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教师 让学生爱学、学好
2019-08-21鲁大庆谭艳祥
鲁大庆 谭艳祥
摘要:结合《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与教,论述了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有效沟通,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并给出了实际案例。
关键词:教师;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231-02
一、关于学生:爱学与学好
1.让学习成为习惯。互联网以“破坏性”革新方式,让新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生活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改变我们的世界。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顺应、引领时代发展。数学科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是学生掌握数学工具的重要课程,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获得美的熏陶的一条途径[1]。
爱学习:逐渐让学习成为习惯,变由以往懵懂少年的被动学习为当今成熟青年的主动学习,变由“分数的奴隶”为培养能力的主人。养成智慧的眼、灵敏的耳、聪明的脑,在学与问中感受、吸纳必然的真、智慧的美,这是对大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2.批判性地学习。布卢姆基于学习、教学和评价,依据认知复杂程度,把认知过程分列为六个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当代教学理论将学习的业绩分为“保持”和“迁移”,如果学习目标是“保持”教材内容,那么认知过程就是“记忆”;而“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则与“迁移”相联系。例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学习罗尔、拉格朗日、柯西、泰勒四个中值定理,其认知过程可以分为:(1)记忆:识记四个中值定理;(2)理解:知道中值定理的意义在于建立函数的改变量与函数导数(变化率)之间的联系;(3)应用:能运用中值定理解决方程根的存在性、简单的函数等式及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定型极限计算等问题;(4)(5)分析与评价:知道中值定理与用微分近似计算函数公式的相同与区别——都是用导数(微分)表示函数;前者是等式,后者是近似式;前者可以联系高阶导数,后者只有一阶导数;前者误差项函数导数点不确定([a,b]内某点),后者误差项函数导数点确定;前者的讨论范围为[a,b],后者为一个点的极小邻域。知道四个中值定理由一阶导数到高阶导数使用、由一次多项式到高次多项式、由一个函数到两个函数的递进关系;知道中值定理的几何意义。知道中值定理从提出问题到公式表达、寻找条件、证明实现的思想过程。(6)创造:能够综合运用中值定理及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函数关系式证明、利用中值定理分析函数性状。
学生经历以上认知过程,形成了由事实到概念,再到原理,最后到策略的知识递进建构[3]。(1)发现问题:用微分公式表示函数及其改变量存在不精确、讨论范围受限制的“缺陷”;(2)表达问题:把“≈”变为“=”,把邻域换成区间[a,b],写出拉格朗日定理的结果表达式;(3)寻求条件:通过作图举例初步寻找使拉格朗日定理结果成立的条件;(4)分析证明:先用几何方法找到费尔马定理、罗尔定理的证明,再逐步推广到拉格朗日、柯西、泰勒三个中值定理。如此从具体(图形)到抽象(算式),由特殊到一般,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的综合运用过程,获得了思想方法的培养。
可见所谓“学好”:一是基础扎实(记忆、理解、应用),万丈高楼平地起。二是批判思维(分析、评价、创造),“学而不思则罔”。
二、关于做好的教师
1.更新理念。教育理念是对于教育的根本看法,是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统帅和灵魂,它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知觉和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影响教学效果。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现代教育理念突出素质教育,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的良好素质。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创造力教育,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手段和优美的教育艺术来营造教育环境,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半个多世纪《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就是要把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中心,努力实现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有效衔接与积极互动,积极研究、建设新形势下教材体系与内容,着力实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课堂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不断摸索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手段革新,大力推进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稳妥试验课程测评新方式和新方法。以《高等数学》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吸纳数学思想、感知数学文化,以数学素质培养为基础,实现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更进一步,着眼于现代教育意义的人本精神,在习题教学中融入挫折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学生一时感到困难的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勇于直面困难,想办法巧妙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从而克服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性和单一性,使学生的知识增长与人格心理素质完善统一发展、同步前进。
2.了解学生。全面、科学、动态地了解学生,是现代教育理念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了解学生是一个全面的過程,片面只是略知,全面才是了解[2]。当今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背景下面向大学新生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教师一要了解新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二要了解大学新的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三要了解中学数学知识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衔接是否恰当;四要了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的差异;五要了解学生对于大学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进度快的适应情况;六要了解学生对于当前课程的学习效果,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只有基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才能忠实于教育目标,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正确使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与路径。首先,关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能,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会努力去了解学生,也只有爱学生的老师,学生才可能让他(她)真正了解。其次,了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眼神,一声问询,一席谈话,一次讨论,一次测试,一份作业,每一个细节表现都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途径。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会受到其长期教学的经验指引,此时教师应当注意既相信经验的一般,也承认个案的特殊。了解学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可能有不同的学习状态和绩效,教师应该随时随地注意了解,及时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优效沟通。课堂教学是教学主导者——教师与教学中心体——学生二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教师和学生无不希望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沟通不但是有效的而且是优效的,达到“乘数”效果: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情感上获得共鸣、思想上实现升华。第一,教师必须全面、准确理解教育目标,把握教学内容体系,了解学生认知状态,以有效和优效为度量设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一味强调多,过分追求难都是不可取的。第二,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必须着力消除信息沟通中的“噪声”干扰。作为教师,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板书语言(包括电子板书)要准确清晰、严密简洁、生动有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根据学生受态、教学内容、课堂情境做出最优选择和综合运用。特别是,必须全面考虑《高等数学》的学科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速度、接受饱和度,科学有效地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作为学生,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欣赏性、批判性地学习,通过质疑、答问、练习、讨论等多种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呈现自己的认知状态。第三,有效沟通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沟通过程中互动的师生双方都必须就对方发送的信息及时做出反馈,并对己方发送的信息内容和发送方式及时做出调整,让课堂教学的信息沟通呈现出畅通有效、准确全面、和谐生动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马知恩.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五十年[J].中国大学教学,2008,(1):9-16.
[2]胡长英.我国高等数学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7,(2):100-103.
[3]李雪珊.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初探——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