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高职女大学生的成长问题及正确引导意义探析
2019-08-21王秀兰
王秀兰
【摘 要】高職院校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以及教育模式分析,发现95后女大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她们对于自我成长目标性非常明确,思想更加独立;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95后女大学生;自我成长问题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153-02
一、本文的背景
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校女生占比七成左右,在高等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以及教育模式分析探讨,希望社会和相关机构加强在校高职女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及正向引导,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消除就业性别的偏见,加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她们的生存技能,加快因生育制度改革带来的就业冲击等社会相关制度的建立,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和社会地位,笔者将从95后女大学生的成长问题及正确引导方面进行探讨,如何教育引导女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95后高职女大学生自我成长中问题分析
95后女生成长中有自己的特点,但同样存在不少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年龄上来看,基本上都在18-23岁之间,虽然已经构建了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生长在新媒体时代的她们可以获取大量的外界信息,在提高自己眼界的同时也具有了新的诱惑。所以高职院校95后女大学生还是存在一些自我成长的问题和自我发展的困惑。她们对于社会的认知还处于比较浅显的层面,不可避免的在某些事情上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判断。
(一)部分女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对大学学习目标认识不够清晰。因为文化基础底子较薄弱,产生了厌学情绪,思想上放松了对学习任务的规划;一部分学生由于家长和原来高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造成女学生认为大学就是放松休闲的地方,不需要那么努力去拼搏;95后女孩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一部分女大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穿衣打扮追求时尚上,沉迷于各种肥皂剧中,无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也有的女学生想赚取更多的收入,满足自己的花销,忙于各种兼职场所,忽略了来大学的本意和忘记了读大学的初心。95后女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的年代,任何新鲜事物都能够通过网络轻松获取,相对于中学大学处于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会产生束缚被解除的错觉,所以有相当比例的女大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旷课、迟到等现象普遍存在,对于专业课任务以及期末检测也大都敷衍了事,学习态度上存在拖、逃行为,在学习上态度消极目标模糊。
(二)虚荣攀比心理增强。一部分女生存在较强的虚荣和攀比心理,特别是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开放自由,体现自我展现自我好的时期,青春女孩开始放开心怀追求自己所谓的人生和爱情,开始尽情展现自己的美丽和姿态,与同伴之间互相攀比,更有甚者,为了达到自己的消费欲望开始交朋结友,开始自主创业挣钱。除此之外 对于所谓的“明星同款”“网红产品”等追求甚众盲目消费、盲目攀比,这些不理智的行为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开始哄骗家长不断索取钱财导致逆反心理加重,更有甚者用不正当的方式和手段去获取物质上的满足,完全忽视了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学业的需求,从而开始堕落,导致心理失衡出现焦虑心理;因女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造成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与同学相处不好缺乏个人归属感心里苦闷;学业完不成作弊弄虚作假被发现后受处分承受不来造成极端心理;因为攀比和虚荣造成交友不慎出现婚前性行为对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出现矛盾和恐惧心理;对于社会以及自身的成才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都会对95后高职女大学生的成长和自我发展造严重要不良的影响。
(三)存在封闭自卑心理。由于一些家庭的原因,部分高职女大学生生活成长的环境和自身心理因素质,形成比较封闭的自卑心理状态。有几个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造成孩子从小性格缺陷,胆小怕事形成自卑心理,不愿意与人更多的主动交往交流,导致封闭心理;二是因为社会的发展,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部分家长远离孩子外出务工满足物质上的需求,造成留守女孩缺乏基本的亲情关爱,在心理上与自己的父母处于空白交流状态,甚至都不知道如何与家人相处,导致这部分女大学生活在自己倔强的内心世界里,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己认为比较安全的状态下小心翼翼地活着。三是由于我国还有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重男轻女的思想任然存在,轻视女孩的养育和培养,导致女孩从小认为自己就是轻贱形成自卑心理和防御心理,严重缺乏信任感,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封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于外在原因和自身心理素质导致高职女大学生在自我成长与发展方面得不到公平对待。
三、95后女大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的策略探索
(一)引导女生大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大学生活。从年龄上看95后女大学生大部分都已经是成年人,成年人标志着不管是在法律上还是道德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承担责任。大学校园氛围之所以相对自由,就是因为招收进来的绝大部分都是成年人,由于大学相对开放的环境无法将学生放在一个高强度和封闭的学习环境中,导致部分女学生放任自流。但是女大学生必须要清楚地意识到高职院校并不是一个让人放纵和堕落的地方,较之以前严格的学习管理相比,宽松的管理模式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控的能力,更广泛的提高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我特长展现自我个性的地方;是更好进行专业知识和社会常识学习的地方;是谈论理想自我规划的地方,是广交朋友,塑造自我个性的地方;所以95后女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目标进行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将生活与学习进行较好的平衡才对;要以学习知识和提高生存技能,修炼心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所以女大学生们一定要理性对待自己的大学时代。
