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度”理念在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下)
2019-08-21叶艳
叶 艳
三、从音乐的情感表现入手
艺术是一种化矛盾为统一的存在,因此,艺术形式往往不能脱离作品的内容来看。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自身的经历、情感及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创作中,从而表现出其在某一时期的心境。在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情感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是情感表达的形式,情感是音乐表现的内容,让学生在聆听中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美、表现美,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案例3 《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
在肖邦众多的钢琴音乐作品中,为何要选择这首作品呢?其辨识性特征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1.它承袭了古典主义音乐体系的优良传统。
2.标题音乐的特征明显,强调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个人内心情感的表现。
3.在音乐体裁方面大胆创新,赋予了偏重技巧训练的练习曲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情感。
谱例1 《c小调练习曲》
问题导学:
1.肖邦的愤怒和坚定的决心体现在哪里?
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中,主旋律以饱满的八度和弦与附点节奏为素材,时而坚定勇敢,时而悲愤沉重。特别是强弱对比的力度处理,突出了作品的冲劲和力量。即通过力度记号,我们就可以看出作曲家悲愤激昂的情绪和起伏不平的心情。
2.肖邦内心的起伏难平体现在哪里?
左手的琶音上下翻滚呈波浪状,犹如起伏难平的心情,让人体会到作曲家内心的沉重。
3.这一具有辨识性特征的主题在全曲中出现了几次,有无变化,怎么变,表达了什么情绪、情感?
第一次:力度标记为f(强),主题从第9小节开始表明态度,坚定果敢,表现出作曲家得知华沙沦陷的噩耗后,无比震惊、悲愤、痛苦绝望的感受。
第二次:力度标识为p(弱),主题情绪从第24小节开始回落,半音阶式的织体推进到♭B大调,表现了在经历了感情的激烈动荡之后,作曲家的内心极度悲愤。
第三次:主题再现采用了加花变奏的手法,密集的织体音型加剧了革命气势,仿佛再次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家、作曲家之一,他的弹奏与作曲技巧为钢琴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他赋予了枯燥的练习曲情感与生命,用极致的浪漫情感和诗意的音乐语汇给我们留下了经典、永恒的佳作。因此,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肖邦创作语汇的层层剖析与探索,引导学生找到作品中巧妙运用的音乐要素。这样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还可以让他们真正理解作品中独一无二的创作内涵与价值,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四、从作品的民族特征入手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高中音乐》一书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将从更深入的层面对中外作曲家的生平、创作个性、代表作及在音乐史上的贡献等进行了解和学习,并沿着历史的纵向脉络,凝练作曲家及所代表的时代风格和音乐流派,透析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特征……通过音乐创作风格、文化特征的凝练和比较,窥探音乐创作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提升高中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评析能力。”①而民族音乐素材在经典作品创作中的高频呈现,也是鉴赏教学必须关注的重要“辨识点”。
案例4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对于《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一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找其特征:
问题导学:
1.作曲家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来描绘捷克的风光之美?
第一主题中,作曲家描绘了捷克大地上簌簌的树叶声和潺潺溪流声,以精致细腻的创作手法对捷克广阔的森林、肥沃的山谷和边区的美景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同时加入了弦乐声部,轻柔地演奏出有如回声一般在各个不同声部起伏流动的音响旋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谱例2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主题一
2.全曲中哪里运用了最具捷克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
第二主题中,圆号演奏出富有捷克民歌特点的抒情旋律;第三主题中,出现了生机勃勃、极具捷克民族特性的波尔卡风格的舞曲。
谱例3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主题二
谱例4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主题三
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途径,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呈现出日趋变化的多元性。因此,通过鉴赏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 “感受、体验、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文化特征,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情感和思想内涵表达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音乐要素在音乐创作以及近现代音乐表现形式中的传承与演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观察、记忆、理解能力,也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他们对世界各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学习音乐的兴趣。
五、从乐器的独特音色入手
俗话说“无声不可入乐”,因此一件音色变化丰富的乐器,才可能在音乐中担任重要角色。以我国的民族乐器为例,在乐器制作的过程中, 我们更喜欢使用树木、葫芦等天然材料。西周时期,古人依据不同的制作材料对乐器进行了“八音”分类,除“金”以外,还有“石、土、革、丝、木、匏、竹”等,这意味着古人对自然属性的尊重与保留,其材质本身又凸显了乐器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例如,在二胡、高胡、京胡、板胡、坠胡等胡琴类乐器的制作中,所选择的制琴材料主体部分包括红木、紫檀木、竹子、椰壳、乌木等,琴筒部位则蒙有蟒蛇皮、小蛇皮、木板等材料。选材的不同决定了乐器鲜明而迥异的个性音色,这为表现音乐作品的民族特征增加了较高的辨识度。
案例5 丝竹相和
我国的民族乐器具有崇尚自然、多样化的特点,这决定了其需要尽可能突出每一件乐器自身材质固有的音色,充分发挥其独特性。如京胡、板胡、唢呐等乐器音色的特点是个性鲜明、穿透性强,因此适合演奏旋律性音乐。
问题导学:
1.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在音色上有何区别?
