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区域产业与人才结构协调适配度研究

2019-08-23沈映春贾雨洁

税务与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区位商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沈映春,贾雨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191)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其核心是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移,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分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产业转移升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产业转移又将带动人才流动,人才结构合理与否也直接影响着产业优化升级的可能性。[1]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协同发展战略下京津冀的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问题。

一、京津冀的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产业结构与区位商对比

由京津冀2017年统计年鉴可知三地201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对比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并计算三地各产业2016年的区位商,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中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总体来看,北京和天津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最大,产业梯度呈现“三、二、一”的特征,但北京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超天津;河北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高于第一、三产业,产业梯度呈现“二、三、一”的特征。第一产业在三地均为占比最小的产业。

进一步分析区位商指标,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区域优势产业状况。如表2所示,2016年北京一、二产业的区位商均小于1,第三产业区位商为1.554,大于1.5,所以第三产业构成北京市的主导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是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天津市第一产业区位商小于1,第二、三产业区位商相近,且均大于1,二、三产业并重,都属于天津市的支柱型产业,共同拉动天津经济增长。河北省第一、二产业区位商大于1,第三产业区位商小于1,第二产业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对GDP的贡献率最大,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同一产业的区位商进行纵向对比,可以看出第一、二产业区位商北京最低,河北最高,第三产业区位商北京最高,河北最低。

表1 2016年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对比单位:亿元

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构成GDP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北京25669.1129.84944.420594.90.51%19.26%80.23%天津17837.9168.57571.310098.10.94%42.45%56.61%河北32070.43492.815256.913320.710.89%47.57%41.54%

资料来源:北京、天津、河北2017年统计年鉴。

表2 2016年京津冀三地区位商对比单位:亿元

北京天津河北产值区位商产值区位商产值区位商第一产业129.800.059220.220.1443492.811.273第二产业4944.400.4847571.351.06315256.931.195建筑业1025.500.600786.890.6611885.270.883工业4026.700.4716805.131.14213387.461.253第三产业20594.901.55410093.821.09313320.710.804

注:区位商=某地区某产业产值在本地区的比值/同一部门产值在全国的比重。

资料来源:北京、天津、河北2017年统计年鉴。

总体而言,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其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天津市二、三产业并重,且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河北省还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主要依赖传统的重工业支撑经济。三地之间产业互补性较强,但也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2.从城市功能定位看京津冀产业结构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重新确定城市定位,京津冀产业转移由梯度转移转向了以城市功能定位引导产业转移的新阶段,同时伴随着产业分工与创新。[1]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拥有最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国家提出要将北京打造成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引导和支持北京积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核心、共性和基础性技术,打造我国技术创新总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和全球高端创新中心及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发挥其知识辐射和带动作用。天津围绕“一基地三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的定位,同时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着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发挥自身的港口优势,进一步加强京津联动,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2]河北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作为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及其原料、资源供应地,河北通过做好承接规划,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在京津冀区域内形成独特的产业生态系统。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根据各地功能定位不同而产生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由以往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过渡到产业链的分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与天津本身具有较高级的主导产业,在转出部分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孕育产业创新;河北在承接过程中,通过对符合自身区位特点的优质产业的选择引进以及对旧有落后产业的淘汰,也实现了产业优化升级。通过产业转移,扩大了三地产业分工的广度与深度,区域专业化水平随之提高,搭建起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分工体系。[3]

(二)人才结构分析

1.京津冀常住人口学历水平对比

图1反映了京津冀地区2012~2016年五年内常住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在学历结构上,京津冀三地差异很大,北京市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一直高于35%,2016年超过45%;天津市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在22%~26%之间波动;而河北省该比例一直在10%上下,远远低于京津。

图1 京津冀常住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

2.京津冀人力资本水平对比

图2 京津冀2006~2015年实际人力资本 图3 京津冀2006~2015年实际人均人力资本

2006~2015年京津冀三地的实际人力资本水平均在不断上升,且上升速度大致相同。河北省的总人力资本水平最高,北京市居中,天津市最低。这反映出河北省在人力资本总量上的绝对优势。但引入人口总量后,三地的人均人力资本量与总量之间的差距较大。河北省的人力资本总量虽然在三地中位列第一,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所以人均人力资本量最少。三地的人均资本量同样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在2008年之前上升速度基本一致。2008年之后,京冀的人均资本量上升速度仍然一致,天津市的人均资本量加速上升,2015年超过北京市位列第一。

