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2019-08-23罗莉
罗莉
410004长沙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湖南 长沙
贫血在临床中十分常见,类型较多,对患者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常见的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准确的鉴别诊断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1]。近几年临床统计发现,贫血患者数量不断增多,由于贫血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当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就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易引发脑血管、感染等疾病,造成病情加重,影响患者预后。故尽早诊断疾病并接受有效的治疗非常必要,但临床贫血的鉴别诊断效果一般,即使经过病史、体格、实验室等检查后,仍有部分患者不能明确病因,且门诊贫血患者误诊率也较高,进而耽误患者治疗,造成原发疾病恶化。血常规是临床基本的检验项目,同时也能为贫血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为了探讨血常规检验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贫血患者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41~83岁,平均(59.06±8.16)岁。根据贫血类型不同将其分为甲组23例(巨幼细胞性贫血)、乙组29例(缺铁性贫血),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例为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81岁,平均(58.76±8.16)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三组纳入对象均进行血常规检查,受检前12 h禁止饮食,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2 mL为样本,置于血常规抗凝管中。真空状态下抽取血液样本,轻微摇晃后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实施血常规检查。
观察指标:分析3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在RBC、MCH、MCHC水平方面,对照组与甲组明显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b水平明显高于甲、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水平对照组明显低于甲、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CV水平方面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乙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s)
表1 三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s)
组别 n RBC(×1012) Hb(g/L) RDW(%) MCH(pg) MCV(fL) MCHC(%)甲组 23 4.09±0.57 85.16±8.02 22.13±1.02 39.10±2.87 101.16±7.06 342.5±8.16乙组 29 3.16±0.32 101.70±11.25 16.86±3.02 24.59±3.16 78.26±7.12 287.5±12.5对照组 30 4.18±0.54 128.63±12.71 14.16±1.26 37.29±3.41 90.86±8.16 345.7±5.9
讨 论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下降,并且低于正常范围,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2],发病率较高,贫血对患者身体健康危害较大,准确判断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非常必要。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其中缺铁性贫血是指血液中合成铁元素降低,机体长期处于缺铁状态,进而导致Hb合成能力显著降低,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而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指机体DNA合成存在障碍,其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有直接关系,也可能与药物、遗传等因素有关,该类型的贫血会破坏骨髓,导致机体生成无效性红细胞[4]。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对贫血的治疗十分关键。
临床诊断贫血的方法较多,例如:骨髓铁染色、血常规检验等,前者是进行缺铁性贫血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侵入性检查,患者多难以接受,还会受不同部位取材等因素影响[5]。在贫血诊断中,血常规检验应用价值较高。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说明血常规检验在临床诊断贫血中的价值,血常规检验不仅能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还能进一步判断患者的贫血类型,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血常规检验可通过RBC、Hb、RDW、MCH、MCV和MCHC等指标来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贫血,还能鉴别患者贫血类型,为临床医师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