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2019-08-22金玲燕
金玲燕
◆摘 要:现在的父母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工作忙、压力大,往往会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3~6岁是孩子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模仿能力强,需要父母的悉心照顾和引导,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态度是孩子最期待的,是孩子内心承担能力的基础。亲子陪伴应该是心理上的陪伴,是以平等的身份、对等的心态陪伴孩子。孩子在表达出自己的需求时,会有人回应他,让他意识到自己被关爱,被重视,不断的建立自信心。
◆关键词:亲子陪伴;尊重;父母
都说陪伴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但是很多父母把陪伴简单理解为陪着孩子做作业、陪读书、讲故事、看电视、接孩子放学……也越来越“顺从”型地陪伴孩子,孩子喜欢的东西就陪着买,孩子喜欢的游戏就陪着一起玩,看见热门的兴趣班就盲目报名陪着学……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其实是一种糊涂的陪伴。那么怎样的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在弄清楚这些问题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亲子陪伴。亲子陪伴不是陪同,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
一、给孩子有温度的陪伴
1.用心陪伴
父母的思维方式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糊涂的父母会一味地为孩子“挡风遮雨”,聪明的父母却懂得让孩子独立、付出,找到内心的满足感。
父母的言行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遇到困难,父母要鼓励孩子学会坚持,在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你可以温柔而坚定地说:“宝贝,再坚持一下,我陪着你。”在适当的时候,父母给予孩子的心灵提示和帮助,远比直接帮助他解决困难要重要,也更有效。
跟随孩子去听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他们,用有趣的方式“接近”他们的心。从美味的亲子早餐开始,一起游戏、阅读,再到有趣户外运动,一起逛街、散步、旅游。从讨论小动物的生活方式,聊聊做的美梦,了解孩子的焦虑,真正看见孩子的需求,花心思的陪伴才算是有温度的陪伴。
2.幸福陪伴
爱不等于控制和干涉,关心不等于照顾,尊重孩子不等于放任。陪伴孩子应该是充满暖意的,不是监控和纠错。
孩子在自由游戏时,是其发挥创意和专注力的大好时机,过多打断孩子的游戏,会影响孩子做事的专注程度。那是在干涉孩子的快乐游戏。玩的方式有千万种,难道还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很多时候,父母发现的孩子不会玩,并不真的就是孩子不会玩。其实,成人眼里的不会玩,只是站在成人自己的角度上理解要怎么去玩,而没有想到孩子的心理发展,没有考虑到在孩子眼里什么才是会玩。在孩子自由游戏时,父母应多观察,少干涉,给孩子需要恰到好处的幸福陪伴。
3.兴趣陪伴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能够认识自己的潜能所在、长处所在。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
智慧的父母不会盲目给孩子报兴趣班,更不会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一个人在社会里,能让他安身立命的往往是他的长处。你可以陪着宝贝一起做自信的“小主持”,一起做闪亮的“小舞者”,一起做快乐的“小棋手”……父母不断给予尊重、理解、支持和鼓励,驱动孩子继续深入学习,他才能体会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让兴趣变成了特长。
二、有效利用时间,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培根说过: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如果爸爸妈妈想要做到工作、家庭、育儿样样都不耽误,那么就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我认为爸爸妈妈可以将工作之外的生活进行分类,从时间上区别,把每件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来完成,把亲子陪伴纳入事件矩阵中,根据每件事务的轻重缓急来组合搭配。
1.进行亲子互动,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一件事
这件事可以是家务,比如打扫卫生、洗菜做饭、为花草浇水、整理收纳、收叠衣服等;这件事也可以是游戏,比如一起完成手工、进行下棋比赛或其他亲子游戏;这件事还可以是运动,比如一起散步、慢跑、拍球等。让亲子陪伴清空彼此一天的疲累,分享各自的喜乐。这样的陪伴既完美解决了妈妈无法分身的燃眉之急,又充分起到了亲子陪伴的作用。
2.陪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是一起研究玩具新玩法,也可能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或者是孩子无法解决需要求助的任何问题。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能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一同做各自喜欢的事情,培养和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
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阅读、画画、做手工、弹琴等等。在这个陪伴里,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快乐的。在爸爸妈妈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时,孩子一定能从他们身上感知到这种专注与自给自足的精神状态,渐渐地孩子和父母之间就能形成既独立又互相促进的关系。
陪伴是为了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陪伴孩子,是为了以后即使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照样能生活独立、能自己解决问题、享受生活,也依然能感受到我们的关注与陪伴。人们都說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父母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孩子性格、意识形成阶段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伴,父母多多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父母的爱,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快乐的成长,拥有健康的性格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IKEA玩耍报告,2015.
[2]卡特琳娜·盖冈.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M].新星出版社,2016.
[3]李见雪.孩子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尊重[J].心路指南,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