(三)产业与人才结构偏离度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各产业增加值比重与相应的人才比重的差异程度,是测度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偏离程度的重要指标。结构偏离度越趋向于0,则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越对称,协调程度越好,产业结构效益越高。反之,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大,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产业结构效益越低。如果结构偏离度大于0,说明人才供小于求,无法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如果结构偏离度小于0,说明人才供大于求,存在过剩劳动力无法被吸纳。[4]

表3 京津冀2012~2016年产业与人才结构偏离度测算结果

注:结构偏离度=地区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比/该产业人才构成比-1。

观察三大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变化图,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京津冀的产业与人才结构现状。

第一产业方面,京津冀三地的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数,说明人才供大于求。并且三地的结构偏离度曲线均基本呈直线型,只有微小波动,说明人才供大于求的程度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改变。从数值大小上来看,北京在-1.03左右波动,天津在-0.97左右波动,河北在-0.65左右波动,北京和天津第一产业人才供过于求的状况更为严重。这与京津两地农业比重不断降低而从业人员由于技能限制等原因无法被其他产业吸纳,导致第一产业人才升级缓慢有关。而河南省由于农林牧副渔基础较好[4],所以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大,对人才的需求也较多,偏离度较低。

第二产业方面,京津冀三地的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正数,说明人才供小于求。其中北京第二产业偏离度最低,在0.15左右波动,产业与人才之间的协调程度较高,但2016年偏离度突然上升,人才供小于求状况加剧,人才供给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天津市第二产业偏离度在2012~2016年之间先降后升再降,总体在0.2~0.3之间波动。河北省第二产业偏离度始终高于京津,但随时间的推移差距不断缩小,反映出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产业转移带动人才转移,从而拉动了河北省工业人才的供给,人才与产业失衡问题不断改善。

第三产业方面,京冀两地产业偏离度为正,人才供过于求,天津市产业偏离度为负,人才供小于求。北京市第三产业偏离度绝对值最小,基本在0附近波动,说明北京市第三产业与人才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发展势头良好。河北省第三产业人才供过于求,且失衡程度不断扩大,矛盾突出,亟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剩余人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天津市第三产业人才供小于求,需要大力引进人才,促进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

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情况,可以发现各地都存在产业与人才失衡问题,需要进一步加深京津冀一体化程度,从而促进产业和人才的再次转移升级,改善结构失衡状况。

二、京津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协调适配度测算

(一)理论基础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产业与人才现状的分析,反映出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关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相关学者基于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构建了不同的测量模型。本文借鉴唐志鹏等在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下进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测度的思路[5]以及张延平等采用的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方法[6,7],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协调适配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京津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协调适配度,分析三地协调适配度水平,进一步探讨京津冀一体化对协调适配度水平的影响程度。

(二)模型构建

模型构建的前提是将区域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视为两个存在协同关系的子系统。子系统的协调适配程度,可通过对复合系统的有序度即序参量进行测评。因此将整个系统分成投入、生成、配置和发挥四个环节,从中提取序参量构成系列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建立功效函数和适配度函数。

1.功效函数

E(Ci)为功效函数,反映每个指标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把每个指标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经过转化之后的结果来体现。

功效函数表示如下:

αi、βi为系统稳定时指标变量Ci的临界点上、下限。本文以京津冀指标的最大值上调10%作为上限,最小值下调10%作为下限。

具有正功效时:E(Ci)=(Xi-βi)/(αi-βi),βi≤Xi≤αi

具有负功效时:E(Ci)=(βi-Xi)/(βi-αi),αi≤Xi≤βi

进一步采用加权平均法构建适配度函数,将各指标的功效值转化为具体的协调适配度。[2]

2.适配度函数

适配度函数表示如下:

其中:是气体部分辐射亮度,是弹体本体部分辐射亮度, κλ是光谱辐射吸收系数, ds′, ds″是积分路段, ελ是光谱辐射发射系数. Lλ是光谱辐射亮度值.

(三)指标体系综合框架

表4 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框架及指标的计算方式

表5 协调适配等级归类

(四)数据来源与权重计算

1.数据来源

各项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

2.权重计算

利用熵值法[8,9]测算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6~9。

表6 投入环节各指标的权重值

表7 生成环节各指标的权重值

表8 配置环节各指标的权重值

表9 发挥环节各指标的权重值

(五)测量结果

表10 2012~2016年京津冀三地的协调适配度

三、实证分析

(一)总体评价

如图7所示,北京市属于中度协调适配型城市,2012~2015年协调适配度不断上升,由0.7240升至0.7821,至2015年适配值达到0.7935,接近高度协调水平,但2016年适配度降至0.7887,没有突破高度协调适配水平。天津市协调适配水平在弱度协调和低度协调两区间内波动,2012~2014年协调适配度直线下降,由0.6354降至0.5667,2015年有所回升,为0.6090,达到低度协调水平,2016年又跌至弱度协调水平0.5963。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之间弱度失调,协调适配度波动趋势与天津市基本一致,五年内有涨有落,除2014年适配度降至低度失调水平0.3937外,其余年份均处于弱度失调水平。总体而言,北京市适配等级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弱,与三地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水平排名一致。

