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硬化症一家系的临床表现与遗传学分析☆
2019-08-22赵旭霞高立史明
赵旭霞 高立 史明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C)是一种以皮肤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精神发育迟滞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为1/10000~1/6000[1]。该疾病于1880年,由法国神经病学家Desire-Magloire Bourneville首次报告并命名。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的遗传病,是由于TSC1或者TSC2基因突变引起,但也可见不少散发型病例。有文献报告,60%为散发病例,40%有TSC家族史[2]。TSC患者临床可见皮肤、精神系统、心脏、肾脏及其他脏器不同程度损害,多数患者以癫痫首发就诊,癫痫发作出现年龄越小越易出现精神发育迟滞,多易误诊为原发性癫痫。本文报告一家系13名成员5例TSC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析遗传学特点,为基层医院早诊断和早防治TSC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一名45岁男性患者(先证者)主因“发作性精神异常,伴腹胀、腹痛10余年”,于 2018年3月 10日收入甘肃平凉天泰医院,因符合2012年第2届国际TSC共识 (修订版)诊断标准[3-4](具体如下),所以继续追踪该家系其他12名成员,发现该家系共有5名成员(男3例,女 2例,年龄14~70岁)均符合国际TSC共识诊断标准[3-4]。对该家系13名成员进行遗传性分析,并绘制遗传家系图谱。经患者及家属同意,详细记录5例TSC患者的病史、皮肤改变、内科和专科体格检查结果。其中先证者、先证者小儿子和大儿子,3例患者同意行头颅CT、胸腹部影像学、脑电图检查。先证者同意留血液样品,送北京藤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行TSC基因检测。
本家系3代13名成员的遗传家系图谱见图1。虽然约2/3的TSC系散发性TSC基因变异所致,但仍有约1/3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50%或100%传给下一代,以25%或50%的概率传给第二代,男女的病概率相等。本TSC家系中,突变基因可能来源于先证者母亲(Ⅰ2),其以50%概率遗传给先证者(Ⅱ1)和先证者妹妹(Ⅱ6),先证者以50%概率传给其两个儿子(Ⅲ1和Ⅲ2)。5例TSC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
图1 本结节性硬化症家系图谱
例1:先证者(Ⅱ1),男,45岁。既往有癫痫发作,首次发作约10岁,未予药物治疗,近3年经积极抗癫痫治疗(丙戊酸钠0.3 g,每天2次)后再无发作。患者近10年逐渐出现精神障碍,发作时胡言乱语,有暴力行为。查体:颜面部可见粟粒样红色丘疹(图2A),腹部膨隆,呈蛙状腹;腹壁硬,肝、脾肋下未触及;肾脏增大,可触及表面硬,凸凹不平。辅助检查:头颅CT:双侧侧脑室旁多发性异常钙化斑点(图3A)。腹部MRI提示双肾改变,符合错构瘤;肝内多发实性结节(图3D)。胸部影像学检查提示双肺多发斑点影(钙化灶)(图3E),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多发肺大泡。基因检查发现:TSC1基因 13号外显子,TSC2基因 4、6、27号外显子具有基因突变。
图2 患者皮肤损害 A~C分别显示例1、例2、例3患者面部的皮脂腺瘤;D示例2患者躯干部的鲨鱼皮样斑;E示例2患者足趾部的纤维瘤
例2:先证者儿子(Ⅲ1),男,20岁。于 4岁时出现晕倒,伴双上肢抽搐,持续时间约1 min,当地给予抗癫痫治疗,之后近10年未发作,目前已自行停药。该患者智力无明显减退,初中毕业,现已参加工作。查体:颜面部可见散在红色斑丘疹,鼻翼两侧、下颌部为著(图2C);右侧躯干部皮肤可见约20~40 cm淡棕色鲨鱼皮样斑,增厚粗糙,稍高出正常皮肤(图2D)。右脚趾甲床下纤维瘤,自趾甲沟处长出,破坏指甲正常结构(图2E)。头颅CT:侧脑室旁多发性异常结节样钙化灶(图3B)。
例3:先证者儿子(Ⅲ2),男,14岁。患者于 1周岁在一次感冒发热后出现四肢抽搐,当地诊所诊断为 “高热惊厥”,给予汤药等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佳。之后,患者抽搐症状频繁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逐渐延长。4岁时患者再次抽搐,伴意识丧失,双眼向右上方凝视,身体向右旋转,持续约1 min后自行缓解,就诊于平凉市人民医院,诊断“癫痫”,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以上症状略有好转,之后家属自行停药,停药后仍有间断抽搐。患者精神发育迟滞,2岁行走,7周岁时才方可说出三字以上句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较同龄儿童底下,好动,易激惹。近3年患者智力明显减退,抽搐较前频繁,表现为意识丧失,全身肌肉痉挛,持续时间约5 min,当地医院给予口服丙戊酸钠(0.25 g,每天 2次)、茴拉西坦(50 mg,每天3次),治疗有效。查体:颜面部红色小丘疹,突出皮肤,双侧面颊和鼻翼两侧为著(图2C),智力较同龄儿童低下。脑电图提示背景活动频率变慢、右侧Rolando区棘波、尖波频繁发放。头颅CT:双侧侧脑室体部及颞角内沿脑室壁室管膜异常钙化灶(图3C)。
图3 患者影像学变化 A~C:例1、例 2、例3患者头颅 CT显示颅内异常钙化灶;D:例1患者腹部MRI显示双肾和肝脏多发性结节改变;E:例1患者胸部MRI显示双肺多发性钙化灶
例4:先证者母亲(Ⅰ2),女,70岁。既往体健,无癫痫病史。查体:鼻翼两侧可见数个米粒大小红色丘疹。
例5:先证者妹妹(Ⅱ6),女,43岁。既往体健,无癫痫病史,智力正常,现已婚,育有2个健康男孩。查体:两侧面颊及鼻翼旁可见少量散在粟粒样丘疹。
