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提升路径研究

2019-08-22姜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国际化

姜舟

(天津财经大学学工部,天津 300222)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目前国内高校普遍设有国际化专业或国内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合作项目。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为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个性、价值观多元,一些同学的家国情怀有待提升、文化自信亟待加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具备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的优秀人才,而国际化专业大学生往往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教育引导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1.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确切定义,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普遍认为是将高等教育设定在全球发展大背景下以全球眼光、国际化视野,对比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水平来考量我们自身教育的发展,促进适应全球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该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国际化专业的大学生。即由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行业机构等多方合作,以出国留学为导向,专业设置具备国际化教育特点,依托合作项目本科期间完成出国交换或研究生阶段选择出国继续深造的大学生。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高校中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不在少数,此类学生有意向出国继续深造的人数占较大比例且逐年显著上升。

1.2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指其对于中国本国的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发展的高度认同、对于世界他国文化的理性包容以及实践过程中文化自信的体现。文化自信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先决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即对于国家的归属感与对于国家发展的责任感,是基于文化认同下的重要文化传承。国际化专业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既要树立家国一体的意识,强化家国认同;又要以家国天下为重,以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的发展之中。

2 国际化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培养情况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查阅、访谈等方式,围绕“国际化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相关主题进行了师生调研。

教师问卷主要针对从事国际化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从日常思政教育内容、活动组织、教育效果等方面反映对国际化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培养的现状与思考;学生问卷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直接反映学生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及价值取向的问题。调研回收有效教师问卷49份,其中理论课教师15份,占30.61%;辅导员34份,占69.39%,回收学生有效问卷467份。以下从师生态度、现有教育方式、教育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师生普遍认同国际化专业大学生应有较强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但现状堪忧

教师问卷(见表1)中“相较于其他学生,您认为国际化专业学生最应该具备哪些特质”题目,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国际化视野”占82.05%,“文化自信”占79.49%,“有社会责任感”占76.92%,此外认为国际化专业学生应有家国情怀的选项也占比高达69.49%。不难看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普遍较为认同国际化专业大学生除了国际化视野外,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同样问题,学生问卷(见表1)调研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学生,认为国际化专业大学生要具备特质选项结果中,“专业能力”占85.65%,“国际化视野”占79.23%,“跨文化能力”占73.88%,“有家国情怀”占52.46%,“文化自信”占43.47%。一方面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在“国际化视野”“敢于创新”“跨文化能力”选项上有较高的重合度;另一方面,学生在“专业能力”选项重视度高于教师,而在“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层面教师问卷中的关注程度更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注点的差异。

此外,学生问卷中,认为国际化专业大学生目前已具备特质的调研结果反映与前面应该具备的结果偏差较大,其中“跨文化能力”“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均较大程度低于前面应具备的特质的选项结果。当前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较为严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不高。不难看出,以上几方面的教育效果学生尚未足够认同,而学生对于跨文化能力提升也有较大需求。

2.2 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国际化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教师问卷中(见表2),对国际化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选项结果体现为,“更认同西方文化”占56.41%,明显高于“更认同中国文化”的25.64%;“具有家国情怀”这一选项结果仅占28.21%,而 “利己和功利”占35.90%,加之前面的选项结果,说明了教师普遍认为应加强国际化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培养。

学生问卷中(见表3),认为针对国际化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 “思政教育过程形式化”占78.16%,“思政教育内容枯燥,缺乏创新”占69.60%,“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占64.24%。不难看出,针对国际化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期望差距较大,未能做到形式和内容真正吸引学生,教育有效性亟待提高。

3 国际化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提升路径

结合国际化专业大学生思想特点与笔者所在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学生实际情况,该文提出“一个核心+两条路径”的国际化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提升路径。

一个核心:即以“文化自信”提升为起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两条路径:一为通过国际化能力体系建构,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留学目标,更好地“走出去”;二为通过家国情文化自信引领,引导学生涵养“根文化”,学成后“归来”,报效祖国。

3.1 国际化能力体系建构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教育,不应只是一味地灌输,而应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我们看到学生提升跨文化能力的迫切需求,那么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出去便是第一步。

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视界平台,依托文化沙龙等形式,通过学生间的自主分享交流,拓展全球视野。搭建一、二课堂一体化的课程平台,将一课堂内容延伸。可开设:环境导学课,通过翻译英国等其他国家学生管理与工作方法相关文件,结合海外校园环境实地考察,转化为具体的文化环境介绍,帮助学生做好出国前的文化预适应;经验导学课,对比国内外校园差异,对海外求学可能会面对的全新学习模式、课程模式、人际交往模式等给出建议,帮助学生做好出国前的心理预适应;方法导学课,关于国内外不同课程学习方法的培训,帮助学生做好出国前的能力预适应。项目搭建多重领域与维度的调研平台,学生调研小组深入社区、国有企业,立足中国大地了解社情与国家经济发展;以对话形式调研,通过对话高校大学生、外国学生、各行各业人士等,了解不同群体如何看中国,文化自信建立于知晓世界眼中的中国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2 家国情文化自信引领

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空洞的概念,而应该通过多种实践教育渠道使学生深入了解值得骄傲的民族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依托社会实践、调研等丰富的活动载体,让学生在客观认识西方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发掘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文化自信。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从曾经出国留学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老一辈杰出“海归”到新时代在国际舞台展示良好中国形象的优秀中国青年,可依托榜样引领国际化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培养。

注重核心价值观对于国际化专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引领,以丰富的载体和多样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优秀民族文化走入学生内心。同时,要发挥好国际化专业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日常思政教育中使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未来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在理性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身体力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自信价值体系。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家国情怀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