以弦乐器为例,笔者分别播放四段不同胡琴类乐器演奏的旋律,让学生感受拉弦乐器的音色,为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选择合适的主奏乐器。
表1
通过现场聆听比较,学生很容易就能辨别出二胡音色温婉、柔美的特点,因此让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担任主奏旋律乐器再合适不过了。而高胡那“高、亮、脆”的音色则与广东音乐及粤剧唱腔中委婉、清亮的韵味相得益彰。
2.对比江南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性,观察江南丝竹的“密、细、稳”体现在何处?
表2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比较灵活,以1911年成立的文明雅集社团采用的乐队组合模式最为典型。如,“丝”包括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等;“竹”包括笛、箫、笙等;其他包括板、碰钟等。 江南丝竹乐队中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在民间传统文化中有十分恰当的比喻,即“糯胡琴,细琵琶,脆笛子,暗扬琴,十里听到凤凰箫,五里传出三弦声”。各种乐器的色彩和功能构成了江南丝竹错落有致、细腻怡人的特征。
3.俗话说:“胡琴一条线,笛子打点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各种乐器的作用及其功能。而“糯胡琴、细琵琶、脆笛子、暗扬琴”这句话暗含了民间丝竹艺人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描述,表现了民族乐器的个性。那么,它们在江南丝竹中分别以怎样的音色和功能出现呢?
表3
旋律是丝竹乐的灵魂,而二胡恰恰善于演奏旋律,其音色柔顺绵长、婉约儒雅,演奏风格温婉流畅、华丽典雅。二胡演奏者通过运用大量的打音、颤音、泛音、滑音、拨弦等左手技法,以及连弓、顿弓、颤弓、抛号、跳弓等右手技法,表现出秀雅优美的江南水乡特色。江南丝竹合奏在突出主要乐器(二胡、笛子)的基本原则下,其他乐器灵活自如地依据一定的规律特点相互对比烘托、默契协调,表现出了独特的韵味。
在教授该课时,笔者抛出了这些问题后,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积极配合、讨论、思考,纷纷分享自己在音乐听赏过程中的感悟。此类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案例6 山西绛州鼓乐《滚核桃》
问题导学:
演奏者是如何利用扁鼓不同部位的音色特点来模仿滚核桃的各种形态?山西绛州鼓乐中的“花敲”和“干打”在乐曲《滚核桃》中如何体现?
表4
在教授该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对鼓的敲击、闷击、顿击、刮奏、滚奏、推奏等演奏技法进行简单总结,并让学生在扁鼓上体验、模仿演奏。通过敲击鼓皮、鼓梆、鼓钉、鼓棒时发出的迥然不同的声音,体会山西绛州鼓乐中“花敲”“干打”的独特效果,其收效显著,使学生对打击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鉴赏中,通过听辨音色来辨别艺术形象与特征是培养学生听赏习惯的方法之一。比如就京剧而言,生、旦、净、末、丑中每个行当的发音位置不同,音色也就不同,这就是中国人除了看戏,还喜欢“听戏”的原因之一。若要让中国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发出同样一种声音,戏曲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通过对音色的探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判断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对每一类乐器的音色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而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聆听的技巧,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寻找音乐作品中具有辨识性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实践,启发学生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形成独立的见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全面、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 释
①杜宏斌、单权森编著《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高中音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