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知、锐思、反隅、躬行”四位一体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初探

2019-08-21王丽杜玉奎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5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王丽 杜玉奎

摘要:立足“基础”课教学实践,以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性为研究视角,提出“致知、锐思、反隅、躬行”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四个环节地位不同却相互支撑,“致知”即掌握理论,是起始和前提;“锐思”即敏锐思考,是重要环节;“反隅”即灵活运用,是关键环节;“躬行”即切磋践履,是最终归宿。依托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使四个教学环节协同发展,形成运行灵活有效的教学机制,能显著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致知;锐思;反隅;躬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174-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呈现新的群体特征,他们聪慧敏锐,追求个性张扬和自主独立意识,“基础”课要真正入脑入心和收到实效,必然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那么,如何改进?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遵循”的根本原则,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2]。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接受机制和品德形成规律,笔者认为大学生两个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致知开始,经由锐思和反隅到躬行的过程,致知、锐思、反隅、躬行是“基础”课教学中既有内在逻辑联系,又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们协同并进,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格局。

一、“致知、锐思、反隅、躬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解读

“致知、锐思、反隅、躬行”,这是从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规律、必要条件和教学实践的维度对教学模式的思考。致知是指学习理论和提高认识,是道德法律素质培养和形成的基础和起始环节,它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性和扎实性;锐思是指学思结合和独立思考,是对理论的理解和心理认同,更是认识的拓展和提升,是道德法律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它强调理论思维的广阔性和敏锐性;反隅是指善于通过锐思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自如和触类旁通,这是道德法律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它强调理论迁移和运用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躬行则是指实践体验和行为践履,是指要把掌握的知识理论、思想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解决了知行统一的问题,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是品德形成和素质提升的主要标志和目的,它强调实践的日常化和有效性。前三个环节属于内化接受过程,是增强实效的基本要求,躬行则是外化过程,外化于行是“基础”课教学的真谛之所在,是对内化的升华和延展,学生只有将伦理规范与法律知识同道德行为和法律实践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达到“基础”课教学的目标。

二、“致知、锐思、反隅、躬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致知”——“基础”课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基础

“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出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的论述。格物致知就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知识”,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理性总是和文明相联系,野蛮、粗俗总是同无知相伴而生,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以必要的伦理道德与法律知识为基础支撑的,所以,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步是明人伦、察物理。

(二)“锐思”——“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支撑

“锐思”取自我校“明义、锐思、弘毅、致远”的校训,语出《后汉书·律历志》刘昭注引《博物记》,意为敏锐思考,努力探索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精微深奥之理。孔子提倡“学而不思则罔”,唯有锐思才能深刻理解理论的内涵,才能打通知识的联系而融会贯通,才能在知识的相互碰撞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而不思,创造的灵感永远不会降临。牛顿曾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却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袁隆平极富独立思考、不落窠臼的创新精神。“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论述的结论。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从“鹤立鸡群”的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这都说明学思结合是重要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三)“反隅”——“基础”课教学的关键环节和理论外化的桥梁

“反隅”即举一反三,意为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语出儒家典籍《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教育家朱熹对此做了解释:当学生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启迪他们的思维,开导他们的表达,使他们举一反三。“反隅”是中国古代教育实践与教育著作中蕴含的优秀教学思想和方法之一,一直沿袭至今。在现代教育学视野下化旧为新,可以发现这种理念和教法依然熠熠生辉,而且它与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基础”课教学中巧妙运用“反隅”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非常重要,能够大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生只有做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才算是真正领会了理论知识的实质内涵和内在逻辑性,掌握了外化的要领,自然就会选择正确的行为模式。

(四)“躬行”——“基础”课教学的最后环节和逻辑归宿

“躬行”语出《论语·述而》,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此为孔子自谦之辞。孔子自言其学习的知识和别人差不多,但是还没有达到做一个躬行君子的境界,勉励自己要发扬知行合一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基础”课的实践性非常突出,知行统一是学习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修养就是要把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加强道德与法律修养是知、情、意、信、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将通过学习与思考形成的认识、信念落实到持之以恒的行动中,才能养成自动化定型的行为习惯,实现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课程学习目的。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是成圣成贤,认为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礼记·中庸》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人们应该广博地学习,审慎地思考,真真实实地付诸实践。因此,“躬行”是教学的根本要求和落脚点,是上述三个环节的逻辑归宿。在教学中,以上述四个环节为发力点,使学生的理论认同、理论思维、理论迁移和理论践行能力在同质同向的运作中得以生成、深化,从而确立道德与法律的价值信仰,积极投身养成实践。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三元重叠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