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2019-08-23李锦梅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脉冲响应进出口冲击

摘要: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是提升一国外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构建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背景下研究并分析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进出口贸易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特点。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波动性,金融行业的改革势在必行;科技创新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是成为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金融发展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中国对外贸易收获了在质与量上的飞跃,外贸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贸易规模稳步增长,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全球范围的市场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成为时代的潮流,国际贸易和金融相辅相成抓住发展的机遇,共同促进世界大市场的形成。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在2005年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2010年超过20万亿元;2018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05万亿元。其中,出口1642万亿元,进口1409万亿元,贸易顺差233万亿元,收窄183%。

在保护主义抬头、经贸摩擦持续情况下,2018年我国对外贸易在规模上稳定增长,达到新的历史高点,质量效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贸易方式结构有所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来往增势良好;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一大亮点,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度超过50%;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提升;这一成绩远超市场预期。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一个增长很快的势头。互联网+、智能化、大数据成为非常重要的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动能的培育需要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传统动能,壮大新兴企业,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推进科技创新,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由此,研究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经济增长、发展国际贸易有很深的意义。

关于科技创新与国际贸易、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大多研究属于静态分析、分析金融与科学创新相互关系的研究比较少等问题:本文把他们纳入一个模型进行研究,分析三者的相互关系及特点,基于此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理论分析

科技创新能够本国的整体技术水平,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科技创新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对进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加快了技术、知识、信息在世界市场的交流。

金融发展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对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积极影响,扩大了进出口市场的需求,对贸易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同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促进了资本的流通,进而加快金融创新发展,而且贸易自由化为金融自由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科研投入,科研投入的增加促进了科技创新。金融行业越发达,体制越完善,那么融资渠道越便利化,贷款程序越简单化,科技创新越容易获得资金上的支持。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下降,促进金融业的转型,加快金融创新发展。

公式中,IM表示进口贸易额,EX表示出口贸易额。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是选择的控制变量。FIR代表金融发展水平,采用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与GDP的占比来表示。TS代表科技创新水平,由于全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数据不完整,本文选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表示科技创新的能力。公式中的α表示的是截距项,β、γ、λ均表示回归系数,εi、εj反应为误差项。另外,我们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形式,以此减少数据的波动。

2数据来源。为减少模型的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本文选用1996年到2018年的数据来进行模型估计,数据主要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和检验

1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在实证分析中,考虑到宏观经济变量的不平稳会造成“伪回归”现象,所以第一步先采用单位根检验判断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结合各变量时序图显示的数据的特征,本文分别对取对数后的lnEX、lnIM、lnGDP、lnFIR、lnTS的原序列、一阶差分序列及二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默认的ADF检验法、检验方程形式及最大滞后阶数,得出最终检验结果。各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分别小于不同检验水平的三个临界值,可以拒绝零假设,即均为二阶单整单列。

本文研究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对出口和进口的影响,所以分别建立出口模型和进口模型。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时,要先确定滞后阶数的取值,因为滞后阶数越大越能反映出模型的动态性特点,而滞后指数增加会使自由度减少,所以对于滞后阶数的选择很重要。本文用VAR模型中的滞后结构来确定。

运用LR、FPE、AIC、SC、HQ五个指标来确定出口模型和进口模型的滞后1期均为最佳滞后期,结果如表2、表3所示。对于建立的VAR模型,通过验证AR根的稳定性来确保后续进行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结果分析的有效性,如图1和2所示。

3Johansen协整检验。现在采用协整检验对两个VAR模型的各变量进行检验,通过协整检验能判定协整方程的个数。结果如表4和5所示。表4出口模型协整检验结果

4 Granger格兰杰因果检验。所谓因果关系是指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仅通过回归关系式,我们无法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在对序列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后,可对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平稳序列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选择滞后期长度的时候比较慎重,因为不同的滞后期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检验结果。一般而言,检验过程中往往会选择不同滞后期长度进行多次检验,直到随机干扰项不存在序列相关时,将其滞后期长度选为滞后期。由于观察值的原因,本文将滞后期选择为1到7期。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滞后1到3期,出口与进口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说明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同时进口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说明进口对出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金融发展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在滞后2期才开始体现出来。而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出口对金融展示出弱格兰杰原因。在滞后3期后,金融是进口的格兰杰原因;而进口对金融的作用只体现在滞后1期和5期。

