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对高校无神论教育的启示
2019-08-21赵紫叶
赵紫叶
【摘 要】马克思对于宗教论的立场和观点作出明确批判,同时对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和现实状况作了必要分析,从认识论、方法论及具体实践多个方面为我们当代的宗教分析、宗教工作均给予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于现今高校开展无神论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高校无神论;宗教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168-02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
宗教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在哪里,正在去往何处,最终归宿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到达它所指方向。宗教的本质即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仅是全物质的世界,而且也是由天父、上帝提供给我们的温暖家园。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仅为人们揭示了宗教的产生,还提供给我们怎样认识宗教现象、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其中包括人创造的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神的本质,用宗教来寄托人们的现实苦难以及对苦难的反抗,唯有打破被扭曲的现实,宗教才能真正消亡[1]。马克思用发展的观点从神的产生根源着手,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出发,科学阐释宗教的本质、演变规律和社会作用等多个层次的理论。
一是人造了神。马克思在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表明人创造宗教。人类自身依靠感性创立出虚幻的世界,宗教本身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它让我们相信有一种力量超乎自然而存在,神作为宗教价值观的核心反映,是人凭借自己的臆想构造出的不存在的事物。世界各地的神都是人或者动物的形象呈现,这更说明神的创造是建立在人有限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是人有意识地创造了神。
二是人们为了找到灵魂的寄托和对未知世界的解释。从远古,人们通过神明可以解释一切未知事物,神的功能也在维护部落的稳定。在阶级社会中,随着国家的诞生,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逐渐异化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甚至很多宗教的统治者,利用神明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具有强烈目的性。更多的是以奴化人民思想,限制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统治活动而产生的。
三是人类的发展最终将会使宗教消失。既然宗教通过人自身异化的方式得以产生,那么思想的解放、人民对剥削的抵抗、科学文明的发展等众多因素最终将会把神拉下神坛。文明和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不可抗拒的力量。
二、高校无神论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宗教迷信活动也披上伪装,加入诸多伪科学的因素,在大学生环境中广泛传播。他们为了有情感寄托,平衡自己的心态,以致大学生信教比例呈增长态势。这点值得我们关注,大学生辨识能力低极易受到来自邪教组织的影响。
新形势下,大学生中频频出现各种有神论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从社会环境上看,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全球化加剧,各种西方主流价值观传入我国,与传统思想进行碰撞。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受到影响,普遍存在无信仰或信仰缺失状态,所以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动摇自身原本的理想信念。二从家庭环境上看,大多数父母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科学价值观的教育,还有部分大学生成长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从小受到熏陶会对宗教产生依赖和亲切感。三从学校层面看,高校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不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进行教育,防止学生沉迷命运的驱使,精神受到侵害而无作为。由此可见高校开展科学无神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无神论教育在日常中渗透不足,缺乏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教育,才能使无神论在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宗教批判理论对高校无神论教育的启示
(一)高校无神论的宣传要落实揭示宗教产生根源。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阻碍,他们对真理的探求需要有教育者去引导,懂得他们在学习中最需要什么,最需要了解的知识内容,以便发挥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种的作用[2-3]。对于无神论的宣传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引导社会整体认知方向,加强科学文化环境的建设,增强学生的“抵抗力”。另一方面,要认识现有宗教的一些积极方面,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信教学生的宗教信仰、民族感情,不伤害他们的宗教情感。高校无神论的宣传要结合中国当前宗教的现实依据与中国文化传统。各大宗教传入中国以来,都在寻找一条能快速融入中国社会、中华文化的传播路径。我们必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将儒释道思想中大量的精神义理结合融入当今社会,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
(二)高校无神论教育应强调“祛魅”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切勿跟随一些假象莫入歧途,高校无神论教育的关键问题在于对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对盲目封建思维的打击。
要带领学生去看清宗教本质,培养学生科学对待问题的思想。我们不排斥在宗教场所、宗教院校中,在学术研究上,无论信仰,学者就其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但反对任何在宗教院校以外的教育机构及非宗教场所进行的宗教传播活动。宗教学也不同于神学,高校进行无神论教育不是口号式的宣传,一定要采取最科学有效的方式。科学、有效的无神论宣传应该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立场之上的、客观地宗教学研究,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性的研究需要提高其科学性、有效性、真实性等,形成系统的理论建树[4-5]。包括无神论的研究,用科学的认知将神圣的外衣“祛魅”,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予以理论的诠释,认知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个体潜能,用科学无神论来武装自己[6]。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宗教也就卸下了他的神圣光环和面纱。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教育应日常化。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战场已经不能仅限在现实中,还要在虚拟世界中[7]。习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也为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严峻的形式指明了方向[8]。运用网络平台下全新的文化呈现方式,有效引导以便凸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机融合在一起[9-10],弘扬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11],提高新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坚守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12]。只有这样,大学生才有清晰的辨识能力,提高对宗教的认知度,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正确给自身定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思想,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作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青年一代,我们应该勿忘国耻、牢记使命,用追求真理的眼光辩证分析[13],形成坚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作为我们勇往直前的支柱力量,同时为了理想和信仰,远离“求神拜佛”的窘境,靠我们的双手不断拼搏奋斗自己的未来,规划强国梦的蓝图。
参考文献:
[1]唐晓峰.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及其对当代无神论教育的启示[J].世界宗教研究,2017,(04):1-8.
[2]黄会敏,荆世杰.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中),2018(7).
[3]周明洁.激励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18(13).
[4]孙建华,马焕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述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8).
[5]孙建华,文晓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轨迹及其阶段特征探论[J].河南社会科学,2015(5).
[6]孟芳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中),2018(9).
[7]周明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文学教育(中),2018(7).
[8]张美红.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汉字文化,2018(22).
[9]王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耦合机制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2017(5).
[10]徐伟悦.新媒体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改进[J].文學教育(中),2018(8).
[11]马焕兰.新时代条件下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黄河之声,2018,(21):143+145.
[12]贾尧天.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汉字文化,2018(19).
[13]肖苏梅.论中国梦与当代青年时代担当[J].汉字文化,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