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2019-08-23周武强
周武强
618100中江县人民医院,四川中江
2型糖尿病属于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糖尿病类型,属于代谢功能异常类疾病的一种,病情出现主要与遗传因素、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1]。病发后,胰岛细胞功能呈现进行性衰竭状态,属于该病的基本病理学变化特征,使糖尿病患者病情呈现进一步持续发展的态势,在初发阶段对病情进行确诊并实施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临床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较多,药物治疗最为常见[2-3]。本次研究中,采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方式治疗2型糖尿病,并对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8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44~79岁,平均(56.3±6.8)岁;病程1~17年,平均(5.6±1.8)年;体重41~76 kg,平均(53.8±5.7)kg;治疗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1~74岁,平均(56.9±6.5)岁;病程1~14年,平均(5.1±1.3)年;体重43~78 kg,平均(53.3±5.6)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50mg/次,2次/d,连续用药1个月;②治疗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50mg/次,2次/d;口服罗格列酮4 mg/次,1次/d,连续用药1个月。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s,mmol/L)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s,mmol/L)
注:与对照组用药后比较,#P<0.05,与本组用药前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对照组 41 用药前 9.86±1.57 15.37±2.09用药后 7.65±0.83★ 12.32±1.84★治疗组 41 用药前 9.24±1.20 15.86±2.75用药后 5.10±0.96★# 10.03±1.55★#
表2 两组患者药物控制效果比较[n(%)]
疗效判定标准:①无效:用药后,临床症状表现无好转,餐后2 h和空腹血糖下降程度与用药前比较均没有达到20%;②有效:临床症状表现有所减轻,餐后2 h和空腹血糖下降程度与用药前比较达到甚至超过20%,但没有达到40%为;③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餐后2 h和空腹血糖下降程度与用药前比较超过40%[4]。
观察指标:观察用药前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改善幅度、药物控制效果、用药后血糖水平复常时间、药物治疗总时间、治疗期间发生糖尿病并发症例数。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治疗组用药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药物控制效果:治疗组药物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本次研究中选择的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均属于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较为常用的药物。二甲双胍属于一线降糖类药物的一种,该药物的药效学作用机制相对较多,一方面可以使患者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水平提高,使外周葡萄糖的实际利用率水平呈现明显上升的状态,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胃肠道产生一定的干预作用,使其对葡萄糖的摄取速度明显放缓,最终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但是临床实践发现,二甲双胍如果单纯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患者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通常会考虑联合用药。罗格列酮可以对脂肪的生成过程产生一定促进作用,使患者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水平进一步提升,使胰岛的正常生理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最终达到帮助控制和改善病情的治疗目的。二甲双胍与罗格列酮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在短时间内可有效改善血糖水平,控制症状,减少甚至避免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