通过对该家族5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TSC损伤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表型具有高度异质性,即来自同一家族系,其临床表型也存在显著的差异。部分临床表现可能亦与性别、年龄相关[5],5例TSC患病者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损害,表现为颜面部皮脂腺瘤,个别患者躯干部出现鲨鱼皮样斑,皮肤损害亦可累及足趾部皮肤,形成趾甲床下纤维瘤,亦Koenen肿瘤。其中,男性患者皮损较为严重,女性患病者仅有颜面部皮脂腺瘤。TSC可导致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包括局灶性或全面性发作类型,同一患者也可表现出不同的发作类型,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6]。该家系患病者中,3例有癫痫发作史,主要表现为全面性发作。2例伴有精神发育异常,癫痫发作出现的年龄越小越易出现精神发育迟滞情况。1例伴有腹胀、腹痛,提示随年龄增长TSC病变可累及多个脏器包括消化系统,逐渐出现消化系统损害症状。头颅CT提示:有资料的例1~3患者颅内均出现多发性异常钙化灶。脑电图提示:例3背景活动频率变慢、全头区棘波、尖波频繁发放。另外,2例患者的超声和影像学提示双肺多发性钙化灶、肝内多发性结节灶、错构瘤等。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TSC1基因中13号外显子、TSC2基因中 4号、6号、27号 3个外显子发生基因突变。
2 讨论
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皮肤综合征,致病基因TSC1和TSC2分别位于染色体 9q34和 16q13.3[5],编码 hamartin和tuberin蛋白。生理情况下,hamartin和tuberin形成复合物可激活GTP酶,从而抑制mTOR通路,以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7-8]。TSC基因突变会影响hamartin-tuberin复合物形成,使mTOR过度激活,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瘤样改变。TSC典型的“三联症”:皮脂腺瘤(病理已证实为血管纤维瘤)、癫痫发作和精神发育迟滞,均可能与细胞异常增殖密切相关。本例TSC家系5例患者中,均具有皮脂腺瘤等皮肤损害,3例有癫痫发作、2例有精神发育迟滞、2例有肝肾功损害。其中先证者(例1)和其两个儿子(例2和例3)均是以癫痫发作前来就诊,早期仅给予抗癫痫等对症治疗。面部和身体皮脂腺瘤虽然在TSC最为常见,但常常无特殊不适,易忽视。然而癫痫发作常为该病就诊的主要原因,多易误诊为癫痫,且随着年龄及病情发展,癫痫发作常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常规抗癫痫药物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部分可发展成难治性癫痫,成为TS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对TSC的全面认识,对早诊断、防误诊、早防治TSC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例TSC家系的5例患者中,尽管均有皮肤损害的表型,但其他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各有不同:其中两名女性患者(Ⅰ2和Ⅱ6)症状最为轻微,仅有轻度皮肤损害;先证者(Ⅱ1)和其小儿子(Ⅲ2)临床症状最为明显和典型;其大儿子(Ⅲ1)虽亦有癫痫发作表型,但总体临床症状不严重。这种TSC临床表现的差异性(表型异质性)在以往研究中已有报告[9],即来自同一家系、具有相同TSC基因突变类型、相似遗传方式和环境因素的成员,其临床表型也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即便是单卵双生亦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表型。
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本研究中仅先证者同意进行TSC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先证者TSC1基因的13号外显子和TSC2基因的4、6、27号外显子发生基因突变。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尚未发现TSC1和TSC2基因同时发生突变的报告。由于缺乏本家系其他成员TSC基因检测的资料,我们尚不能确定目前检测的这4个突变均为致病性突变。但从先证者有癫痫发作、精神智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分析,TSC2基因存在致病性突变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多项研究发现TSC2基因突变时,出现脑部认知损害的发生率更高、癫痫首发年龄更小、智商更低、结节更多等[10-12]。另外,本研究中先证者TSC基因突变的位点也与以往报道也不尽相同。黄国强等[13]分析了国内 163例 TSC患者的基因突变,发现TSC1基因突变主要位于第 15、21、18号外显子,而TSC2突变主要位于第33、37、40号外显子。这可能是TSC基因突变多为自发性,目前尚无明确热点突变的一种现象。
目前除了对症处理,尚缺乏有效的TSC治疗手段。有研究显示,mTOR蛋白抑制剂,如雷帕霉素(西罗莫司),可显著缩小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型细胞瘤的体积[14]。依维莫司是西罗莫司衍生物,水溶性较强,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可显著减少TSC相关的难治性癫痫[15-18],目前已被美国FDA批准专门用于治疗2岁及以上TSC相关部分性癫痫的药物。另外,外科手术方法目前正逐步用于TSC的治疗,特别是针对TSC相关的难治性癫痫。通过颅内脑电图监测技术,定位TSC患者脑内致痫的钙化结节,经外科手术切除或镭射/热凝消融术消除致痫结节,从而可减少甚至控制抽搐的发作[19-20]。
总之,TSC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预后较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患病家族中发病率极高。对以皮肤损害合并神经系统表现的患者应详细询问家族史,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目前已有研究证实,TSC发病早期即给予治,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21-22]。另外,对患病者做好婚前教育尤为重要,其次应该做好胎前检查,结合基因检查,选择孕育健康的胎儿,以减轻患病家族生活负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