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煤炭企业新经济形势下如何提升劳动用工效率的探索
2019-08-22李健
李健
摘要:面对国有企业员工招录困难、企业定员逐年减少、用工压力不断增大的实际,转变思维、开拓职能,建立机制、强化管理,稳步放大管理效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提升员工出勤率,促进用工效率、缓解缺员压力的有效举措,本文通过在创新制度手段,严肃考勤办法上做了重点论述。
关键词:制度建设 超前管控 纪律检查 典型引领
钱矿公司人员总量每年都有减少,累计在岗平均6011人,比定员目标6191减少180人。随着人员总数的逐年递减,产能任务逐年增大与定员不断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受煤炭行业大环境和开滦工资不高、吸引力下降等综合因素影响,员工招录较为困难,员工接续不足,致使生产用工压力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把系统加强考勤和劳动纪律管理,深入挖掘用工潜能,最大限度盘活现有人力资源,缓解用工压力,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人力资源工作重点课题,系统谋划,创新实践,形成了钱矿特色考勤管理模式。
一、内涵及主要做法
1.强化制度建设,完善“一规定、四机制”。立足完善机制、夯实基础,对原有的《严格劳动纪律及考勤管理六项制度》和《加强考勤管理的补充规定》等四个制度,统一梳理,制定以四大章节、十九大项内容为核心的《钱家营矿业分公司考勤管理规定》,并从出勤率预警、各类带薪休假分析、节期加作督导分析、两级督查等方面入手,创新建立四项机制,为加强管理、严肃纪律,提供了组织保障。四项机制,即:出勤率预警机制,节期加作事前、事中、事后督导分析机制,基层自查和矿级督查机制,考勤员双项考核机制。
2.强化超前管控,推行“一档两表五台账”。每天对12个主要生产单位的出勤情况进行工作调度,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制定措施,及时化解。一档,即:违纪员工档案;两表,即:各单位月份出勤分析表、考勤办考勤员周量化工作表;五台账,即:生产单位出勤每日调度登统台帐、基层单位特殊情况处理单登统台帐、基层单位自查和考勤办检查情况台帐、临时下井人员和外委下井人员登统台帐、考勤设备事故处理台帐。
3.强化纪律检查,组织“两查两看一落实”排查整顿。采取单位自查、公司检查并行的方式,组建人力资源部、安全管理部、纪委联合检查小组,进行不定期检查,进车间、入厂房,不断扩大劳动纪律检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一查各单位在劳动用工管理上是否存有个性问题,看有没有工作安排不饱和、员工晚来早走、下井口及井上考勤机附近是否存有员工提前滞留等现象:二查各单位在执行公司劳动纪律和考勤管理规定上是否存有疏漏,看有没有特殊情况处理单签批把关不严,以及在落实“三位一体”考勤管理要求上,是否存有员工签到不及时或代签,甚至月末补工等现象;一落实,就是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公司“争先尽责、规范提升年”活动要求,规范执行公司制定的劳动纪律和考勤管理规定。
4.注重细节管理,确保将特殊群体的工作落实到位。第一,旷工员工管理,加强这部分员工的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制定措施,做好家访和帮教工作,真正做到原因明确,情况清晰、有措施有效果。第二,加强对各单位不安全重點人的分析管理,要及时观察了解他们的情况,做好对患病员工和家庭有重大变故员工的关心,严格规范伤工及伤工看护人员和离岗人员的管理,做好超前性的工作,保证这部分人员的稳定。
5.强化典型引领,开展“学先进、找差距、提质量”主题活动。为积极营造考勤管理正能量,形成强化用工管理的常态化工作模式,以“学、找、提”活动为依托,积极搭建基层考勤管理经验交流研讨平台,及时发掘、提炼、推介考勤管理典型做法,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进一步引领各单位互帮互学,对标赶超。同时,有序开展“用工效率最优单位”评选活动,每月评选,每季表彰,全面调动基层单位提高劳动效率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施后产生的效果
1.缓解了用工压力。通过上下联动,狠抓全员考勤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工时利用率、出勤率的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出勤率同比去年提高1.07%。经测算,出勤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1200余个出勤工数。
2.保证了生产秩序。通过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严肃奖惩,有力地查找和弥补了基层单位在劳动纪律、考勤管理、劳动用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短板,积极营造了规范有序、严谨向上的安全生产工作氛围。今年以来,先后查处违纪人员127人次,累计罚款27765元。
3.放大了管理效能。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固有思维模式,从常规性、业务性工作框架中跳出来,找准新时期助推企业改革实践的工作内涵和定位,推进考勤管理职能由事后追责,向实时监督、超前预控、督导激励拓展延伸,不断放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管理效应,积极在保障主线工作中体现作为,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彰显价值。
4.激发了基层活力。今年以来,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的考勤管理特色活动,积极引领各单位横向对标,学比赶超,涌现出了地测科“一及时、四到位”和井运区“四管、四查、五谈、一处理”等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焕发了基层单位的管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