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2019-08-21李丹丹

商情 2019年35期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残疾人

李丹丹

【摘要】本文基于对成都地区残疾人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成都市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们在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一些具体的层面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救助形式的临时性、救助理念的缺陷等。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残疾人是一个规模很庞大、性质也特殊的传统弱势群体,无论是我们的政府还是社会,在面对残疾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时,对这一群体的重视和关心程度仍然是不够的。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支持残疾人、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得到了制定或修改,但更多的惠及残疾人福利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资料与方法

数据源于对成都地区残疾人进行问卷调查的成果分析。调查根据成都市残疾人口分布,采取抽样的方法选取了7个残疾人协会或残疾人学校,然后根据具体残疾人口数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07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96.62%。

二、成都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的调查分析

根据表1整理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女性残疾人多于男性残疾人,不过二者差距不大;超过60%的被调查者属于非农户口;7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更有接近1/2的被调查者接受过大专、大学等高等教育;在被调查的残疾人中,已婚人数占60%以上,未婚、离婚人数分别占到17%、10%,残疾人的婚姻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在工作状况方面,70%的被调查者处于工作状态,失业或是一直没有工作的被调查者也接近1/3。

根据表2整理的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残疾人中,肢体残疾是最主要的残疾类型;本次调查的各类残疾按四级划分,一级为最严重,四级为最轻,二、三级介于其间,在调查的所有残疾人中,一级残疾占4.0%,三、四级残疾占到70%以上;致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先天遗传因素、意外损失、交通事故和疾病四大方面;有23%的被调查者的致残时间是在0~3岁,这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受到先天性遗传因素的影响,另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是在16~50岁的青年或成年阶段致残的;超过90%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够做到生活完全或部分自理。

根据表3显示的成都市残疾人接受社会救助情况来看:成都市残疾人主要接受到的社会救助形式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三个方面;但是,从整体情况来说,不管是哪一类社会救助,没有接受过救助的比例远远高于接受过救助的比例;特别是在临时生活救助,以及残疾人的保障性住房方面,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表示没有受到过此类社会救助。

根据表4显示的成都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提供主来看: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一种社会救助形式,政府是唯一官方的提供者。但是,结合表3中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前成都市残疾人接受过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者只占22%,这或许可以说明我们的政府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的过程中,对残疾人的社会救助理念还存在缺陷,救助范围或程度还比较低;同样,在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和保障性住房这些惠及残疾人公共福利方面的社会救助,政府依然是主要的提供者;而在临时生活救助上社区也是主要的提供者,因为其服务的便捷性,可以积极、有效的为残疾人提供急需的临时性救助;此外,社区在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保障性住房方面,也是除政府之外的第二个主要提供者;相对与政府和社区来讲,企业和社会组织在为残疾人提供的社会救助比较少。

三、相关性分析

在对影响成都市残疾人接受社会救助的相关因素进行检测之后发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医疗救助和临时生活救助都与残疾人的户口、教育程度、是否工作、职业类型、家庭经济收入,以及是否持有残疾证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和医疗救助还与残疾人的婚姻状况、政治面貌、健康状况、残疾时间,以及生活自理程度显著相关;同时,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还与残疾人的残疾类型显著相关;教育救助则与残疾人的性别和政治面貌显著相关;而保障性住房救助则只检测出了与残疾人的残疾类型比较显著。

四、社会工作视角下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

从以上对调查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救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很多关乎残疾人实实在在的利益的社会事业、福利救助仍然处在较低的起点上,包括教育、扶贫、文化生活、住房等广阔的领域都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第二,对于以上现状产生的原因,除了我国缺乏专业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很多救助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以外;还有我们对于残疾人的认识问题存在偏差,习惯于对残疾人贴上“标签”,对他们具有歧视和偏见。第三,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提供的社会救助都主要集中与城市社区的残疾人,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残疾人缺乏关注。然而,事实上,在农村地区,由于城乡差距,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更加严峻,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第四,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形式比较单一,虽然我们有诸如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之类的社会救助政策,但在实际的救助政策中,并没有体现对不同残疾人救助的特殊性。比如,在遇到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生活困难的时候,并没有去了解他们出现困难的原因,而是统一的对他们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或者是临时生活救助,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或现金的救助。第五,在对残疾人进行社会救助的过程中,对社会工作理念和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比较少。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的人本理论、增权理论等,能有效帮助残疾人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帮助其实现自身的发展和价值。遗憾的是,在当前对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中,我们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救助”层面,鲜有在社会救助中运用社会工作或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或方法去帮助残疾人正视自我,挖掘个人潜能,增强自身能力。

五、完善成都市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建议

结合前文对成都市残疾人的基本人口及社会特征、残疾状况、社会救助状况等情况进行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完善成都市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应着重四个方面的发展:第一,理性认识残疾或残疾人。对于社会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转变对于残疾或残疾人的过往“标签”认知,理性的看待残疾或残疾人,提高对残疾人的认识。第二,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丰富救助形式。今后我们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确保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同样还应该保证更广阔领域的残疾人社会救助形式,使残疾人能以更好的姿态融入社会。第三,构建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借助于社会工作的服务方式,残疾人社会工作也应该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为残疾人以及他们的家庭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样,社会组織在弥补政府失灵上,可以拾遗补阙,为残疾人提供特别的服务。第四,从社会工作“增能”的角度,增强残疾人权能感。许多关于残疾人的理论、政策,以及在服务过程中都把残疾人看作是弱势群体,如果从社会工作“增能”的角度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比如:在康复的基础上,为残疾人提供教育或培训,改善他们原本处于被照顾的环境,让他们知道“我能够面对自己的困难、我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我对自己有信心”等,通过学习改善他们的不利处境。

六、结论

残疾人社会工作涉及到残疾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等各个领域,其范围相当广泛。以上根据对成都地区残疾人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残疾人的人口特征和社会救助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并依据当前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提出完善成都市残疾人社会救助服务的可行性的建议。希望能对有关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社会救助提供帮助,让残疾人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蔡禾,周林刚.关注弱势——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残疾人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有效性研究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社会救助多元化助力精准扶贫浅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