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工具”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2019-08-21祁春华
祁春华
摘要:基于对南京某高职院校服务外包软件专业群63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微工具”的情况及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工作,并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微工具;服务外包软件专业群;高职生;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258-02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微工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南京某高职院校服务外包软件专业群638名学生问卷调查表,通过对大学生使用“微工具”上网进行频数分析和交叉性分析,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微工具”的现状。
1.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微工具”上网频数分析。前期经过对南京某高职院校服务外包软件专业群63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得出,目前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人数居多,占总人数的69%。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他们都是学生获取信息最直接的途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从大家每天使用“微工具”时间长度来看,“2—4小时”占25.1%,“4—6小时”占11.1%,每天上网时长达“6小时以上”的人占总人数的8.3%。这些数据表明,现在大学生上网时间与频率相对较高。他们之所以喜欢玩微信、微博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都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一代,独立意识很强,学习方式和途径也很多,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是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不仅触动了他们的视觉、听觉,更是为他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运用,很多学生已经没有阅读书籍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都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络,成了名副其实的“低头族”。“上课时”使用微博/微信的人数比例达5.6%,“业余时间”使用的人数比例达71.9%,“一直在线使用”人数达22.4%。由此看出,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仍然很多。
随着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现象越来越普遍,“微媒体”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学生认为微博/微信对自身的学习生活弊大于利的人数高达11.1%,说明部分学生已意识到微工具的出现,对自身学习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海量的信息资源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其中有很多信息是具有娱乐性的。其中,学生微博关注群体“时尚娱乐圈”的人数高达44.4%,占比最高,这也说明目前大学生关注微博的目的主要是热衷于关心自己所崇拜的娱乐明星的饮食起居、生活或八卦新闻等,多数是为了消遣时间,呈现出泛娱乐化特点。
2.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微工具”上网交叉性分析。交叉表(交叉列联表)分析法是用于描述两个或多个变量的联合分布及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易于理解,便于解释,操作简单却可以解释比较复杂的现象,因而在市场调查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运用此方法对大学生上网时长与造成的影响进行交叉性分析。
从给出的列联表分析结果可知,不论上网时间有多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这一选项占比人数是最高的,这也说明了绝大部分学生已意识到微工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没有影响,是因为自身不想学习。
二、“微工具”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1.分散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调查结果显示,“上课时”使用微博/微信的人数比例达5.6%,“一直在线使用”人数达22.4%。可见,在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的现场仍然很严重,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效率。虽然南京某高职院校已采取相应措施,杜绝课堂上出现学生玩手机现象,比如各班开展“无手机课堂”活动,要求全体同学上课前主动上交手机,班长和纪律委员负责监督。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2.削弱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微博、微信等微工具促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和朋友交流,甚至在真实聚会场所中我们都能看见大家各自刷微信朋友圈、浏览微博的情景。平时在微信上聊得热火朝天的两个人,却在现实交往中沉默寡言,微工具的社交功能已逐步取代真实的设计,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
3.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微博、微信所承载的内容信息量大且冗杂无序、良莠不齐,既有健康和有益的信息,也有宣传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潮的不道德内容。大学生在“微媒体”上虽能获取到大量信息,但是他们很难辨别真伪,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就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迷失方向。学生一旦出现道德判断能力缺失的问题,那些腐朽的、错误思潮将直接冲击了他们健康的心灵,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念,从而也会抑制着他们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此外,微博、微信等微工具具有虛拟性,使运用者之间不直接受到道德舆论的约束,给处在这种环境的主体提供了不诚信的机会,为不诚信的行为提供了便利。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新媒体过程中屡次出现诚信缺失的问题,如冒用他人身份、盗取网络资金、计算机病毒等现象。
4.思维方式浅层化、娱乐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已适应运用微博、微信等微工具以最快的速度去获取信息资源,这种阅读方式打破了原有受空间影响的局限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这种获取信息的过程更多地是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点,并带有一定的娱乐色彩。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不再抱着钻研的态度去阅读、去思索,而是更加注重感官的享受和信息的快速获取。长期以来,学生已适应了这样的阅读方式,便造成了学生不愿意待在图书馆去阅读较长篇幅的文章,更是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思考,造就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这便将会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把握的精准度及钻研深度。这种思维方式不利于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在分析“微工具”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更应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提升自身新媒体素养,运用微工具创新工作方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发展。
1.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舆论进行获取、筛选、鉴别、加工、运用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对待信息传播的正确态度。在这样网络混乱无序的环境下,只有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预防负面新闻的恶性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措施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在他们心中形成一道安全防线,规避不当使用所带来的种种伤害,如可以通过课程、讲座、论坛等多种教育形式,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大学生严于律己的意识,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积极健康地使用微工具。
2.掌握并运用新媒体技术,抢占教育新阵地。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并灵活运用微工具平台,最大可能地将其开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微博或微信上的功能,再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舆论热点话题,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并邀请所有同学参与话题讨论,这不仅能更新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琰,孙亮.手机成瘾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2015,(6).
[2]钟培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1).
[3]熊军平.基于新媒体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革新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