而较为落后的大都为西部省市地区,流通现代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我国流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方面

首先,我国流通业整体在发展方式上还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当前我国流通业的增长还在依赖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因素的大量投入。东部地区相较中西部在基础设施上有较大的领先,但流通效率依然不高。以北京为例,其流通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它的流通效率却较为落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流通业各个生产要素上投入较少,这无疑也制约了这两个区域的流通业现代化发展。

其次,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从上文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流通业组织化程度要高于其他区域,尤其是浙江和江苏两省的流通化组织化程度最高,这与两地拥有较多大型流通企业密切相关,而浙江和江苏两省能够培育大型流通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两省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形成了公平、健康的竞争环境,流通企业通过竞争而获取发展壮大的机遇。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其批发业、零售业较为分散且规模较小,整个流通业发展环境并不理想,存在同质化问题,且无序竞争也不利于当地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流通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也意味著我国中小微企业在我国流通业中占大多数,它们缺乏与国际上大型流通业进行竞争的能力,很难“走出去”。

最后,我国流通业在业态创新上也存在地域差异。近年来,新零售是流通业态创新的一个体现,在上文分析中,零售连锁商品销售额X16的指标,东部地区要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这表明东部地区的零售新业态发展较为蓬勃,除了大型超市、百货店、购物中心外,便利店、仓储式会员店、连锁商店、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相继出现并快速发展,为零售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其零售业还主要是以百货店为主,农村地区的流通业态发展则更为落后,创新较少。

(二)技术方面

首先,信息化技术在流通业中应用水平不高,且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需要以网络基础设施为前提,在上文的实证分析中,流通总量和基础设施因子中的人均宽带端口、移动电话普及率、上网率、网购指标是衡量当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流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方面,从实证结果来看,东部地区的X18、X19、X20、X21、X22的数值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电子商务在东部地区获得较快发展。流通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高效的信息管理技术还能降低资金的占有率,使得资本周转效率大幅提升,这有利于降低商品的销售成本。我国信息化产业发展水平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与流通业的结合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中西部流通产业还仅仅是将信息化运用在记录、结算等浅层次,而没有将之运用到优化供应链、分析消费者需求、降低成本、高效物流配送等更高层次上。

其次,我国缺乏完善的流通产业人才培育体系。我国在整体教育上存在东高西低的情况,具体在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质量上都是如此。流通产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持,当前流通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之一,但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业从业人员教育水平不高,这也不利于推进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制度方面

首先,当前我国涉及流通产业的制度不利于其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流通成本包含流通中所需的经济成本和流通的制度成本,前者是产品流通所要消耗的必然成本,而后者则往往是因为行政垄断、地方保护主义、部门管理条块分割以及政策不科学而带来的低效率成本。在流通的经济成本降低上,可以通过优化流通环节,引入先进的物流技术、管理技术、合理配置流通业态等实现;在降低行政成本上,需要不断进行体制革新和制度创新。中西部地区存在的地方政府行政垄断、不同区域流通业条块分割等问题,延缓了当地的流通现代化进程,新的流通业态难以进入,缺乏连锁经营的发展空间,这阻碍了先进技术在流通业中的扩散使用。

其次,我国促进流通现代化的法律法规不多。有关流通业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流通市场发展秩序,为流通业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也能维护消费者权益。法治水平较高的国家大都制定了有关流通业的法律法规,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流通业的法律法规。

最后,流通业的国有资本配比不合理。从实证分析来看,北京在流通总量和基础设施因子上获得全国第二的排名,但在流通效率因子排名上较为落后,这与当前国有资本在流通业中占比较高有关。国有资本配比的高低往往是衡量一个产业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一个产业国有资本占比较高时,往往会出现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的现象,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降低了运行效率。不过,一旦国有资本比例较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也难以发挥,所以合理配比流通产业的国有资本比例是提升流通效率、推动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推动我国流通业现代化的建议

在流通业物质保障方面。首先,要转变流通业的发展方式。在要素投入上,流通业应从过度依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投入,转变为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资本使用效率等来实现增长。流通业的发展不可能长期依靠资本、土地的规模投入来拉动,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因为这些要素不可能无限量投入。所以要想流通业获得持续发展,需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使投入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提升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从区域发展来看,拥有较多大型流通企业的东部地区,其流通组织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流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中西部地区难以培育大中型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的市场环境发展不充分。为此,政府应该引导当地市场环境健康发展,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之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优胜劣汰,逐步发展出大型流通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最后,要丰富流通业态。当前我国东部地区的流通业态已经较为丰富,从消费升级的趋势来看,其应该从当前偏向大型超市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发展便利店、仓储式会员店等业态,将偏重实体店的发展策略转变为着重发展电子商务,构建合理的批发、零售结构,通过调整业态发展来形成流通业的合理布局。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要积极引入新型的流通业态,发展连锁经营,这样能够降低采购成本,形成规模发展,整体上提升流通产业效率。

在技术应用方面。首先,要强化流通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能够快速传递信息,流通产业各个参与主体可以及时根据信息调整发展策略,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流通产业也应该积极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发挥其技术优势。在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上,流通企业可以开发适合流通产业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库存技术等,建立自己的流通数据库,以提高产业流通效率,减少流通损耗,整体上提升流通效益。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来鼓励企业开发相应技术,还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加快新技术应用到流通产业中的速度。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还能够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也是推动流通产业进步的重要方面。其次,要培育流通专业人才。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国家应适当加大对中西部教育资源的投入,从整体上提高西部的教育质量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此同时,我国还应注重流通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素养培育。一方面可在院校开设针对流通业发展的专业课程,并与流通企业合作,强化教学的实践性,为流通产业输入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应对从事该产业的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建立一定的考核体系和完善的晋升制度,鼓励流通业从业人员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素养,这也是现代化技术能够在流通产业被快速扩散应用的重要保障。

在制度方面。首先,要解决当前制度上存在的行政垄断、部门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建立起流通业的长效协调机制。流通业涉及范围较广,牵涉到工业产品、农业产品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的流通,并且涉及诸多部门。为此,政府各部门要改变条块分割现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流通业的制度成本。其次,要推进流通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关流通业的法律法规并不多,已有的相关法律也具有一定滞后性,不能适应当前流通业的发展,因此流通业常出现侵权行为。在流通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逐步国际化,这就要求流通企业能够按照国际通用规则来运作。不论是从提升我国法治化水平,还是规范流通业发展、推动其现代化方面看,我国都需要加快流通产业立法的步伐,为之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再次,我国要合理配置国有资产在流通业中的占比,進行产权制度改革。从上文分析可知,北京市的流通效率公共因子排名靠后的一个原因是国有资本比重较大,这不利于企业效率的提升,同时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流通产业的资本配比不能够全盘私有化,因此必须合理对之进行配置。具体来说,国有流通企业需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的原则进行股份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这样才能够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流通业形成较为合理的国有资本配比。通过市场化改革,可以督促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也有利于大型流通企业的培育。最后,政府还要在政策上鼓励流通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流通业发展也应具备长远眼光,制定国际化发展策略。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在对外出口上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在整个产业链的末端,利润十分微薄,而流通产业利润较高的销售环节往往被国际上大型的流通企业所占据,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我国必须提升流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之有实力“走出去”,获得更多利润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宋则.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

3.夏春玉,翟春玲,李飞.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27)

4.李飞,刘明藏.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

5.苑连霞,郭玮.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区际差异性及流通现代化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
P2P网络借贷犯罪实证分析
新常态下民众政治信任差异实证分析与对策设想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