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特色听力测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推行小学音乐学科区域特色听力测试的尝试

2019-08-21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听力特色测试

李 丹

“以监测促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评价理念,五年来一直指导着沈阳市沈河区小学音乐学科特色听力测试的有效开展,而且已形成听力测试的几个特色:杜绝没有音响的笔试;不考概念与非音乐的文字;不使用标准答案;充分联系生活、重视音乐能力的应用。测试采用不打分、不排名的方式进行,由教研室直接面对学校,将测试结果中每道试题的正确率进行全区各校横向对比,实现一对一的质量分析与反馈。目前听力测试已经得到该区内音乐教师的普遍认可,并起到影响教师教学行为、改变音乐课堂的作用。

“在测试中不仅能审视自己教学的不足,更能学到教学方法”“亲身参与了音乐学科的听力测试后,更加明确了现在的音乐课堂应该关注些什么”“我们喜欢这样的音乐考试,比其他学科的都有意思”,这是沈阳市沈河区部分学校领导及师生对小学音乐学科特色听力测试的评论。这种与聆听相结合的测试方式被赋予了有趣、被期待的新标签。

随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的全面开展及各级教育部门对艺术测评形式与内容的加倍关注,使得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了“以监测促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这一评价理念。音乐课程评价的对象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作为管理者的学校,旨在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①在此之前,大部分学校以“唱一首歌、奏一首曲”这类单一的形式来完成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并以此来考量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学习成果。自2014年起,为了丰富评价形式,完善评价内容,让测试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沈河区小学音乐学科结合课程定量测评的内容,推行了区域特色听力测试。

一、深化理念,确立宗旨

在本测试推行之前,区音乐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组成出题小组,认真研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并参考由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组编的《义务教育小学音乐学业质量评价标准(2016年版)》等文献,分析国家义务教育音乐学科质量教育监测听力试题等,最终确定了我区特色听力测试的宗旨:第一,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②第二,加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导向。第三,通过对各校听力测试结果的评估,有效地改变部分学校原有的单一、机械的评价方式,并加强对测试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听力测试,“特”在何处

沈河区特色听力测试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定量测评”相融合的测评方式。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在测试内容上突出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同时兼顾了音乐不具有语义性、确定性和形态具象性等特征。为了实现音乐要素的有效听辨与记忆,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听力测试已初步形成如下特色:

(一)杜绝没有音响的笔试

美国作曲家阿隆·科普兰曾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其教学自然要通过有效聆听来实现。对于音乐测试而言,没有音响的笔试不符合音乐的特殊性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区的听力测试无论是对音乐理论而言,还是对音乐理解力、想象力的考核而言,均已匹配对应的音响。

(二)不考概念与非音乐的文字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侧重于内心感受,而非语言描述。因此,通过听力达成对声音的辨识成为测试重点,学生无须背诵概念或使用非音乐的语言文字过多地描述音乐。

案例1

例题1:切分节奏“X X X”是音乐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节奏型,仔细聆听以下两个音乐片段,哪一个片段中含有切分节奏?

例题3:作品《京调》具有浓郁的京剧韵味,演奏乐器的音色同样也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聆听《京调》片段,写出几个你所听到的乐器名称。

以上三题分别考查学生对节奏、节拍与音色的掌握情况。如果类似考点采用默写概念、词语描述等方式,则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记忆与表述,从而忽略了对音乐音响本身的认知与理解。因此,不考概念与非音乐的文字是对音乐本质的一种追求,同时给予教师一定的启示:学生若要听得准确,必须要对音乐要素有正确的认知并在日常的听觉训练中积累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须帮助学生达成对音乐要素的正确认知外,更要给学生提供积累听觉经验的机会,最终达到让学生“听会”并且“会听”的目的。

(三)不使用标准答案

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音乐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的手段。”为了这份宝贵的想象力、创造力,我区在测试中不使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而是力求让学生做到对音乐的真理解、真表达。

比如在2016年小学二年级的测试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聆听作品《蜜蜂》片段,用线条表达听到的音乐。学生呈现的线条虽然千奇百怪,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乱。其中有很多充满个性的答案,例如锯齿线、电话线等。有一位学生画了一长串互相“挨”着的阿拉伯数字“8”,问其原因,学生回答:“我知道蜜蜂有时是按“8”字路线飞行的,我觉得音乐中不是一只蜜蜂在飞,而是有很多只蜜蜂一起飞,所以才这样画的。”

