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扣人心弦》
2019-08-21杨晓飞
杨晓飞
【摘 要】你是否听够了“罐头制品”的跟风音乐,那么这篇《怎样扣人心弦》能帮助你摆脱空洞乏味的创作。艺术生产是要走心并创新的,离开了这两大要素,扣人心弦,相去甚远。
【关键词】扣人心弦;娓娓道来;歌颂;赞美;雷同;浓淡干湿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66-01
听惯了大河高山,唱遍了大爱大美,你是否已经厌倦了这种空洞索然无味的词曲模式?为什么听这些歌曲都不如回头去听听那些老歌?问题来了,作为音乐人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换一种思维去抒写那种标榜着“大美、大爱”的情怀?今天笔者就来分析一下一首扣人心弦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一、一首好的作品首先是词要走心,有内容不空洞
(一)首先是命题,只要世上还有爱,我们都离不开赞美与歌颂,但有些词者却把美与爱过分直白地表现出来,有失艺术美感。我们都知道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离不开作者下笔前的抽象概念。像《大美某地》这样的歌曲我相信很多人都见过也都听过,这种急功近利的命题,往往让阅者见之即撇,没人愿意细细地去继续品读这样命题的歌词,因为这种命题看上去就像是广告,没有人愿意在广告面前驻足,就连真正的广告现在也不再这么直白了,因为这种过分的直白只会让人反感。那什么样的命题是好命题呢?我记得宋青松老师有一首好作品叫《到人民中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了,这是一首赞美人民的歌曲,但作者却没有直白地命题为《人民是最伟大的》,巧就巧在这里,“到人民中去”既说明了人民的伟大,又告诉了我们不论我们贫贱富贵身居何职,最终我们都是人民,而且我们得深入人心,得走进人民群众中去,如此的命题立意,一下子升华了整首作品的格调,使艺术的美感融入了歌颂的模式中,让我们觉得歌颂就得理应如此且理直气壮。
(二)其次是渐进,写词就像烹饪,得先把油烧开,再下料,继而烹炒。如果想写一首《我爱你》,一上来就是“啊!我爱你XXX”下一句依然“啊!我爱你XXX”就好比不烧开水直接沸腾一样。读者的心境还没有开始酝酿呢,而词者的心境已经高潮了,有反情理,试想一下,这样的作品怎能走心?走心是需要叙述心路的,需要娓娓道来,就好比“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明明写的是英雄儿女,却没有直接的平铺直叙,而是将笔锋一转回到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上来,无论是朗诵还是歌唱,这种写法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与激动?所以说,我们写词不要忘记读者,不要忘记过程,就像说话一样,就算第一次见面的人再有好感,也得先打声招呼,报上姓名,互相介绍了解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继续交往,艺术生产更离不开这种渐进的过程。
(三)再就是巧妙,下笔前尽量把自己脑海中想说的话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展现出来。我们形容壮怀激烈,往往用奔腾如长江;我们形容忧郁寡欢,往往用阴云闭月;我们形容开心快乐;往往用阳光花朵。这种用词尽量不要,除非实在避不开了,要谨慎使用,因为这样的用词会使你的作品失去了独立性,极容易雷同,你轻松想到的,大多数人也会轻松想到,对吧?
例如《不忘初心》,“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你是大地给我万般呵护,生生不息只为了那一份托付”把国家与人民比喻成大地,既有呵护,还会托付,这种巧妙才促成了佳作,自然而然歌唱起來也生动。
二、一首好的作品其次是曲要出格,有补充不模式
(一)首先是曲赋予词以气质。比如说曲作者拿到一份词,那曲作者就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旋律去谱写它,是大调还是小调,是民谣风格还是摇滚,这些选择极大地考验了曲作者的内心修养。并不是完全符合词意的曲就都是好曲,很可能平平庸庸地唱完,因为十个优点不如一个特点,好的作品有着奇妙的“不可复制性”。曲作家把词作家想到的都想到了只能说是一个合格的曲作家,曲作家把词作家没有想到的都想到了并合理地填补了色彩,那就是一个优秀的曲作家。这些构思直接影响到最后音乐的气质。
(二)其次是编曲赋予词与曲第二生命。比如时下最流行的娱乐节目,像《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为什么那么多老歌翻唱却更有情怀?原因就在于编曲者赋予了词曲第二生命。用民乐还是西洋乐,用什么样的和声,是否要设计转调,是男声演唱还是女生演唱?这种看似借题发挥的工作,其实真正意义上来讲这才是真正的作曲,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交织,艺术立体地重塑。使我们的音乐充满了丰富多彩的话语,用不同的器乐与音乐风格的融合来展现词曲,不要小觑这一环节,编曲就如穿衣打扮,如果不得体,极容易毁了词曲,就像是词不达意一般。
(三)再就是混音赋予词曲第三生命。就像美术中的“浓淡干湿”四要素一样,混音师要反复地听,既要处理好所有乐器和人声远近虚实的声像,又要调整所有乐器的电平(音量)比例,为每件乐器加各种各样的效果器,如压缩,混响,均衡,延迟等等。这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环节,优秀的作品更离不开一个优秀的混音师反复专注地雕琢。
我相信有了上述的元素,词曲走心合一,后期锦上添花,音乐又怎能不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