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魔笛》看莫扎特精神色彩
2019-08-21郭旸坤
郭旸坤
【摘要】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地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響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莫扎特的音乐连续感极其强烈,自如似诗,流畅如水。作曲却是轻松自如谈笑风生,仿佛是一次春日的郊游,很多时候这应该是一种真实状态。
【关键词】莫扎特;魔笛;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J16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莫扎特的谱曲中频率出现高的一些速度音乐术语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莫扎特歌剧音乐的典雅轻快、优美灿烂的特征。。Allegro,是快板的意思;Vivace,说的是很快、活泼的快板;还有Presto,是说的快速的快板;以及Allegretto,这是说的小快板。[1]在旋律上莫扎特追求自然轻松、精巧、典雅纯净的音乐线条,音色上表现出晶亮透明、圆润优美,节奏上强调均匀生动活泼。
一、代表作《魔笛》的基本介绍
《魔笛》的主题性质是莫扎特成为20世纪这个黑暗年代的精神指引的一个重要原因。表现了有对当时黑暗封建势力的不满与注定消亡,也体现了对于光明和智慧的追求。夜女王就是很好的一个隐喻,完全可以解读为当时社会的黑暗力量、封建势力、一切落后的因素(这也是后来20世纪人们可以赋予更多意义的一个形象),夜女王终究失败,也就是表现了其所代表的种种必将消亡;具备启蒙思想运动的一点意思,对于人的光明追求是极其肯定的。这里明显透露出了追求光明和智慧,追寻真理,相信邪不压正的一个美好愿景。王子塔米诺克服重重困难,识破夜女王的阴谋,勇敢地追求帕米娜就是对人力量的肯定。而夜女王和萨拉斯特罗的对立则是黑暗与光明的明显不同,而最后的结局也让人们知道了光明与希望与人的勇敢能够走向的光明前途。
二、与莫扎特其他乐曲特征同异
在《唐璜》中,唐璜有一句咏叹调“来到我的窗前吧”,这里的6/8拍十分轻松,唐璜心中急切的期盼之情怎么不是在音乐之下才活灵活现的呢?在这里,莫扎特就使用了Allegretto,节奏的轻快和曲风的自然,与莫扎特的精神特质脱不开关系,而流畅应该是他天生对于音乐的感知。他的创作,天生带着人间不刻意的、不属于人间的气质。莫扎特是一位神童。6岁熟练演奏钢琴、管风琴,第一首小步舞曲也诞生在这一年,9岁写交响曲,仅仅是十二岁的年纪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歌剧。说起音乐,我们常常说到流派,而在莫扎特这里,流派仿佛是莫须有的一个名词——所有的风格他似乎可以兼容,而他又永远有自己的辨识度。尽管风格繁杂,但在莫扎特的笔下,却从来都是随意自如,信手拈来。[2]这里可以提到F大调钢琴奏鸣曲(K.332)末乐章。开场,走句,仿佛意识流一样切换来去不可捕捉,却流畅如水,让人惊叹不已。他创作的bE大调第39交响曲,同样是诗意的流畅。又如g小调第40交响曲,居然是充斥着极为明显的现代感觉……种种,都是莫扎特天才的表现。,按照着莫扎特的音乐节奏,内容沉重而所有的情节与画面跳跃感十足,却十足的一种精神分析的流畅感觉。莫扎特作为一个重要意象,而事实上他的影响无处不在。莫扎特音乐特有的生命力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音乐就是莫扎特的一种语言,不会带有任何目的性与特殊性,这就是他独特的审美特征,万事万物均可化作音乐。[3]
三、莫扎特在二十世纪成为一个重要的精神标识
人在黑暗之中往往需要一个指引性质的东西。比如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说的理性,大航海时代人们说的冒险精神——然而,一次、两次的世界大战让西方人对于西方曾经提倡的价值体系彻底失望了。民主可以被摧毁,科学可以成为战争的最好工具。只有这个时候,艺术仿佛成了不可或缺也唯一的重要力量。不仅仅是二十世纪兴起的现代艺术,现代音乐,古典艺术尤其古典音乐居然也重新浮出水面,成为了这个时代一面鲜明的旗帜。这里讨论莫扎特,所以将要重点从莫扎特的角度解读这一个心理状态。
(一)包含极其乐观的情绪
