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互促共赢模式研究

2019-08-21刘东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5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学风建设

刘东平

摘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党建工作就像基石,奠定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走向。学风建设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每个健康发展的高校都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良学风。因此,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都是高校需要极大关注的。两者只有紧密结合,努力做到互促共赢,才能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学风建设;互促共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074-02

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防教育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互促共赢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一、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高校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具有一致性和互促性。一致性体现在两者的工作对象均为在校大学生,都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两者的目标一致[1]。

大学生党建工作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思想保障,同时学风建设也是大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必要载体和平台[2]。大学生党建是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战斗堡垒,是立志成才的坚强保障;学风建设是激励学生勤奋求实、创先争优的动力源泉。两者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二、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

1.入党动机不纯。目前,多数大学生怀揣着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功利、从众、投机等偏差的情况,这些动机不纯的大学生一旦入了党,就会出现“入党前一身汗、入党后挑着干”、不积极参加组织生活等情况,直接抹黑了大学生党员形象,在班级、年级以及党员群体中产生负面影响。

2.思想认识偏差。在发展大学生入党过程中,选拔发展对象环节非常严格,思想素质、学习成绩、群众基础、理论水平等方面均为考察范围,但在入党以后,部分大学生会出现放松情况,学习动力下降,课堂不积极,课后不努力。还有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只要自己学习好就行,无须关注其他同学,党员服务意义不足,不能带动引领周围同学共同进步。

3.实际行动缺位。“两学一做”要求广大党员在自身党性培养时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但目前一些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情况,由于缺少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帮扶帮困制度和考核监督制度,对于学风建设,大学生党员缺乏明确清晰的参与路径,同时缺乏大学生党员参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这使一些大学生党员空有服务周围同学之心,却无用武之地。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载体不贴近学生,创新意识不强,教育效果较差,从而使大学生党支部地位弱化、边缘化。

三、严抓学生党建,促进优良学风

1.首抓思想政治教育,为学风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各个党支部自身特点,在学院党委的统一指挥下,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建立学生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1+3”制度,即在自学基础上,学院党委委员、军事教师、思政教师每学期参与学生支部活动一次,每学期为学生党支部上一次党课,每月与支部委员或困难党员谈心一次。认真组织学习、实践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建立国防生理论研习社,举办“国防青年说”,开创“领航者说”党建论坛,吸收先进团员青年参加、讨论、主讲。

组建学生党建办,结合纵向党支部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特点,以支部为单位,开展理论知识测试、征文比赛、主题演讲等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促进党员模范先锋作用的发挥,解决部分党员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薄弱的问题。在思想上解决学生党员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引导低年级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热爱专业,有效促进学风。

2.创新组织建设,促进良好学风形成。(1)继续强化实施学生纵向党支部建设,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组织保障。以往国防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为横向按年级设置,工作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低年级党员较少而高年级党员较多,这对党员先进性的发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党支部内党员数量逐年增加,党支部规模越来越大,党组织生活在时间地点上的制约逐渐明显;三是发展党员工作不均衡,重点集中在大二、大三年级,中间重两头轻。针对在横向年级设定党支部出现的上述问题,国防教育学院党委提出纵向党支部的新型党支部组织形式,即学生党支部按专业划分,党支部为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不同年级学生。这样不仅在组织规模上保证了各个党支部的发展均衡性,也给不同年级间的同学开启了交流学习的另一扇门。充分发挥党支部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更好地把党支部的传统、经验传承下去。更深层次地促进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相互融合,把学生党员干部培养为具有良好群众基础、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强的多方位全面发展人才。(2)严格制度管理,创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如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活动签到制度、学业援助与预警制度、帮扶制度、党支部联系团支部制度等,为党支部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形成学生党员参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有效增强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3)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为学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基础。按照纵向党支部设置,优中选优,选拔出6名学生党支部书记,要求政治素质过硬,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专业排名不低于前20%,群众基础良好,如此优中选优的党支部书记能够在各个方面作为学生的榜样,先锋带头作用显著。学院党委定期开展学习、培训,组织支部书记述职,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格局,切实发挥支部书记的核心作用。

四、培育优良学风,巩固党建成果

1.创建优良学风,增强党支部号召力。学院学风建设落脚点在班级,良好的班风能够有力推动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党支部工作的有力抓手。在近2年的学风建设过程中,李成等十余名优秀党员担任过2015、2016级班主任,实际参与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熟悉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安排并邀请支部高年级党员进行课程辅导100余次,内容涉及党团理论知识、专业基础课程、科技创新普及等多个方面,2015级学生第一学期学习成绩排名位列全校第二,2016级第一学期成绩排名全校第三,他们为学院学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建设优良学风过程中,学生党员积极参与,能够建立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同时通过党员的引领和帮助,拉近了普通学生与党组织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党支部在全体国防生中的感召力和威信。

2.开展“亮牌领航”行动,提高大学生党员自豪感。充分利用新的公寓书院式育人环境,即同一学院全部年级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皆在一个公寓楼中展开,大大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方便较好地组织开展学习辅导、自习、讨论、交流等学风建设活动。设计寝室门牌,将党员身份在寝室门牌悬挂公示,同时要求党员在参与学风总结大会、年度表彰大会、组织生活等重大活动中统一佩戴党徽,时刻接受群众的监督。在修订的综合测评中,提高了党员在学习成绩、实践活动、先模作用发挥等方面的要求。在评奖、评优等过程中,在考量党员个人综合表现的同时,还增加了党员帮扶困难学生情况和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情况,提高党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便于接受群众监督,和群众打成一片,用党员的实际行动和表率作用吸引和感召周围普通学生通过努力加入党组织。

五、结束语

大学生党建工作为学风建设提供可靠思想政治保證,与此同时学风建设也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搭建平台、提供抓手,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互促共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才能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周静.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共赢模式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6,(28):171.

[2]陈立娥.高校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相互促进机制实证剖析[J].知音励志,2016,(18):43.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建学风建设
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分析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以“两学一做”为契机,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水平
浅析社会实践载体下的高职学生党员考察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