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辛德勒的名单》
2019-08-21姜甜甜
姜甜甜
【摘 要】《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在人道主义危机背景下,主人公辛德勒人性转变后选择冒险拯救面临种族灭绝危机的犹太人的影片。本文结合影片的内容,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对主人公辛德勒的转变以及二战对生命的践踏进行反思,号召人们要关注人本身,在实践活动中做出应有的选择,实现自我的价值。
【关键词】人道主义;存在主义;《辛德勒的名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116-01
《辛德勒的名单》演绎了德国纳粹组织对犹太人进行种族屠杀的背景下,因战争发财的军火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在目睹纳粹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种种行径后,转而散尽家财、冒死拯救一千多名犹太人的故事。我们不禁反思战争,反思历史:残酷的战争是反人道的,它会给人民、民族乃至世界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映衬之下,辛德勒的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光芒,体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即使是在战争这种极端的境遇中,他做出了自我选择,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全面开始了法西斯主义统治。“这种统治一方面是对犹太人的排挤、迫害和屠杀,另一方面,它又是威胁所有社会成员的无处不在的极权主义典型。”[1]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演进的现实背景和社会变化之一,也是《辛德勒的名单》拍摄的主要背景,因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存在着不可磨灭的内在联系。
一、以人道主义视角解读《辛德勒的名单》
其一,《辛德勒的名单》反映了战争环境下人道主义的危机。作为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之一,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着重研究资本主义演进带来的人类危机、法西斯主义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并不断寻求解放全人类的出路,其注重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分析,要求人们关爱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辛德勒的名单》是二战背景下,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这无疑是反人道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做法之一。通过影片,我们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残酷的奴役与屠杀,将人的生命置于足底,肆意凌辱和践踏,更何谈人的尊严和价值。纳粹似乎变成了杀人的机器,已经毫无人性可言。
其二,辛德勒人物形象的转变充分地展现了人道主义的光芒,让人们看到了温存的人性和善良。转变前的辛德勒是一个发战争财的商人,他精明、圆滑世故,诱逼犹太商人投资,雇佣廉价的犹太工人开办自己的军火工厂。但自他看到了纳粹对犹太民族的大规模屠戮后,人性逐步复苏,开始尝试营救犹太人,从个别到实施大规模营救,使几近面临种族灭绝的犹太人能够看到曙光和希望。一个德国纳粹党员,倾家荡产、冒死解救那些犹太人,这是人性中的光辉,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辛德勒拯救犹太人是对战争以及嗜血成性的德国纳粹无声的批判与抵抗,也是对人性的赞美,对人道主义的发扬。
二、以存在主义视角解读《辛德勒的名单》
首先,《辛德勒的名单》的背景是充满偶然与荒诞的战争境遇,在这种环境下,命运更加具有偶然性。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存在先于本质”[2]主要揭示了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萨特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和荒谬的大环境,人生痛苦且具有戏剧性。《辛德勒的名单》的背景——二战,无疑是个残忍、荒诞的环境,人和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甚至是生存上的冲突,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扑朔迷离的。从最初对犹太劳动的剥削,到后来散尽钱财去拯救犹太工人,这前后两种形象似乎很难共存,但是也只有辛德勒这样的人才能做到:经济实力和能力奠定了他救犹太人的基础,人性的复苏是救犹太人的前提。出现在辛德勒的名单上的犹太人也仅是凭着辛德勒的记忆,这些人的幸存是偶然的,但有人幸存下来是必然的,因而这些都是战争环境下的偶然和必然。
然而,即便在这种境遇下,人仍然在一定限度上具有判断、选择自己行动的自由,若是失去主观能动的选择,人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起初辛德勒在战争中看到了商机,他选择了去盈利,在后来目睹了德国军官屠杀犹太人后,他选择了冒着放弃生命的风险去拯救犹太人,这是辛德勒人性挣扎过后的选择,而杀人成性的阿蒙·葛夫也有过挣扎和内疚,但是他最终选择了继续沉沦。犹太人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选择了坚强下去,他们坚信着光明会到来,善良会如期而至,于是坚强的犹太民族在今天仍然生生不息。在萨特看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境遇下,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但都有自己的选择。存在主义激发了人们在各自的存在方式下不断进行思考、判断和选择,这也是对自身人性的塑造。如果个体失去自由选择的权利,就等于失去了自身的本质,失去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存在。
三、结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局限性固然存在,但它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对人类解放的思考,其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辛德勒的义举闪烁着人类最伟大的光辉——人性之善。在权力和既得利益的诱惑下他依然选择了救人,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是的,就像辛德勒自己说的,他做到了别人所不能的,只不过不是因为财富,而是因为他的選择,因为他人性中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袁银传,杨乐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12,(05):21-42+205.
[2]骆徽.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