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探析
2019-08-21杨广承刘中亮
杨广承 刘中亮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日益严峻,受挫概率也日益加大,学生轻生事件屡见不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前大学生的挫折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因此,加大对大学生抗挫教育的力度,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家庭在学生心理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学生自身积极乐观、迎难而上的良好心态,也是当前大学生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149-02
一、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现存的问题
“挫折教育就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有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使其通过掌握一定的知识,激发一定的潜,及时调整消极的情绪,尽快达到乐观自信状态的一种特殊教育。”然而,当下挫折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学校、家庭、学生自身性格也是面对挫折是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挫折教育,首先需要准确认清高校、家庭及个人的在挫折教育中的不足。
(一)高校挫折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践引导。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挫折教育是一项及其复杂的教育工作。而且由于挫折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在很多方面存着非常明显的不足,因此,大学生挫折教育正面临着及其严峻地挑战。首先,到目前为止,高校挫折教育还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只是单纯的依靠教育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教育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这样难免形成挫折教育的内容过于琐碎、流于形式化。其次,学校在进行挫折教育时,过多重视教育者的理论教学,从而在一定程度生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特殊性及主观能动性,使得挫折教育缺乏实践的指导。最后,大学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特殊群体,他们作为接受教育主要的对象,以相同的的教育方式对待性格能力等如此多样化的大学生,将会造成高校挫折教育“千篇一律”的现实状况,无法实现挫折教育的理想效果。
(二)家庭拘泥于学习成绩提升,缺乏挫折教育重视。一方面,长久以来,许多父母认为学习是第一位,从小就忽略了培养孩子独立抗挫的能力。为了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不惜包办除了学习的一切事物。尤其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更是成了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这导致大量家长过分注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挫折教育,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没有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家长过分溺爱,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多数大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长期的“溺爱”,不仅忽视了心理健康层面的引导,也使得学生丧失了面对挫折的良好心态、处理困难的合理对策、以及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
(三)学生自身对抗挫折能力薄弱。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比重颇高,这也造就了依赖性强,严重缺乏责任意识、独立意识等性格不足。大学时期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性格心态难免会因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外来文化广泛传播,经济水平高速增长而发生改变。这也无形中导致大学生在学习、社交、恋爱等方面产生重重挫折。
首先,当代部分大学生对自我认识和挫折认识还不够清晰,很多时候忽略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对挫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在温室中长大,在他们看来,人生总会一帆风顺,当他们处于困境中时,依赖心理变油然而生。其次,在大学生课堂教育中,他们的课程会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授,但是很少涉及挫折教育相关知识。学生自身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很少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更不会阅读挫折教育方面的书籍。最后,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很多时候,大学生往往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把更多的经历投到学习中,缺乏社会阅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当遭遇挫折时,会因不知如何应对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不能积极乐观的对抗生活中的挫折正。
二、加强挫折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完善理论教导,加强挫折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挫折教育活动,首先,对于教育者而言,应当改进“大水漫灌”式群体挫折教育,因人而异,对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学生给予与之相匹配的挫折教育方法。其次,挫折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尤其需要重视各种实践教育活动,教育者既要善于运用生活中已有的情景模式,也要善于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挫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挫折中进行磨炼,提高受教育者抵抗挫折的实际能力。同时,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最后,高校可以加强“积极乐观应对挫折”相关的宣传教育,打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挫折教育活动不只是局限于课堂理论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将其遍布校园各个角落。
比如,可以通过校园一角进行海报宣传、举办“积极抗挫伴我行”相关活动、积极抗挫网上学习、征集优秀文艺作品等形式进行积极对抗挫折的思想传播。此外,也可以通过宣传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班风,给学生以尊重和关怀,待学生以真诚和平等,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进积极向上的挫折教育环境的形成,实现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达到挫折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这样不仅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不同性格大学生面临不同挫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促使大学生挫折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转变家庭教育理念,重视心理健康发展。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学校所发生心理问题,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因此,实现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目标,一方面,要转变家庭传统教育理念,重视抗挫折教育的培养。父母是大学生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对子女的培养,不但要通过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措施实施教育。传统意义上来说,父母通常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父母需要改变这种传统观念,不但要重视子女文化课的成绩,还应更加重视挫折教育,将两者放在同等位置上,文化课可以通过考试成绩来判定,而挫折教育无法用分数来衡量,但它又随处存在于大学生的生活中,所以,父母应该关注学生的挫折教育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致于埋下隐患,造成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父母應当树立榜样作用。父母抗挫折的能力会间接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作为父母,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父母在遭遇挫折时,应该沉着冷静地分析问题,寻找良好的途径解决问题,以身作则,树立积极应对挫折的榜样作用。此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适当放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学习观念,学生学习不好并不意味着人生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人生的不断前进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只局限于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大学生培养自身的意志品质,建立良好心态。进入新时代,培养良好坚韧的意志品质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必不可少的良好品质。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坚韧的意志更是克服重重困难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应该积极发现并主动借助身边各类实践活动,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有目的参加相关实践活动,加强对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同时加强适应和改变挫折环境的能力。首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坚持从小事做起,在平常的学习、实践和生活中逐步培养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并将其不断完善,用其引导并促进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其次,大学生要有一颗平缓的心,树立“方法总比困难多”的积极理念,勇于挑战困难,敢于面对挫折;最后,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以优秀的人为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积极乐观的应对挫折。
总之,挫折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学校、家长都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实现挫折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建华.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分期理论的架构[J].社会主义研究,2015(5).
[2]胡华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8(6).
[3]刘洋.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研究[J].教学研究,2018(4).
[4]孙建华,马焕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述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8).
[5]孟芳宇,刘中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群体话语权运用研究[J].文学教育,2018(11).
[6]虞卓.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媒体责任研究[J].新闻传播,2018(22).
[7]崔媛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本回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9).
[8]张美红.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汉字文化,2018(22).
[9]吴宁子,乔永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8(11).
[10]丁徐清.融贯及其限度:太虚唯识思想探微[J].河北学刊,2018(4).
[11]孙建华,崔媛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理论视野,2018(10).
[12]马焕兰.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J].戏剧之家,2018(29).
[13]高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依据[J].汉字文化,2018(17).
[14]金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视域下浅谈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J].神州,2018(23).
[15]孟芳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中),2018(9).
[16]孙建华,高迪.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及其独特贡献[J].社会主义研究,2018(2).
[17]胡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彻底性的人学思考[J].大众文艺,2018(16).
[18]孙建华.马克思主義中国化基本经验新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4).
[19]王雪薇.吉田兼好无常思想形成的因素解读[J].戏剧之家,2018(27).
[20]黄子萱.浅析生态文化的渊薮及发展[J].汉字文化,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