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里森《天佑孩童》中布莱德的“习性”发展
2019-08-21孙宇晴
孙宇晴
【摘 要】对于莫里森的新作《天佑孩童》,已有的研究多聚焦于她所遭受的创伤,对美国文化因素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关注。鉴于小说故事背景为当代,主人公布莱德是位职业女性。所以本文认为,罗伯特·贝拉等人阐述的美国人的共性在布莱德成长中起着着重要的作用,也把她打造成了美国千禧一代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布莱德;美国个人主义;《心灵的习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242-01
《天佑孩童》是托尼·莫里森近年创作的一部现代题材的小说。小说讲述了黑人女孩布莱德坎坷的成长历程。目前学界从创伤理论、多重叙事、文学伦理学、等视角对其进行论述。但个人主义和美国文化的核心,在文中也多有凸显。本文将借助当代美国个人主义,从个人主义的觉醒、个人的发展和个人的成熟来探析布莱德的成长历程,阐释莫里森对美国现实社会的关照。
一、个人主义的觉醒
美国社会学教授罗伯特·贝拉在其著作《心灵的习性》中谈到美国人常见的功利思想:“人生目标是追求物质成功,一门心思献身于个人事业的成功,为此目的不惜牺牲一切[3]”。此思想被贝拉称为功利型个人主义。功利是指“客体所具有的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快乐、利益或幸福,或者防止遭受损害、痛苦或不幸的性质[5]。”幼年的布莱德渴求母爱,体现精神上的功利。她父母都是浅肤色的黑人,但她天生如子夜一样黑的肤质是她人生悲喜的根源。母女被父亲抛弃。母亲因此怪罪、鄙视女儿。长期被母亲孤立对待的她学会辨识母亲对她的厌恶。但是她内心仍渴望母爱。为了能获得母亲一点点的爱抚。“我过去常常祈祷她能掴我的脸或者揍我,仅仅为了能感受到她的触摸。我还故意犯下一些小错误[1]”。在她看来,母亲对她的惩罚是种馈赠。幼年的布莱德还懂得如何防止母女二人遭受伤害。在目击了房东先生猥亵一个小男孩之后,母亲训令小布莱德藏着这个秘密。布莱德深知性情暴烈的房东在听到自己的杂言碎语后,一定会报复她们母女。她要时刻确保她们的利益不受损害。被孤立的小布莱德逐渐被塑造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在当代美国社会,“个体从一开始就被塑造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他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解决他所遇到的风险与困难,而不能与他人一道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共同解决[4]。”因此,布莱德学会了顺从。由此可见,经受过母亲漠视的布莱德被逼而成为独立的个体。就这样,从功利型主义行为出发的布莱德慢慢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她的自我意识逐渐开始增强,开始成长。
二、个体的发展
布莱德第二个阶段是在加利福尼亚。贝拉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的个人主义研究同样适用于布莱德。在物质生活方面。男友不告而别后,布莱德以反观自己的优越性:有一套公寓,有时会开一瓶灰皮诺①,躺在高级沙发垫上。经济独立的她有发泄不满的胆量,不再是处处受压制的黑人小孩,现在她对生活有足够的掌控权。“美国人倾向于把美好生活的最终目标看成是个人的选择。他们往往认为,实现个人选择的方式取决于经济的进步[3]。”物质上较大的成功,使她在爱情关系中自视占据高位。布克离开后,布莱德表示自己反而会更好。她尽职工作,不仅帮助公司获得高利润,同时还实现了自己事业上的成功。这是理想的双赢。美国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认为,现在美国有很多的新中产阶层,“按职业界定的方法……将随着美国20世纪公司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经理、雇佣职业者、推销员和诸多的办公室职员归之为新中产阶[2]”。布莱德在公司的经理头衔也是标准中产阶级的体现。
三、个体的成熟
布莱德人生第三个阶段始于她离开工作。布莱德是一位善谈的女孩,她和布克在一起时,除了做伪证和自行弥补女教师外,还把童年的事告诉了布克。以前她还不能完全信任布克,内心有所保留。现代美国人表面乐观开朗,但触及自己真实情感时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布莱德找到五年前因自己而蒙冤入狱的女教师,想在物质上补偿她。但是,她的帮助被径直拒绝了,遭到一顿暴打。受了伤的布莱德在考虑之后才向密友求助,开始不敢向好友坦白她的遭遇。直到好友的步步紧逼,她才吐露了被打的真相。此次表露缘由是布莱德成熟的开始。她把自己内心的秘事分享给了密友。为了弄清楚布克离开自己的真实原因,布莱德开启另一段颇具坎坷的旅途。不幸遭遇车祸,受了严重的腿伤。庆幸的是,她遇到了善良热心的史蒂文一家。在他们的悉心照顾下,布莱德不仅恢复健康,还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夫妻俩收养的白人女孩雷恩成了好友。受到几个男孩恶作剧的作弄,布萊德还奋不顾身地救了雷恩。布莱德懂得了付出,不再是独立于他人的自我。
四、结语
莫里森不仅深谙美国的种族问题,还是一位敏锐的美国文化观察家。在《天佑孩童》中,布莱德的行为体现了现代美国文化的特点,尤其是美国的个人主义。所以,布莱德的成长路线是美国“千禧人”的典型代表和缩影。
注释:
①意大利白葡萄酒。
参考文献:
[1]Morrison,Toni (2015), God Help the Child, New York: Alfred A.Knopf,p31.
[2]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美国中产阶级[J].经济研究参考,2006(89):41.
[3].罗伯特·N·贝拉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翟宏彪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p31, p39.
[4]龙柏林,王艺霖.个体化的困境及其拯救——基于贝拉等《心灵的习性》
的思考[J].岭南学刊,2013(05):121.
[5]王结发.马克思理论与功利主义[J].道德与文明,2012(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