(二)引导女大学生树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前面提到的盲目攀比和虚荣心理在高职学院的女生中是比较普片存在,该现象也反映出95后高职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方面存在一些偏颇。第一个方面从管理角度出发,学校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上加强调知识和技能培养,在道德修养上提高认知。学校可以针对女大学生开展一些适合女生的技能大赛,让她们有荣誉感和获得感;举办一些针对女性的身心健康的专题教育讲座,提高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在教学中贯穿一些女性榜样人物和案例研讨来影响女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可以通过辩论活动“女人的重要性”来发现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唤醒“意识沉睡”中的女大学生。告诉他们除了青春和亮丽的外表,更应该是内在人格独立、思想立独、价值独立内心强大的新时代女性。所以必须对自身价值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学业上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在生活上有一个恰当的标准,拒绝随波逐流的思维模式,清晰准确的进行事物判断,如此才可以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获得应有的尊严。
第二從教育方面入手,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思想和态度的引导和宣传,多提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的思考问题,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进行有效思考。
第三个方面应该从不同的途径进行宣传引导。作为学校团委、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利用媒体手段搜集一些微博或者头条上与学生年龄阶段相符的、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建立问题讨论群,让学生进行辩论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女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但要监管到位,若发现语言过于偏激思想偏执不利于健康有害国家和社会的言论和想法,则应及时的加以纠正引导。高职院校应该在校期间予以95后女大学生更多的帮助和引导,让其在离校之前学会理性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的人格魅力,为走出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做好准备。
(三)引导女大学生独立自信,掌握自己命运。针对前面提到的封闭和自卑心理在一些离异家庭、留守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是存在的,因为家庭和教育环境的原因造成女孩的性格缺陷。学校要做好心理方面的辅导和教育,让其发现她们身上可贵的品质,其实他们身上有好多可贵的品质是可以挖掘和推崇的,善良、勤劳、踏实、淳朴这些品质在好多女大学生身上已经难找到了。过去的成长经历也不完全就是负面的,条件差点的家庭可以把吃苦耐劳看成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重男轻女的家庭更能够理解女孩要自强自立靠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含义;留守的孩子更应该好好学会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和机会;作为学校要对这样的家庭多给予心灵上关心和生活上的帮助;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该进行正面引导,同时给予足够的包容,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学业上进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她们的思想和人格独立,教会她们用技能和知识改变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四、结语
高职院校95后女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中一个活性群体,值得社会和相关机构给予更多地关注。要解决当前95后高职女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问题,最有效的策略是女大学生自身应该提素质:一是知识和技能,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储备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好职业规划,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明确,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前适应社会规则,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二是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卑不亢,谦虚自信,修身养性,不忘时刻保持美丽和优雅。
另外,国家和教育机构应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两性平等的就业政策,严格执法,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生育保险机制,加强性别平等宣传,消除家庭、社会性别的偏见;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公平对待高职95后女大学生的成长机会,考虑到女性求职者的特殊需求,呼吁相关机构制定出有效维护女性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参考文献:
[1]冯窦菲.高校辅导员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分析[J].知音励志,2016,(19):20.
[2]曾淑文,肖华业.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研究——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J].知音励志,2016,(03):58.
[3]陈友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3,(3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