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一串》:网络自制专题片的成功因素分析

2019-08-21王玉珏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传播生活化

王玉珏

【摘 要】从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开始,美食题材纪录片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自此各种美食题材纪录片层出不穷。一部让街头烧烤风靡一时的“巨作”,一部扎根“烟火气”的纪录片《人生一串》应运而生,它揭露了市民的烧烤夜宵“百态”,将市井生活的真实展露无遗。本文从创作内容、试听表现、传播渠道等方面分析解读。

【关键词】《人生一串》;生活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96-02

2018年6月,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走进大众的视野。豆瓣评分9.0分,哔哩哔哩评分9.8分,首轮播出播放量破千万,成绩十分惊人。《人生一串》以全国各地独特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三十个城市的五百多家烧烤摊,从小人物入手反映快节奏社会下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归宿,讲述了小人物生活中的奇情异致。

一、选题内容:烧烤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美食专题片作为纪录片的一个分支,能够真实记录事件的同时渗透进主观意识。因此在这过程中,选题和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生一串》将大众熟知的“烧烤”主题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以情动人”更能引发共鸣。

(一)烧烤文化拉近受众距离

烤制食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之首”的伏羲,当他取来天火后,人们才能吃到熟食。《后汉书·窦固》中也提到“羌炙”的烹饪方法。现在烧烤也已成为夜宵的代名词,选择“烧烤”这一选题能够引发受众共鸣。

吃烧烤作为一项集体性的“活动”,“人”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只有有故事的人才能讲出好故事,而纪录片的任务就是要“讲好故事”。街边撸串的食客们吃得奔放,三五杯酒下肚,氛围、情绪和烟火气,就都像顺着脖子爬上脸的酒劲儿一样升腾起来。这样的氛围烘托,故事才能被自然生动的讲出来。

(二)贴近生活反映市井百态

《舌尖上的中国》在选题上视野广阔,从老百姓的餐桌到五星级大酒店无所不包,因此受众面广,极易产生巨大反响。而《人生一串》在题材上只选择没有名气的街边烧烤摊,将重点放在小摊喝酒的食客身上。每一集都有不同的食客或烧烤店老板作为线索,用故事联系起被拍摄对象与受众的情感追求。

“阿龙烧烤是一家凭缘分的店,卡车载着烧烤装备在马路上传送,可阿龙却是打来的烧烤店。”眼神犀利的光头形象给烧烤店的老板增加了硬核形象,可又是什么让曾经的“老炮”洗手作羹汤,是什么磨平了他的棱角,故事的层层递进拉近了受众与阿龙的距离,也让《人生一串》的主题不仅停留在美食上,而有了探析人性的深层含义。

二、创作手法:丰富多元和谐自然

(一)丰富的视听表现

电视艺术语言系统是由镜头、文字、声音这三种视听要素构成的,一个优秀的电视作品在这三方面一定是出类拔萃的。《人生一串》的视听语言运用的自然且生动幽默。没有过分华丽的辞藻,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情,只用自然和谐的拍摄手法讲述小人物的故事。

自然和谐的画面让《人生一串》不同于其他气势恢弘的美食纪录片,接地气的拍摄手法更能体现出“烟火气”。主观镜头的运用是《人生一串》的一大特点,第二集中,烤蚕蛹师傅询问摄制组要不要烤蚕蛹时,晃动的镜头足以表现出对暗黑食物的惊恐,延续了《人生一串》的幽默风格。陈英杰在采访中提到片头的一个天由亮变暗走过十几条街的长镜头采用的竟是走一步拍一张照片的方法,用了整整四个小时才拍出来的。用特写来拍摄食客进食的画面,大口吃肉显现出的豪气与诱人是语言难以形容的。美食节目的评判只以是否引发观众食欲为标准便足够了。不同方言说着同样的“好吃”,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大量食客的镜头都反映了食物的诱人,侧面烘托了被述对象。

幽默的文案彰显了《人生一串》的创作风格,风趣幽默成为《人生一串》的一大特点。第三集中说到“老张很黑,他做的豆腐很白,他的生活却是没黑没白”,第六集说到“青川岁月已老,而我们还在烧烤”,第三集说到“天刚一擦黑,铁合金的重金属养生朋克,如约而至”,这些幽默俏皮的文案已经成为《人生一串》的代表,朴实中带着一丝俏皮,花哨中又透露着一丝正式,传递了烧烤文化中豪放、乐观的心态,让人透过烧烤看到了每一个食客或店主的人生百态。值得一提的是,文案的创作、配音都是导演陈英杰一人的作品,彰显个人特色的同时更能抓住人心。

陈英杰导演独特的慵懒声线为《人生一串》的声音要素上增添了市井气息,邻家大叔般的嗓音带着观众“尝”遍各地烧烤。同时,同期声的大量运用、配乐的使用以及方言的使用使得整部专题片颇有意趣。

(二)“旁观”与“介入”并存

中国纪录片自诞生伊始,针对于锤子论与镜子论的争辩从未停止。锤子论者主张“介入式”拍摄,而镜子论者主张不介入不干预的“旁观式”。21世纪后融合两种观点创作的纪录片大量问世,“旁观”与“介入”并存的拍摄方式一时间成为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人生一串》正是巧妙地运用了“旁观”与“介入”并存的拍摄方式。既有食客们愉快地聊天、中年妇女跳着广场舞、烧烤店老板烤串这样的“旁观式”镜头,也有大量的采访烧烤店老板、食客与拍摄者聊天的“介入式”鏡头。解说词也是“介入式”的明显特征,带有明显导向性的词语引导受众接受纪录片想要传达的主观意识。

三、传播特点:明确受众有针对性

《人生一串》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在哔哩哔哩独家播放。哔哩哔哩又称“B站”,以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弹幕)为特色,成为国内领先的年轻人文化社区。在B站独家播出,可见《人生一串》将受众定位在年轻人身上,进而一度成为年轻人之间的讨论话题。纪录片作为电视艺术形式,很难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而在网络播出的纪录片,尤其是以实时互动为优势的B站情况则大相径庭。在每一集的最后总是会整整齐齐出现“多谢款待”,提到猪身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烧烤方式时,弹幕出现“猪:我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片中提到“鸡爪被烤,自当没有意见”,网友弹幕评论“鸡爪:我能有什么意见”,幽默风趣,颇有意味。这样的实时互动,使得弹幕与纪录片本身融为一体,幽默效果极大提升。

导演陈英杰及其团队更是在评论区与观众互动,针对作品本身及其他问题回复网友的疑问,并与哔哩哔哩合作发布了《人生一串》拍摄制作过程的分享视频,更是提高了《人生一串》的传播效果。同时,《人生一串》网络播出时也引起了极高的网络讨论度被誉为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人生一串》虽未摆脱传统纪录片的模式,但作为新媒体纪录片在许多方面有着创新性。纪录片解说词生活化自然化、剪辑碎片化,受众实时互动都会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燕京,武新宏.《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J].现代听,2012,(12):53-56.

[2]周悦,王建祎.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纪录片的空间转向——以《人生一串》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8,(12):94-95.

猜你喜欢

传播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