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稀有剧种的生存现状与传承路径分析

2019-08-21何婷婷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何婷婷

【摘 要】近些年来,由于人们艺术审美的改变,许多稀有剧种都存在着生存问题,甚至有的剧种已经趋于灭亡或者已经消失。而南通的通剧也是如此,它曾十分受群众的喜爱,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化日益丰富多彩,通剧便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甚至已经面临失传的困境。自2008年,通剧入选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市通剧团成立。我们一直致力于改变通剧的现状,实现通剧更好地传承。作为这个团的一名主要演员,在经历这十年的探索后,我对通剧的生存、传承与发展有了些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稀有剧种;生存现状与传承;南通市通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1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而传统的一些艺术,比如戏剧,正在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有许多剧种已经趋于衰亡。通剧原名“童子戏”,是江苏南通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使用南通方言土语,体现了浓重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2008年,为了保护这个文化遗产,南通市通州区政府批准成立了南通市通剧团。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传承并创新通剧,但是通剧发展仍面临困境,遇到了一些有待探索和克服的难题。

一、南通市通剧

(一)通剧简介。通剧,起源于南通的童子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据记载,雍正年间,南通地区就有童子戏的演出。新中国成立后,童子戏主要是以祭祀悼亡仪式剧的形态在南通地区的农村里演出。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童子戏实验剧团正式更名为“南通市实验通剧团”,通剧的实验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它规范了戏曲语言,将南通方言腔作为专用语言,规整了通剧的唱腔体系,既传承了传统的声腔,引入民間山歌、小调等,也借鉴京剧的曲牌体等,对男女声腔进行规范定调,克服了原来的“同腔同调”的演唱弊端。但是,实验剧团的一系列改革之后,新形式的通剧不被很多人看好,当时的老百姓不太容易接受这样的唱腔,实验剧团最终在1964年被撤销。80年代初期,南通部分乡镇开始自发成立一些民间通剧演出队,实际演出仍是以童子戏的形式而存在,并且延续了锣鼓伴奏加唱腔的方法,至今,这些民间团体仍活跃在南通及周边农村。2008年,童子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州区政府决定组建通剧团,就是我们现在的“南通市通剧团”。

(二)通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像之前的实验通剧团一样,规范通剧的唱腔体系,对通剧进行传承和创新,使它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但,由于通剧人才的匮乏,唱腔体系没有形成,无法进行教学革新。而且,虽然通剧团有政府的一些资助,但,杯水车薪,发展资金仍匮乏,这就限制了通剧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层次的打造。而以目前这样的方式生存下去,精通这门艺术的人将会越来越少,通剧的发展将更加艰难。我是2008年考进南通市通剧团的,见证了我们剧团一路以来发展的困境,传承和保护稀有剧种是我们戏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我希望通过对通剧传承的分析,为通剧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二、通剧传承的分析

下面是以我们南通市通剧为例,通过对南通市通剧传承的分析让这些稀有剧种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一)通剧自身的艺术传承。首先,通剧自身的艺术传承主要包括通剧经典剧目的改编创作。自我们南通通剧团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创作和改编了一些通剧小戏,音乐也不再是之前单一的锣鼓点子,加入了琵琶、二胡等许多丝弦乐的演奏。由于通剧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唱腔体系,老戏迷们普遍认为通剧味道不浓。对此,我们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在小戏《算破铁算盘》中,故事的开头是一个十分喜庆的婚礼场面,这样的情节设计就使得原有的悲腔音乐有了极大的改变。

2017年我们通剧团创排的通剧《瓦匠女人》于8月23日参加了省文化厅主办的江苏省地方戏曲院团现代戏的展演,2018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和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作品展”的展演,其中在南京紫金大戏院上演之后,收获各方好评,可以看出我们对通剧自身艺术传承后加以创新,是可以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的,也十分有利于我们通剧的传播和发展。

(二)通剧文化传承。南通市通剧团希望能够改变童子戏原来的伴奏方法,采取之前实验剧团所使用的加上其他的丝弦乐器的做法。但是资金所限,几乎不可能配备乐队参演。与此同时,我们尝试构建唱腔体系,由于缺乏一些艺术专业人才,我们的唱腔体系改革步步维艰。

艺术性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对我们通剧唱腔的教学以及通剧的发展等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们剧团一批老演员是当年安徽省艺校黄梅班毕业的科班演员,现在改唱通剧;但是年轻演员缺乏对通剧的认知,还有语言的局限性,通剧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局。在此,我的想法是,充分发挥教育的传承作用,将通剧的优秀文化引入到当地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去,从小培养他们对通剧的兴趣,增加他们对通剧的热爱,进而培养出一些专业性的通剧艺术人才,为将来通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专业人才储备。

(三)通剧的传播。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休闲娱乐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使得很多传统的艺术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有的已经走向衰亡。为了传承和保护通剧这一稀有剧种,我们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艺术,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让我们欣慰的是,早在2009年,就有一些有识之士,热爱童子戏的年轻朋友们在南通成立了通剧戏迷协会,把当地喜爱通剧的朋友们组织在一起。这个通剧戏迷协会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协会中有1名博士和2名硕士。借助这个通剧戏迷协会的平台,他们先后举办了19场公益演出,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支持,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通剧,进而了解通剧并喜爱通剧。目前协会成员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我们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不仅仅是通剧,稀有剧种,还有一些正在慢慢淡出我们视野优秀传统文化,都需要我们自觉地去努力去保护和传承。

(四)政府和社会的支持。2008年,通剧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我们南通市通剧团发展得比以前更加好,先后排演了《范老爷判婚》《钟馗戏蝶》《算破铁算盘》《乡间小路》等一些通剧小戏,原创的方言说唱表演《散花》曾获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缤纷长三角浦东祝桥杯曲艺邀请赛”金奖,全国曲艺小品大赛金奖,还参加了中央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组的录制。但是,目前依然存在着资金不足、人才不济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剧团有限的财政拨款勉强够交纳各项保险,其余资金还得靠创收,几乎不可能养活乐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更好地传播和创新通剧。

在条件允许下,希望政府能够在文化发展预算中增加对通剧的保护和传承的资金支持,主要用于对剧团自身的资助,以及通剧的一些传统文化的资料挖掘和整理,现代通剧的创作,通剧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除此之外,加强对通剧的宣传力度,积极利用现在的大众传媒电视、互联网等,形成保护和传承地方优秀戏曲文化的良好氛围,并且开展多种形式的通剧推广和普及活动,增加人们对通剧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出新的观众群体和演出市场。

三、结语

通剧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它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职责。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通剧面临困境,但它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存在的意义的。多年来,我团不断对通剧进行创新发展,使它能与时代更好地结合起来,但是通剧的生存现状还是让我们感到担忧,本文是我根据通剧的发展和现状,以通剧为例提出的如何使稀有剧种更好地传承下去,希望能够对通剧等其他稀有剧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飞.通剧的传承与创新——从大型现代通剧《瓦匠女人》热演谈起[J].艺术百家,2018(5).

[2]杨文秀.通剧的传承和发展[J].剧影月报,2013(2).

[3]黄瑾.通剧历史渊源及其文化传承思考[J].艺术百家,2010(A01).

[4]徐晶,徐迪.南通通剧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参花(上),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