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民歌与徐州梆子戏的关系研究
2019-08-21晁艺文郭威
晁艺文 郭威
【摘 要】本文欲通过对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的音乐本体分析,发现和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对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意义和价值的材料,并且对于今后徐州民歌和梆子戏的作品创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徐州民歌;徐州梆子戏;地方音乐的传承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39-02
徐州,古称彭城,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一座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徐州音乐早在春秋时代就有所记载。《左传·僖公十九年》记载:“宋襄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此处所说之祭祀,有重要的活动内容为化装歌舞。徐州民歌和徐州的梆子戏是徐州音乐中重要的两个部分,徐州梆子戏源于明代时期形成的陕西、山西梆子戏。之所以能成为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梆子戏,与徐州民歌对其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徐州民歌与梆子戏的简述
(一)徐州民歌
徐州民歌歷史悠久、内容丰富、曲目繁多。徐州民歌的历史是自楚国秦汉之际开始,后来又经过朝代的变迁与各地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了民间小曲、民歌与说唱音乐等多种体裁形式的音乐。
(二)徐州梆子戏
徐州梆子(俗称大戏)是自明代从河南和山东传入徐州地区的陕西梆子与徐州民间音乐加以交流融合形成的,流行于丰、沛、铜山、邳、睢宁等地区。据资料记载和艺人回忆约有六百多首,历经时代流传下来并且保持着本剧种鲜明特征的剧目约有四百多首。其反映的时代内容,向前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向后可至明清时期,涉及到了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阶层人民的社会生活现象。它们大多数分别源于口头相传的文学、民间的说唱艺术、历史演义和民间的故事。
二、徐州民歌与徐州梆子戏的关系
(一)徐州民歌促使徐州梆子戏的形成
徐州的民歌小调包括人民生活音调、世俗时调、歌舞类小调、儿歌和风俗歌五类。徐州歌舞小调的主要特点是把歌唱、舞蹈和表演相结合,并且和徐州梆子戏的表演形式有些相似。而在徐州一带盛行的梆子戏,其声腔深受晋、陕地区的音乐文化影响,但在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说唱音乐,百年来不断吸收徐州地方曲艺和民歌小调,其行腔、过门曲牌都具有了地方特色;它还吸收了杂耍的伴奏演唱音调,如“呱嗒嘴板”即由“杀妲己”演变而来。由于与当地方言土语相结合,其演唱风格体现了即硬重又轻柔的独特韵味,即男腔尤多花腔,悦耳动听。
(二)民歌和梆子戏的功能性
1.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徐州民歌所歌颂的对象大多数为战争故事、世俗故事、爱情故事、婚姻家庭故事等。而徐州梆子戏的题材包括历史事件、战争英雄类的剧目;歌颂社会公理和人民爱情的剧目;民间人民生活,家长里短的小戏。从徐州民歌及徐州梆子戏所表达的内容来看,都有共同的特点,即所反映内容的生活化。
2.对于民族的历史具有教育意义。由于徐州具有征战的地理形式,使得徐州成为了历朝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而在历史发展上也发生了大量的战争事件。因此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有关战争内容的歌曲占有很大一部分,也反映出二者的一个共同特点,即对于民族的历史教育意义。
(三)曲式结构
徐州梆子戏的艺术特点、突出的特点就是重唱。有的戏几乎全是唱段组成,很少宾白。剧目往往是四句对四句对唱,而后是两句对两句式对唱,最后通常为一句对一句的唱。徐州梆子戏的唱腔为板腔体,是由四大板腔和另外派生的板式构成。同时徐州梆子戏的唱腔具有板式变化体的特征,而且无论是哪一种板式,它们在结构上都具有使用一个对偶的上下句来组成一个基本唱段的共同点,且变化体通常是由于旋律的繁简变化,或者节奏、速度的增减引起的,一般是速度越快,旋律越简。梆子戏的唱腔音乐一般都由前奏、主体、间奏和尾奏四个部分构成,而前奏和间奏通常都会配有打击乐。
徐州民歌的结构可分为三种,即单一乐句构成;呼应式两句构成;呼应式的两句式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对比性音乐构成。而呼应式两句式构成的民歌在徐州民歌中占有绝大部分。通过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唱段的曲式结构多采用呼应式的、对唱性的偶句结构构成。
(四)旋律与调式
徐州梆子多采用“七声徵调式”或“七声宫调式”。但调式三级音比实际音高有稍低的感觉。而且运用“清角为宫”“变宫为角”的调式交替手法是唱腔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一段唱腔内多次运用,已成为唱腔旋律的特色之一。徐州梆子戏的音乐旋律特点是以级近、平缓的旋律线条为主,大跳的应用相比较要少很多。唱腔旋律刚柔并济。
徐州民歌的调式是多运用五声调式;且运用六声和七声调式的徐州民歌很少见。徐州民歌的旋律也具有一定的特点,通常以级近的旋律为主,跳进的旋律运用较少。旋律的风格特点是豪爽中又带有柔情。徐州民歌中,同一首的多处一字长腔音,快与慢、软与硬、上滑与下滑、顺声与阻声等多种不同组合的一唱三叹、一波三折的咬字发音、运腔、收音,使江南民歌委婉细腻、歌曲曲线多折如涟漪般的歌唱风格得以突出和强调。然而山东民歌的调式是多以六声音阶为主,且旋律多级进和五、六度的跳进。由此可见徐州梆子虽与山东梆子有联系,但经过后来对徐州民歌的吸收和融合,已经使徐州梆子戏成为充分具有徐州的地方音乐特色的戏剧。徐州梆子戏的调旋律特点和调性特点都与徐州民歌基本相同。