这道题目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创造领域的相关要求(1—2年级“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感受到的音乐”)而设计。这些“和而不同”的答案是学生内心自主理解音乐的外在表现,因而值得被珍视。音乐的音响随着时间而流动,虽不具有语义性和具象性,然而它又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③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正是为打造这种广阔、自由的空间提供了一种保障。

(四)充分联系生活,重视音乐能力的应用

音乐课程不能停留于教材,应该把音乐带进生动的生活,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教师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2018年小学五年级的音乐听力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 “要举行全校运动会啦!在运动员入场时,需要一首背景音乐。如果让你决定,在以下三首作品中选择一首,你会选择哪一首?简单说明理由。”

音响中的作品一是“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课《小狗圆舞曲》,作品二是“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同伴进行曲》,作品三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曲《手拉手》。这道题目的考点是学生对进行曲体裁特点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作为奥运会的主题曲,干扰项《手拉手》也充分体现了积极、乐观、拼搏、大气的体育精神。最后,学生的回答没有让我们失望。

案例2

学生A选择了作品二: “因为作品二是进行曲,旋律铿锵有力、气势很强。运动会的时候是非常激动的,而进行曲都是用于正式、热闹的场面,所以我选它。补充:这样的音乐会让步伐统一、整齐。”

学生B选择了作品二:“因为运动会的情绪是激昂的,需要隆重的氛围。作品一适合钢琴独奏会;作品三适合演唱会;只有作品二是进行曲,适合运动会。”

学生C选择了作品三:“作品一是钢琴曲,适合晚会或酒会;作品二有点儿‘老’,我觉得更适合赛事经典回放;作品三让我有一种毕业了的感觉,给人一种说不清的激情,体育比赛就该有这种激情。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选择作品三。”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不管是教学还是测评都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④

三、逐年推行,成果显著

听力测试推行五年以来,从开始在部分学校试行,到现在全区的整体实施,帮助很多学校明确了音乐学科的教学导向,丰富了音乐课程的评价方式。

(一)坚持以点带面,实现理念转变

我们通过区域听力测试的引领及测后“一对一”的分析与反馈,明确了教师日常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缺失与不足,并利用全区教师集体备课的平台,实现了监测理念的推广与教学内容的完善,时至今日已悄然改变了全区学校音乐课程评价的现状。目前由区到校基本完成了三个转变——由单一的演唱、演奏等技能考核转变为关注学生整体音乐素养提升的多元化评价;由重视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理念;评价内容由音乐理论知识转变为音乐能力、音乐素养的考核。

(二)凸显教学重点,提升课堂质量

启发学生认知、理解、识别音乐要素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而通过实施听力测试,可以使教师明确“理解音乐要素”与“关注有效聆听”的重要性,小到音高的对比,大到对曲式结构的理解,都要通过有效聆听来实现。通过特色听力测试,全区音乐教师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且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测试中的很多理念应用到日常教学中,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三)明确教学导向,改变评价机制

在听力测试实施之前,我区31所学校大部分以演唱、演奏作为音乐课程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内容。而同时期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在“是否喜欢现在的音乐考试方式”一项中有47%的学生选择喜欢,如今受到区域特色听力测试的启发,已有42%的学校增加了“音乐听力测试”的评价内容。各校教师根据区域测试的宗旨及出题的内容与方式,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完成校内出题任务的同时,有效调整自己日常教学的重点。在2017年对实施听力测试学校学生的问卷中,已有75%以上的学生选择喜欢。在2018年对教师的问卷中,针对“听力测试是否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项,73%的教师认为有效,25%的教师认为非常有效。由此可见,听力测试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并改变着教师的课堂行为。

特色听力测试已成为我区小学音乐学科学业评价中的重要部分,我们将继续尝试、不断改进,让“测试”变得更温暖,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实现“以特色听力测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美好愿景继续努力、砥砺前行!

注 释

①蔡梦、苏籍编著《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音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第31页。

③同注②,第4页。

④同注②,第13—14页。

猜你喜欢

听力特色测试
特色种植促增收
幽默大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