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秆高粱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2019-08-20段有厚卢峰张飞朱凯邹剑秋
段有厚 卢峰 张飞 朱凯 邹剑秋
摘要:以适于机械化栽培的矮秆高粱辽杂37为试验材料,研究植株株高、柄伸长、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籽粒产量、收获指数等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植株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种植密度为13.5万~15.0万株/hm2时,辽杂37单株的光合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更有利于群体的物质积累,密度为13.5万、15.0万株/hm2时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 976.8、9 947.1 kg/hm2,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的籽粒产量(P<0.05)。
关键词:机械化生产;矮秆高粱;种植密度;光合作用;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4.0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9-0131-03
高粱曾经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及酿酒原料[1]。目前,我国推广的高粱品种大多为大穗型,中高秆,易倒伏,耐密性差,不能满足机械化栽培的要求,成为影响高粱机械化栽培的重要因素之一[2-3]。随着适于机械化栽培矮杆髙梁的出现,高粱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但是,株高变低往往意味着植株生物产量变低,而生物产量是经济产量的基础,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经济产量随生物产量的提高而提高[4]。
在以往研究中,多以辽杂13、辽杂18、晋杂23、晋中911等中高秆高粱为试验对象,试验密度大多在7.5万~12.0万株/hm2之间[4-6]。Mousavi等研究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高粱千粒质量、穗粒质量下降,但由于单位面积的穗数增加,经济产量有所增加[7]。目前,有关高粱种植密度对群体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矮杆、适于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的相关研究鲜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矮秆、适于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的单位面积合理产量,探讨不同种植密度与单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关系,以期为矮秆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7年5—10月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创新中心试验地进行,供试高粱品种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创新中心选育的辽杂37,属杂交种,矮秆、早熟、适宜机械化种植,其株高约155 cm,穗长约25 cm,茎粗约14.5 mm,柄伸长约30 cm,在辽宁生育期约107 d。试验土壤类型为壤土,前茬作物为大豆;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分别为19.03、0.07 g/kg,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20.2、30.7 mg/kg,pH值为6.1。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10.5万、12.0万、13.5万、15.0万、16.5万株/hm2,分别以M1、M2、M3、M4、M5表示。重复3 次,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10行,行长8 m,行距0.6 m。2017年5月23日播种,5月28日出苗,9月14日成熟,收中间6行计产,其他行作取样用。种肥施磷酸二铵150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300 kg/hm2,其他管理同一般生产田。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1.3.1 株高、茎粗、柄伸长 分别于高粱拔节期(出苗后41 d)、孕穗期(出苗后57 d)、开花期(出苗后68 d)、灌浆期(出苗后79 d)、成熟期(出苗后110 d),在每个小区选择具代表性的植株10株,用直尺测量株高、柄伸长(穗柄至旗叶伸出的长度),用游标卡尺测量植株距地面1/3处的茎粗。
1.3.2 叶面积指数 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每个小区选择具代表性的植株10株,用卷尺测定叶长、叶宽,计算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公式分别为
叶面积=叶长×叶宽×0.75;
叶面积指数=(单株叶面积×10)/10株高粱的占地面积。
1.3.3 干物质质量 分别在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每个小区选择具代表性的植株10株,于烘箱中105 ℃烘30 min杀青,75 ℃烘干至恒质量,用百分之一电子天平称质量。
1.3.4 光合参数 分别在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利用美国产LI-6400 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别测定高粱上部完全展开倒2叶、倒3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每个处理测3株,每张叶片读数3次,取平均值。采用光合仪内置光源,光照度为1 000 μmol/(m2·s)。
1.3.5 产量 收获前,调查每个小区的株数、折断株数;收获时,田间测定各小区的实际产量。每个小区随机选取自然风干的植株10株,室内考种,测量穗粒质量、穗柄长、千粒质量等,计算收获指数,公式为
收获指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100%。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制作图表,采用DPS 6.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粱株高、茎粗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由图1可见,辽杂37高粱株高在拔節期到孕穗期有明显增加,后随生育时期变化,株高增加速度逐渐平缓;随种植密度的增大,高粱植株株高呈增加趋势,种植密度为16.5万株/hm2(M5)时株高最高;成熟期时,不同种植密度的高粱株高在149.2~165.6 cm之间,相互之间差异不明显。由图2可见,随种植密度的增大,植株茎粗呈减小趋势;成熟期时,不同种植密度的高粱茎粗在12.6~15.0 mm之间。
2.2 叶面积指数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由图3可见,不同种植密度下,辽杂37随植株的生长,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开花期叶面积指数相对最大;开花期和灌浆期种植密度为13.5万、15万株/hm2的高粱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最大种植密度(16.5万株/hm2)高粱叶面积指数在成熟期时下降较快,可能与其植株相互间遮阴而叶片衰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