(五)节奏节拍
徐州梆子戏唱腔音乐的节奏是其旋律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除句法安排、字位摆放均有独自的旋律特点外,总的来说较多运用的是弱起强收。同时,一般在板式上速度和旋律的变化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即速度越快,旋律越简;速度越慢,旋律越繁。
徐州民歌中句首和句末是弱起结构的很少。这也是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有所区别的一点。
(六)语言音韵与词格
徐州梆子戏所用的唱念语音为徐州地区的方言,语音是属于北方语音。徐州梆子戏的唱词所运用的韵辙有铁血、爬他、堤希、灰堆、姑苏、由求、坡梭、宫声、天仙、江洋、人辰、徘徊、焦梢十三辙,再加上人辰儿韵一道,这是以徐州地方的方言和中州地区的音韵结合而成。唱词结构基本上是上下对偶句式,通常上句不押韵,下句必须押韵。
徐州民歌采用徐州的地方方言,押韵方式也是采用上句不押韵,下句必须押韵。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在语言音韵上也是基本相同的。
(七)创作作品所体现的文化
音乐创作来源于生活,徐州民歌和梆子戏的创作来源或者范本也大多是来源于徐州人民真实生活的事迹或劳动中。因此,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反映这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同样,也有现代创作的战争故事为文本的徐州梆子戏,这具有对于徐州的战争历史文化进行传承的意义。2019年在徐州音乐厅由江苏棒子剧院有限公司原名江苏省梆子剧团,表演了大型原创徐州梆子现代戏《母亲》。这部大型原创徐州梆子现代戏讲诉的是淮海战役中一个母亲和她三个儿子的故事。剧中将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和变化万千的历史潮流融为一体。此剧展现出了在革命时期,一位普通的母亲对于革命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这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徐州梆子戏的风格和音乐特点,同时在板式和旋律上又进行了变化和发展。旋律更具有歌唱性,这样的变化让梆子戏可以更好地流传,同时,在结构和板式上根据剧情和音乐情绪的需要进行变化,更好地推进剧情的发展、音乐情绪的渲染和音乐形象的塑造。舞台的布置也开始借鉴了一些现代剧的舞台形式,有灯光装饰、非常符合剧本时代气息的舞台道具还有电子舞台背景的布置。这些因素的发展使得徐州梆子戏更加的容易让观众融入剧情和氛围之中,也渐渐的开始吸引一些年轻一代的人来了解和传承徐州梆子戏。
三、徐州梆子戏的传承发展
徐州梆子现代戏的不断出现,这也是对于徐州梆子戏的一个传承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徐州梆子戏原本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文化内涵,同时在旋律、板式结构等进行了进一步发展。首先是旋律的创新发展,出现运用花腔的演唱技巧来更好的表达音乐的感情。徐州梆子戏中不同的板式会构成不同的音乐结构和节奏的形式。为了能够塑造出特定背景环境的音乐情绪或者更加具有特点的音乐形象,创作者就需要尝试在不改变剧种音乐风格的同时对于梆子戏的固有结构进行稍微的变化。徐州梆子现代戏的创作开始运用一些徐州江苏民歌的音乐元素,一方面使得梆子戏的旋律性更加的具有流传性和歌唱性,同时使得徐州梆子戏在旋律上更具有地方音乐旋律的特征。其次,为了更好地促进徐州梆子戏的传承和发展,剧本作者开始借鉴和吸收一些其他剧种的某些板式的优点,来加大梆子戏种音乐旋律和情绪的对比性。最后,徐州梆子戏开始加入了帮腔的创作手法。帮腔的手法是唱腔手法中用来辅助音乐的发展、加强音乐的情绪表达的一种创作手法,这种唱腔的手法多用于梆子戏的高潮部分,或者运用于其他唱腔手法无法满足音乐的表现需求时。
四、结语
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都是徐州音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的文本内容、体裁形式、节奏节拍、旋律与调性、曲式结构、语言音韵与词格等多角度来分析二者的关系,并从中发现了徐州民歌对徐州梆子戏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徐州民歌促进徐州梆子戏形成为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戏剧。同时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深受徐州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同时反映徐州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民间生活的景象。徐州梆子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传承和发展徐州梆子戏是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徐州民歌对于徐州梆子戏的发展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当代创作的徐州梆子戏现代戏中仍有运用徐州民歌因素创作的现象。因此研究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的关系,对于今后的徐州梆子戏的创作具有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棠.江苏戏曲志·徐州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2]于道钦.江苏戏曲志·江苏梆子戏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 (上下册) [C].中国IBSN出版中心,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