图7京津冀2012~2016年适配度变化图

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开始加速推进。协同发展战略对京津冀经济圈意义深远,切实推动了三地之间产业与人才的转移流动以及结构升级。这两个时间节点的重要意义在三地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适配值的变化中同样有所体现。

2014年津冀两地协调适配值均为五年最低。天津市教育投入增长率、R&D增长率均处于下降状态,高等教育投入增长率出现负值,专利发明申请授权量的增加率和社会从业人才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前后两年。河北省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同时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和成交活动均明显下降。但两地的人才数量密度以及就业人才占从业人才比例等指标在2014年都有所上升。这些指标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增速放缓使地区财政对科教事业的支持力度下降,影响了科研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反映了科研成果从研发环节进入生产环节,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减慢,人才队伍的壮大无法高效配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优势无法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产业与人才无法达到均衡水平,矛盾突出。这更加凸显了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必须通过协同发展的举措来推动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与人才流动,促进产业与人才之间双向作用机制效果的发挥,改善产业与人才结构失衡问题。

(二)结论

通过计算京津冀地区2012~2016年各指标的功效值,可以得出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适配度等级。三地之间的适配度等级也呈明显的梯度分布。北京市协调适配度等级最高,处于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的过渡阶段;天津市协调适配度等级居中,在弱度协调和低度协调水平间波动;河北省协调适配度最低,位于弱度失调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当以京津冀一体化为契机,把握政策动向,推动产业、人才转移流动,进一步优化升级。以资源流动带动产业布局与人才分布的合理化及协调适配程度,推动区域整体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充分发挥协同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效应。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力度,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从京津冀整体的发展阶段看,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渡阶段。投入环节是区域人才数量及质量结构的投入[7],在协调适配度计算中占比0.2380。京津冀三地之间在教育投入、高等教育投入及R&D投入上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津冀两地对人才的投入力度较弱,严重影响人才转型升级速度。

目前,北京市科技创新能力强,但知识外溢作用较弱[1],无法拉动津冀创新增长;津冀创新氛围不足且投入程度有限,无法切实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河北经济落差过大、三地创新资源空间配置失衡,不利于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提高。因此,北京市应在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增强技术外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津冀两地应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缩小与北京在高等教育与科研投入方面的差距,活跃创新范围,加速人才培养。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三地人才资源空间配置失衡情况,活跃创新氛围,推动产业与人才水平不断提升,协调程度不断改善。同时,优化科技创新大环境,推动科技成果量加速增长,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率,促使科研成果融入生产环节,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二)构建与完善产学研合作链,实现区域互联互通

目前,京津冀的人才流动落后于产业转移,人才供需结构不合理,无法与产业布局相匹配,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和技术创新的推动。因此,有必要在区域间构建产学研合作链,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高效合作,三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又可以实现良性的互动机制:在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避免人才流失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

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链,也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深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程度,为建立统一的区域人才信息网络和区域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奠定基础。[10]依托信息网络和公共平台推动区域内人才供求对接,促进人才跨区流动。同时,结合产业集群加速对人才的孵化[11],从而培养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优质人才,改善三地产业人才偏离度,推动人才数量与质量的供需结构协调化,实现生产环节和配置环节协调适配度提高。

(三)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目前,京津冀区域间的人才流动机制还不完善,既需要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激发人才流动的活力,促进要素流动,又需要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环境、加大科技投入,从而提高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引导人才流动。

京津冀三地政府还应当充分利用政策资源,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打破传统的户籍、档案、身份等对人才的束缚,从而实现人才与工作岗位的最佳结合,实现“智力流动”,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价值。[12]通过建立区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可以缓解京津冀地区人才结构性紧缺的矛盾,有利于企业解决急需人才难以引进的困境;降低人才流动的成本,降低交易性费用;减轻人才流失的风险,提高人才利用的效率。如此实现企业收益提高和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协调适配度优化的双赢局面。

猜你喜欢

区位商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基于区位商法的新疆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区位商视角下丽水市优势产业分析
产业结构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