第三,出口在滞后1期到3期内都是科技创新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出口带动了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只在滞后2期才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科技创新与进口在滞后1到3期互为因果关系。

(二)VAR模型结果的解释

VAR模型是一种非理性的模型,对VAR单个参数估计值的解释是很困难的,通过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可以对VAR模型的结果作出解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随机干扰项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得出描述每个内生变量对所有扰动项响应的联合图表如图3——图8所示。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

1脉冲响应函数

(1)进口模型

圖3所示为进口贸易对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的脉冲响应。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冲击对进口贸易的影响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最初的影响都为0,然后急速上升。金融发展冲击的影响作用更快速,在第2期便达到最高值,说明金融发展提高国民收入,增加了消费需求,对进口贸易有促进作用,和本文的假设相符。3期之后开始下降,4期到7期降为负值,但呈现回升状态,说明金融发展到一定水平会对进口有抑制作用。8期之后变成正向效应,基本保持稳定状态。科技创新对进口贸易的影响在4期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但整体保持正向效应,说明科技创新的作用有一定的时滞,拉动经济增长,继而扩大进口贸易的规模。图3进口贸易的脉冲响应图4所示为科技创新对进口贸易和金融发展的脉冲响应。进口贸易冲击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从当期开始的,而且持续上升,虽有波动,但整体比较稳定。说明进口贸易带动了技术、知识和资金的国际流入,促进了本国技术进步。金融发展的冲击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也保持在正向状态,在3期达到最高值,随后有些滑坡,但相对平稳。说明金融市场越发达,科技投入越有保障,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图4科技创新的脉冲响应图5所示为金融发展对进口贸易和科技创新的脉冲响应。进口贸易和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长期处于一种波动状态,进口贸易的影响在当期达到负向效应的最大值,随即逐步上升,到5期为正向最大值,之后又开始下降,说明进口冲击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波动较大,进口贸易对金融发展有消极作用,与已有的关于金融与国际贸易研究结论不相符。而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在3期之前不显著,在3期达到最大值后便开始下降,在6期后又开始回升,之后围绕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为0的点进行上下波动。说明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有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长远而言,科技创新会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促进金融业的现代化发展。

图6所示为出口贸易对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的脉冲响应。金融发展的冲击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当期不显著,2期达到正向效应最大值,3期略小一些,随后开始下降,5期到9期一直是负向响应,6期到之后有所回升,9期之后围绕在0点上下。说明短期内金融发展对出口的积极影响,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长远发展可能会对出口贸易有抑制作用。科技创新的冲击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当期是0,在第5期上升达到最大值,之后便开始有所回落,从图形趋势上来看,最后逐渐趋于平稳。说明科技创新对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本国整体技术水平。图6出口的脉冲响应图7所示为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和科技创新的脉冲响应。出口贸易的冲击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在当期达到负向最大,随后不断上升,第5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又下降,最终在0点上下波动。说明出口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波动性。科技创新对金融的影响在当期为0,随后下降为负值,3期到5期为正向效应,5期到9期为负向效应,说明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存在波动性影响。图7金融发展的脉冲响应图8所示为科技创新对出口贸易和金融发展的脉冲效应。出口贸易的冲击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在当期为正向最大值,随后急速下降,一直处于负向长期波动情况,说明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抑制了本国的科技发展。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在当期就有积极作用,随后不断上升,在第4期达到最大,5期之后有所下降,但整体处于正向效应,说明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有支持作用,科技投入的增加提升了本国的技术水平。

方差分解是进一步评价各内生变量对预测方差的贡献度,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变化 (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级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结果如表6-表11所示。表6出口10期的方差分解

从表6数据可以看出,出口贸易对自身当期冲击的感应最为明显,第一年影响为 100%,随后逐年下降,第七期之后基本保持在19%左右。出口贸易对来自GDP的偶然因素的冲击的感应非常弱,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出口贸易对来自金融发展的偶然因素的冲击的感应比较弱,第一期为0,随后上升,在第三期达到2599%,然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出口贸易对来自科技创新的偶然因素的冲击的感应非常强烈,第一年为0,然后快速上升,在第八期之后基本保持62%左右。说明技术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出口贸易,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表7和表8分别表示出口模型的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方差分解。表7出口模型的金融发展方差分解

