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分析

2019-08-21何鹏飞

大经贸 2019年6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现实意义

何鹏飞

【摘 要】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成为相对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劳动价值论的演变过程分为起源阶段、发展阶段、总结阶段,对比了重商学派、重农学派、古典学派、马克思等对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分析了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演变分析 现实意义

“价值”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德语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意识到商品的二重属性,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概念,马格努斯在经验事实基础上指出公平价格的基础即商品的真正价值,阿奎那把需求引入价格。劳动价值论最开始的理论是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威廉·配第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认识到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亚当·斯密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论断,大卫·李嘉图则对商品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做了分析,马克思则是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总结形成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1.劳动价值论的起源阶段:重商和重农学派

1.1重商学派的货币价值论

重商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市场,只有货币或能实现为货币的物品才是财富,早期重商主義强调金银财富的重要性,奉行“减少买卖,卖出更多”,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禁止货币外流。在1951年,早期的英国重商主义者以威廉·斯泰福认为缺乏贵金属导致货币的贬值和商品价格的上涨,主张禁止贵金属外流,尽量提高出口价格,以便输入大量外国货币或金银[1]。法国早期的重商主义蒙克莱田认为商业地位十分重要,他反对将法国的货币输出国外。后期的重商主义开始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货币,不再反对货币的出口,希望扩大贸易顺差。托马斯·曼的儿子主张在贸易关系上,重要的不是把货币保藏起来,而是投入有利可图的流通,进一步获得出口盈余。法国后期重商主义者柯尔贝尔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力在于其财力,而财力又取决于国家的税收能力,而货币出租时税收收入最多。重商学派认为价值就是金银货币,只有“贱买贵卖”才能获得财富,其错误在于:把价值形态认为是商品的价值。

1.2重农学派的货币价值论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认为在自然秩序下交换是等价的,因而流通并非像重商主义所说的那样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既然交换服从等价原则,那么剩余价值就只能到生产领域去寻找。在生产新的财富会有一定的财富被破坏,新财富减去为生产这些财富所耗掉的财富的剩余部分就是净产品。重农主义实践者杜尔阁在净产品来源上,将净产品进一步归结为农业劳动的产物,明确指出农民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重农学派将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将价值还原为使用价值,认为剩余价值就是生产出的使用价值量,因此剩余价值不是在交换中,而是在生产中产生的。其错误在于:剩余价值的确是在生产中产生的,但不是自然生产的,因为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凝结而成的[2]。

2.劳动价值论的发展阶段:古典学派

2.1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

威廉·配第是“劳动价值论的先驱”,第一个将劳动和价值结合考虑的人,从而最早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威廉·配第认为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商品交换应按照它们包含的劳动量来进行。他还进一步认识到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是成正比关系。威廉·配第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并把劳动时间作为评价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2.2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首先是明确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含义。其次是指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不同之处,并以水和钻石为例,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悖论。为此,亚当·斯密认为交换价值不能用使用价值来解释。再次是认为劳动是度量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但是亚当·斯密意义上的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劳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商品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二是由该商品在市场上能够支配的劳动量决定。最后是认为在资本家控制了生产资料以及地主垄断了土地和自然资源后,交换价值或价值就分成了三个组成部分:工资、利润和地租。因此,劳动决定价值就转到了收入决定价值。亚当·斯密在价值理论的贡献是首次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含义。但是也有一些缺陷,一是忽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者之间的联系;二是未能区分交换价值与劳动价值的概念。

2.3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大卫·李嘉图作为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价值。李嘉图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而使用价值则是产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分析了劳动量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剖析了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的含义,在对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进行了深入分析时区分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他认为决定商品价值是必要社会劳动量。

古典学派是始终围绕劳动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展开了探讨和争论,劳动价值论才真正意义得以确立,古典学派始终没有区分创造使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差别,忽视了剩余价值的内涵。马克思继承了李嘉图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强调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物化劳动只转移自身已有的价值,而不会创造新价值。并且马克思则运用比李嘉图更加抽象的方法,把李嘉图遇到的矛盾强制地抽象掉了,由此创立了一个100%的劳动价值论[3]。

3.劳动价值论的总结阶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分析商品开始,解释了商品内部的关系,总结出了商品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是凝结人类劳动并且对人们有价值的产品。他认为劳动也具有二重性,分别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它是以劳动的具体形式来划分的;抽象劳动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在劳动中的耗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重要是剩余价值学说,他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产生的,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自身获取报酬之间的差额。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主要途径是增大工作量,延长工劳动者的劳动必要时间,这也称为“绝对剩余价值”;另外是通过技术革新,缩短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被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吸收了前人优秀成果,特别是学习继承了古典学派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诉求,而且也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变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4]。

4.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4.1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之路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出现了贫富不均、资本所有者占有大量财富的现象,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利用劳动价值论指导分配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前提是要坚持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绝对剩余价值是劳动的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的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有,这是拓展的剩余价值概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界定了合理的边界 [5]。因此,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应兼顾效率和公平,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与劳动付出相一致的劳动收入,這样不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且也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2弘扬工匠精神,着力国家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当今社会,劳动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把劳动者的发展放在优先位置,依靠劳动者发挥工匠精神来进行高科技创新,释放社会创新活力。动力变革是针对促进或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选择而言,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指从物化劳动消耗推进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活劳动消耗推进经济发展,亦即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6]。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用。科学社会劳动强调技术、知识、人才、教育等要素在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劳动和科技进步的本质。因此,应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出台市场风险防范措施,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收益,积极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小革.劳动价值论及相关理论的演变和比较[J].劳动经济研究.2016(04):5.

[2] 陈其人.重商主义派、重农主义派和古典派剩余价值理论简评[J].学术月刊.1958(04):77-80.

[3] 蔡继明,陈臣.论古典学派价值理论的分野[J].经济学动态.2017(06):146-148.

[4] 高林远.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立场、论证方法和理论逻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30-33.

[5] 李松龄.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J].经济问题.2018(08):22-29.

[6] 吴金明.“二维五元”价值分析模型——关于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8(03):115-120.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