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在职人群每日健走运动时间特征及运动达标率相关因素研究

2019-08-21付瑞东吴静梁晓峰

首都公共卫生 2019年2期
关键词:达标率人群程度

付瑞东 吴静 梁晓峰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身体活动仍以职业性为主,占身体活动总量56.0%,一半以上在职人群在工作中以坐和站立为主,而行走时间很短[1]。 健走是一种成效明显、适宜人群广泛的运动方式,对慢性病防控有较好效果,应提倡大众增加步行时间[2]。《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体方案(2007-2015年)》提出“健康一二一”行动,将“每天1万步”作为适量运动的一种形式,在全国进行推广。现调查北京市在职人群每日24 h健走运动时间分布的现状,分析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城郊、每日运动时间分布类型等不同因素与运动达标率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有针对性、依从性高的健走运动方案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在万步网(www.wanbu.com.cn)注册的北京地区用户为数据来源,提取北京地区2017年4月1日-5月31日完整记录每日健走数据,且数据可靠的5 805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用户使用统一计步器收集每小时健走数据,个人基本情况以用户初次注册时填写的内容为准,包括性别、出生年月、职业、受教育水平、地域等,其中职业类型分为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他[3]。

1.2内容和方法 使用SAS 9.4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K-mean++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每日运动时间分布进行簇类分析[4],总结出每日运动时间分布类型。对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城郊等因素与每日运动时间分布类型相关性分析时采用卡方分析。对运动达标率相关因素分析时,采用卡方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进行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α=0.05。

1.3相关指标和定义 结局指标包括运动达标率和每日健走运动时间分布类型。以每天健走总步数达到1万步定义为运动达标。为便于研究,从凌晨2点开始,将每日24 h依据每3 h划分为一个测量时段,每日可划分为8个测量时段。以每日连续3 h的健走总步数与当天总的健走总步数之比构成的8维向量定义为该用户当日运动时间分布进行分析。使用簇类分析,以用户平均每日运动量时间分布特征向量为簇类对象,以向量余弦距离为目标间距离,将每日运动分布的类型分为8个簇类(轮廓系统为0.7864,表1)。

表1 各簇类特点描述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5 805名研究对象中女性居多,为3 916人(占67.5%)。平均年龄为(42.22±8.93)岁,40~49岁组人数最多,占36.9%。大学本科教育程度的人数最多(占58.8%)。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4.2%和30.0%。郊区人数较多,占63.5%。运动达标者占91.4%。研究对象的运动时间分布类型以上下班型比例最高(1 268人,占21.8%),晚间突出型次之(905人,占15.6%)。

2.2不同特征人群的运动时间分布情况 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城郊区在职人群的运动时间分布有所不同。随着年龄增加,早晨集中型和上下班型的比例逐渐增大(χ2=333.6,P<0.05)。男女性均以上下班为主(男性23.6%,女性21.0%),但男性早晨集中型比例远大于女性群体(男性12.6%,女性9.8%)。运动时间分布城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P<0.05)。随受教育程度增高,中午突出型比例升高(χ2=40.8,P<0.05)。

2.3运动达标率及其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的运动达标率为91.4%。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城郊区、时间分布类型等因素与运动达标率相关(P值均<0.05)。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与运动达标率相关的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女性运动达标率是男性的1.27倍,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下文化程度是研究生教育背景人群的2.04倍,40岁及以上人群运动达标率显著升高,城区运动达标率较低(OR=0.52),上下班时间的运动达标率最高(OR=1.66,表2)。

3 讨论

3.1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在职人群的运动时间为上下班型、晚间突出型、傍晚集中型、早晨集中型4种时间分布类型。这与在职人群工作时间安排周期保持基本一致。在职人群运动时间分布受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城郊区的影响,男性早晨集中型的比例远大于女性群体,这可能与女性群体在家庭中承担做早饭、料理家务等的比例较高有关。随着年龄增加,早晨集中型和上下班型比例逐渐增大,傍晚集中型人群逐渐减少,这可能与较高年龄段人群“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有关。郊区群体中上下班型比例远高于城区群体,这与城区人群大多住所距离工作单位较远、路途耗时长,不适合利用上下班时间进行有意识健走运动有关。随着受教育程度增高,中午突出型比例升高,这可能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了解运动的重要性[5],因此,放弃午休以增加运动时间。

表2 运动达标率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3.2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在职人群运动达标率较高,并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不同性别的运动达标率有差异。这与蒋炜等[6]在对2016年中国在职人群健走激励效果及相关因素的分析结论一致。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运动时间类型均与运动达标率相关,在职人群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个体的运动时间特征,而适合于其基本特征的时间运动类型才能够保证运动能够达标。因此,为提高运动达标率,应充分考虑在职人群基本特征,并结合其特征推荐每日运动时间。

3.3本研究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各区自愿参与人群。考虑到研究对象佩戴的便携式计步设备可以精确记录每日每小时健走量,数据量较大,其结果对于现有在职人群运动时间分布和运动达标率的指导和后期在职人群健走和运动干预方面的研究仍具有参考价值。

综上,选择上下班时间、早晨、晚间开展在职人群健走活动,有利于提高运动达标率;同时,为在职人群制定运动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其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运动方案,以有效保证运动方案实施效果。

猜你喜欢

达标率人群程度
沙颍河(阜阳段)生态流量监测的探索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秘书缘何成为『高危人群』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