从表9可以看出,进口贸易对自身当期的冲击感应最为明显,第一年影响为 100%,随后开始回落,在五期之后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进口贸易对来自金融发展当期偶然因素的感应最不显著,第一年为0,随后逐渐上升,在第三年达到了 1994%,然后又开始下降,第八年之后基本保持95%左右。进口贸易对来自经济增长当期的偶然因素的冲击感应在第 一 年为 0,随后开始了一个长期的增长。进口贸易对于来自科技创新当期偶然因素的感应比较弱,第一年为0,随后上升,在第五年为24%,然后一直处于微弱的下降状态,第八年之后基本保持21%左右。表10和表11分别为进口模型下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方差分解。表9进口10期的方差分解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在动态框架下建立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于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及特点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结论

一是金融发展的冲击对进出口贸易有正向、负向影响。这表明我国金融行业正处于革新阶段,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总体上是比较平稳、协调的,但目前金融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外贸贸易发展的水平,不能与国民经济完全相适应,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发展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有推动作用,而我国进出口贸易正在进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因此在面对金融发展的冲击时,我国进出口贸易在短期内有正向效应,但长远影响存在负向变化,说明我国进出口的产品结构优化初有成效,同时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处于长期波动,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金融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不能为贸易提供更好的服务,也不能很好的利用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金融业还需加大发展力度,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二是科技创新对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存在提升作用,方差分解说明对出口贸易的提升要大于对进口贸易的影响。因为一国的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带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单就出口贸易方面,反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另外,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对科技创新显示出明显的消极影响,可能因为我国进口依赖较强,缺乏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三是金融发展的冲击对科技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尽管这种影响相对比较小,说明我国金融行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科技创新活动的融资贷款渠道少、程序复杂等。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属于波动比较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抑制作用。这说明金融和科技创新作为两个不同的行业,要素流动性较弱,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互相促进的往来机制;而且科技创新活动的周期比较长,阶段性特征明显,在短期内很难见成效,所以高技术研发的融资贷款更为困难,这也说明了金融业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具有积极作用的金融服务。

四是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虽然出口贸易的方差分解表明经济增长对其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这是由于经济现象与数据之间存在误差所造成的,经济发展不能完全用数据来反映。

(二)政策建议

一是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增长来带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简政减税减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缩小西部和东中部地区的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台现代服务业改革发展举措,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服务水平,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另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落脚点。

二是我国要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与革新,调整和完善金融供给端的结构和供给金融的方式,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金融行业应该抓住经济和外贸发展的机遇,建立金融与外贸之间的协调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提高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治理效率和水平,促进产业快速升级,使之真正能为实体经济服务。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强化新技术的运用,科技创新与金融的结合,改革传统重资产融资模式,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融资便利。

三是我国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增长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驱动成为必然选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提升我国对外贸易质量和层次、迈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发展科技创新要建立以企業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加强金融与科技的相互联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创造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立法,把技术创新战略同知识产权战略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杨逢珉,程凯金融发展、科技进步和进出口贸易——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8):71-77

[2]俞立平基于PVAR的省际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12):10-18

[3]刘海兵,刘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22):98-101

[4]杜萌,张晓涛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产业出口的影响—基于不同要素密集度工业行业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10):132-138

[5]汪素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1):51-60

[6]李平,田朔出口贸易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水平溢出与垂直溢出—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2):44

[7]丁正良,纪成君基于VAR模型的中国进口、出口,实际汇率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12):91-101

[8]黄锦明科技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7(11):31-33

(李锦梅,太原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脉冲响应进出口冲击
从“新消费”视角探讨储蓄率下降的原因
外出就餐对英国餐饮业的冲击
色彩冲击
2018年1至11月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已超2017全年
阅读理解
2017年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
中国原油进口需求主要受国际油价影响吗?
基于脉冲响应的厅堂音质评价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与转移数量的动态关系研究
11月全国进出口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