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对提高糖尿病控制率的效果观察
2019-08-23李硕
李硕
102206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属于慢性疾病,长期存在高血糖会对血管、眼睛、神经以及心脑肾造成慢性损害。当前临床对糖尿病治疗关键在于病情控制、长期规范用药、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以及进行合理的饮食、运动等,均会有效控制血糖,但由于糖尿病会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加之患者依从性较低,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进行血糖的自我控制,所以加强社区管理至关重要[1]。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对提高糖尿病控制率的效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血糖控制不稳定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5~76岁,平均(60.5±6.5)岁;病程1~20年,平均(10.5±3.5)年。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7岁,平均(61.5±6.5)岁;病程2~21年,平均(11.5±3.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社区常规管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加强用药指导,按时按量并且谨遵医嘱用药,避免出现药物漏服以及误服现象。
观察组采用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①组建规范化管理小组:组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主要有医生以及护士,护士协助医生完善患者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详细记录病史以及血糖控制情况,并和患者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纳入慢病管理小组,以便于对患者进行动态化管理。②制定管理方案:a.对患者进行体检,评估具体情况,并且根据患者之间的差异为其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b.告知患者降糖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检测;c.定期进行健康宣教,为患者量身定制合理的饮食、运动方案;d.定期随访,记录血压以及血糖情况;e.阶段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管理方案进一步完善[2]。
表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s,mmol/L)
表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s,mmol/L)
组别 n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观察组 30 11.93±1.79 7.21±1.14 12.61±2.29 8.76±2.04对照组 30 11.91±1.64 9.21±1.11 12.54±2.11 11.31±2.19 t 0.045 6.885 0.123 4.666 P 0.964 0.000 0.902 0.000
表2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率比较[n(%)]
观察指标:对两组管理前后血糖指标以及血糖达标率进行分析。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观察组管理前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率比较:观察组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糖尿病发生多与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其特点主要为高血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法长期住院接受治疗,出院后也需要及时控制血糖。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出院后依从性较差,会对病情控制造成影响,因此患出院后需要进行延续管理。社区管理是延续管理的主要模式,在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监测血糖情况的同时规范饮食、用药以及运动,有助于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还可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并且进行自我监督,促使其自我控制能力不断提高[3]。
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的延续管理,该种管理方式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管理可使得患者以及家属更好地了解疾病,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时还可进行自我监督。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及监督,可有效避免出院后出现血糖反复,还可提高用药依从性,有助于规范饮食、生活以及运动的合理性,还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4]。另外,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是对社区内慢性病患者实施的全面管理,通过进行科学与统一的管理干预生活以及治疗,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控制病情,避免疾病恶化。在管理的过程中将最优化作为管理基础,然后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改进,可全面提升管理安全性及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管理后血糖水平明显控制,血糖达标率明显提高,这与张燕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血糖达标率,控制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