莫扎特的音乐饱含着对生命的赞美与希望。他有着自己独到的一套作曲结构原则,使得情感可以更好地容纳、主题更好地凸显。这里可以对这个结构进行简易的分析。比如说呈现出对比结构的三个乐章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首先是第一个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快板进行演绎;然后是第二个乐章,这里虽然不是快速形式,但是抒情较为多样;最后是第三个乐章,这里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回旋式,快板也体现着莫扎特一贯的特点。然后就是华彩乐章的一个设置——这是一种即兴演奏的华丽乐章,乐器主要会选择独奏乐器,力量感十足、希望感十足,出现在第一乐章结尾和尾声之间。还有很著名的双呈示部结构:简洁简约的音乐,通常不会过于华丽、较为简短,第一呈示部由乐队在主调上奏出;第二呈示部是篇幅增长而容纳更多主题的一种华丽表达,由独奏乐器和乐队转属调或关系大小进行演绎。提到这里,终归还是要回到这些音乐的一个基本特征。莫扎特的音乐中乐观而富于生命的部分,是绝对可以感受到的,在那个黑暗的年代莫扎特的音乐就是一个乐观、希望的重要代表,是很多人的精神良药。
(二)关于莫扎特音乐天赋。
人们对于天才通常有着本能的崇拜与赞美,而这些人的形象往往会被神圣化、高级化,成为“不朽者”。“不朽者”是小说《荒原狼》中重要的一个概念与名词,莫扎特当然就是这样一个“不朽者”。莫扎特由于其音乐,其人格也带上了充满希望与生命的一个形象。正是如此,人们不仅崇敬莫扎特的音乐,更是崇敬着莫扎特的本人。那个时候甚至出现了“我们不要上帝,我们只要莫扎特”的一种口号,不禁让人惊讶。所以说,莫扎特本人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来自于他的音乐,而他的音乐又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具备了更加高的价值与取向。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莫扎特仿佛是黑暗中的一座灯塔,是那个时候某种终极精神追求的象征。所以也难怪,莫扎特和音乐成了炮火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了。
(三)古典乐的精神追求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钢琴也是二十世纪反对战争的重要意象——人们提倡把做枪支弹药的钢铁都用来做成钢琴,把鲜血化成音乐,把战争化成和平。莫扎特钢琴作品十分出色。《家乡奏鸣曲》中,KV.282降E大调奏鸣曲中体现的柔和感,也是和平的一个象征;而莫扎特的钢琴变奏曲,比如说炫技般的降E大调(KV.299a),以及歌剧中使用的“我是林尔多”,充分地体现莫扎特音乐织体的活泼性。诸如其钢琴独奏曲如《D大调回旋曲》等等,都被赋予了那个时代对于和平与人性的渴望,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就这样成为一个出色的寄托于意象。
四、结束语
莫扎特本为宫廷乐师,创作而古典音乐最初并不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通常的演奏场所就是宫廷和教堂,因而古典音乐本身带有一定程度的高雅属性。在二十世纪战争年代,战争通常被认为是低俗的人类物理活动,莫扎特的古典乐则成就了其精神生活。由于现代音乐流派的兴起,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使得古典乐的欣赏尤为具有悲剧色彩。曾经有一副摄影作品,在战火弥漫、残垣破壁的音乐厅,乐手仍然坚持演奏的感人图景。这里还可特别说到《魔笛》。魔笛所概括的主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时候,“夜女王”的形象就可以作为战争等等黑暗事物的象征,而人们听着《魔笛》,就是相信人性,相信和平。
参考文献
[1]杨燕迪.音乐的人文诠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肖复兴.音乐笔记[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
[3]保罗亨利朗,顾连理等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