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上》第三部分的音乐特征

2019-08-21王蓉芳曹阳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巴赫

王蓉芳 曹阳

【摘 要】《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上》是巴赫早期极具代表性的一部教堂康塔塔作品,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第三部分(女声二重唱)艺术特征的研究:如旋律、调式调性、伴奏、乐器和歌词要素等方面的研究,从中了解关于巴赫的作品和其具有宗教色彩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巴赫;康塔塔;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上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45-02

康塔塔在教堂儀式演出时位置是很重要的表演形式,也是路德教派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上》是巴赫最早的康塔塔作品之一,是其为复活节的第一天而创作的,他的创作来源是根据当时德国的路德宗教会1542年左右常常在教会中演唱的《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中》众赞歌而创作的。他在本作品中用序奏的交响器乐曲,中间的咏叹调,宣叙调,还有威尼斯式的二重合唱、意大利契约的协奏风格等等,这一切都与德国新教的众赞歌相结合,形成了巴赫特有的风格和语汇。

一、二度级进为主的旋律特征

《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上》的主调性为e小调,本选段严格遵循了该作品的主要调式调性。在旋律的走向上,它符合了教堂康塔塔的基本特点:庄重、严谨。在节奏上,它以长时值的音符为主,平稳又不失严穆。在遵循主调性的基础上,离调,转调,最终回归主调,特色鲜明又符合教堂康塔塔的特点。

在作品的第三部分中,作者把悲叹、哀怨的“色彩”赋予到了旋律中,称之为旋律色彩性手法的运用。在选段的第一句,女高音部分用小二度7#6开场,反复两次吟唱,连续的小二度旋律给人一种紧张,强烈不安的情绪色彩。通过这种感情的渲染,开门见山地奠定了本曲的感情基调,作者希望通过这种紧张的音乐,来表达宗教音乐的主要音乐情绪和音乐色彩。

第二句旋律开始慢慢扩张,我们能够看到典型的VI-II-V-I的连续五度进行,这种进行在这个段落确定调性十分常用。女低声部的31232176一长句的低声吟唱配合长号让人有一种悲叹的感觉,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对一二段旋律的精确重复,到此第一乐段结束。

第二段开始:旋律线逐渐往上推进,旋律的色彩稍微变得明亮起来,却又仿如死亡慢慢地靠近,为了后面的高潮部分做准备,接着高音声部先行进入,然后中音部下五度模仿,将全曲推向最高点。然后低声部先进入,高声部上四度模仿,接着是音阶下行的模仿,旋律缓慢进行,给人一种既无奈,又哀婉的感觉,从而也体现出作者对宗教的敬畏及尊重。

通过对高声部和低声部的旋律音程关系的分析和记录,得出如下表格

从上表可以看出,整个选段的旋律以二度音程为主,小调式的旋律进行将整段的主题“因为人都犯罪,没有人能逃避死亡”里的哀怨,无奈等情绪体现得淋漓尽致,双声部的旋律以一前一后的进行方式也好似一种绵延不绝的哀怨。旋律整体大多在音域不宽的旋律线上浮动,没有很大的跨度,旋律线相对平稳。

二、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为主的节奏特征

第三部分的节奏整体偏于平缓,选段大多是用以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为主的时值较长的节奏。偶尔加入切分音的使用更能够渲染全曲悲凉无奈的情绪,更能带动听众的内心情感,引发强烈的共鸣。

在宗教音乐里,往往都是使用这种缓慢的节奏,缓缓道来的音乐,有时如哀怨的哭诉,有时又如在宣读基督的宣告,无时不体现出一种教堂教会的严肃性。这种康塔塔在宗教节日或者是礼拜仪式中变得关系十分密切,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频繁转调的调式特征

本曲是一个二部曲式的女声二重唱作品。

本选段主调性是e小调,是和整首康塔塔作品调式调性相同的,曲式结构图式为:

1-24小节是一个再现二段式,调性在e和声小调上。1、2小节为引子部分,开始伴奏使用贯穿全曲的八分音符为主的八度跳跃,引入到3-8小节,通过开头的女高声部第一句Den Tod(死亡),使用二度的平缓进行,然后下三度模仿进行强调,加深印象,和声也跟着反复。这里也是遵守所谓“三”的美感,就是说,重复与模仿不会连续三次以上,避免单调感,更是奠定了全曲庄严肃穆的格调。第二句,是从G大调开始的,然后转到e小调。13-20小节是对1-8小节的精确重复,21-24小节是对9-12的缩减再现。9-12小节和21-24小节是对1-8小节和13-20小节的展开发展,在伴奏音型上基本相同,但伴奏音型的旋律走向发生了变化,人声仍以级进为主,但会穿插使用八度的跳行和二度的小跳。

27-31用的是一般的对比复调,在节奏和旋律走向上有一定的联系,又转到了平行大调G大调上去了,der Tod 同样是用作重复(谱例一)。

谱例一

33-36小节转回b小调,音高整体提升,进入全曲的高潮。33+43小节后调性又开始有变化,中途离调到G大调,最后又回到了整首康塔塔的主调性--e小调,而结尾的调性也是典型的属调到下属调再到主调的进行,女高声部使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连续进行,然后女高声部和低声部形成了一个对位模仿。在这个选段里,全曲从e小调转到它的平行大调G大调,又短暂离调到b小调,最后又回归主调。e小调的进入奠定了全曲庄严肃穆的风格,这样频繁转调的调式特征更是渲染了这种宗教的神秘色彩,也准确地切合了主题“因为人都犯罪,没有人能逃避死亡”,这种频繁的转调好似人们在哀怨地哭泣,在反复地挣扎,却又难以逃避,终究是无法挣脱死亡,而死亡总是宗教一直在讨论的主题。

四、以八度跳跃为主的通奏低音伴奏

在这部作品里,通奏低音选用的是大提琴和管风琴。全曲的伴奏形式都是运用的八度跳跃(谱例二),偶尔也使用二度的级进伴奏,虽然伴奏只有一个声部,但是这种八度的跳跃却制造出了一种跟二重唱高声部和低声部一样的模仿呼应的效果。

整首曲子,从伴奏音型和旋律进行上奠定了一种庄严肃穆的基调,和声逻辑严密,这符合了本选段的“死亡”的氛围,也符合了本选段“因为人都犯罪,没有人能逃避死亡”的作品主题。短号与女高音的应和,长号和女低音的呼应,更是给全曲塑造出了一种“死亡终会来临”的感觉。

谱例二

在巴赫的早期教堂康塔塔中,二重唱通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在这部康塔塔中,第三部分的女生二重唱对主题的演唱,对主题的表达极为重要,女高音和女低音的相互模仿,和声,高音的无奈不安,低音的哀怨沉重,对主题——因为人都犯罪,没有人能逃避死亡,也是一种极为贴切地诠释,将那种没人能逃避死亡的无奈感、紧张的情绪、浓浓的宗教色彩全部融化在歌声里,娓娓道来。这是对上帝的敬畏,也是对宗教的敬畏。当然,这也是巴赫对宗教的诠释。

总的来说,教堂康塔塔是巴赫一生中音乐作品数量非常繁多的部分,是巴赫在巴洛克时期多种音乐体裁、多种音乐形式综合在一起的艺术体现,也是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精髓。巴赫作为当时的一名非常虔诚的路德教徒,因此在他的音乐中常常充满着对宗教的信仰、热衷与追求。他的宗教观念体现在他对于艺术家的功能和艺术家的职责中。可以说,他所有的音乐创作都受了路德新教的思想影响,所以,他的作品往往不止带有强烈的宗教性,也会暗含着浓厚的人情味和一种新的人文主义的精神,表达着他对世界、人生的理解,充满着对人间和平的祈祷和安居乐业的期望。希望文章能够通过对其中一个选段的研究,来透析整部康塔塔的作品的艺术特点,感受宗教音乐,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巴赫的音乐。

参考文献:

[1]王志雄.外国名曲辞典(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林逸聪.音乐圣经(增订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凌宪初,崔斌编著.西方音乐史名作欣赏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米歇尔·魏尔新著.聆听巴赫[M].吴勇立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巴赫
历史语境中的巴赫签名动机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巴赫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巴赫:我的人生很精彩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我是听巴赫的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论巴赫音乐的多重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