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把集约高效放在首位

2019-08-20符冠云田智宇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烯烃能源

符冠云 田智宇

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过去十余年,我国化工产品生产能力高速扩张,但仍存在供应缺口。为提升基础保障能力,许多地方以乙烯、对二甲苯(PX)等产品为重点,加快化工型炼厂建设,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然而,由于需求结构升级、材料替代等原因,我国化工产品需求增速将比“十二五”明显放缓。而许多企业在上项目时“贪大、贪多”,在追求规模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的快速扩张,可能导致石化行业新一轮产能过剩,并带来能源安全、生态环境隐患、资金沉没等多重风险。建议在推进我国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集约、高效为准则,明确石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深入推进石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去产能”市场机制、提高新上项目技术水平和优化国际合作模式,引导我国石化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石化行业“投资热”或迅速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我国石化产业经历了数十年发展,已积累了超过8亿吨炼油能力,但乙烯、丙烯、对二甲苯等产品仍大量依赖进口。“十三五”时期,为增强烯烃、芳烃等化工产品保障能力,我国提出有序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在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的同时,也稳步开展乙烷制烯烃、丙烷脱氢、煤制烯烃等产业升级示范。但随着行业效益好转、市场有序放开、项目审批权下放等,我国炼化产能迅速攀升,产能扩张速度超出预期,出现明显投资过热。

(一)当前化工产品供不应求,石化产业具有发展的市场基础

进入本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年以来,我国石化产业处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之上,乙烯、丙烯、PX等主要石化产品产量都实现了翻番。以乙烯为例,2017年我国乙烯产能超过2400万吨,产量达1822万吨,比2008年的988万吨几乎翻了一番,跃居全球第二大乙烯生产国。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消费升级,全社会对于石化产品的需求也在高速增长,国内生产能力仍显不足。如图1所示,2016年我国乙烯、丙烯和PX需求量(当量需求量)分别达到3781万吨、3368万吨和2150万吨,自给率仅为47.1%、74.1%和41.9%;下游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产品的自给率分别为56%、40%和70%。由于禁止废旧塑料进口等政策的实施,预计国内用于生产塑料的乙烯需求还要进一步增加,供应缺口巨大。石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表现。从发达国家情况看,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石化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主要产品人均产能(如图2所示)均处于较低水平,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在建项目数量多、规模大,产能扩张速度远超需求增速

巨大的市场供应缺口刺激了石化行业项目投资。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建设并投产一大批石化项目,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地区,同时湖北、江苏、河南等地区也都有项目投产。除此之外,在地炼企业聚集地山东,16家地炼企业联合成立了山东炼化能源集团公司,通过“抱团取暖”方式参与到市场竞争格局之中,改扩建项目“遍地开花”。为在竞争中获得规模优势,多数新上项目都具有大体量和大装备特点,使得产能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而在需求方面,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尽管全社会对于化工产品的需求仍将增加,但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需求增长基本趋稳与产能大幅扩张,或将导致产能过剩问题。以PX为例,随着舟山石化、恒力石化等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快建设,预计2020年我国PX产能或将超过3000万吨,是当前产能的两倍以上。根据石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PX需求增速仅在6%左右,即便完全不从国外进口,2020年PX产能利用率也可能跌落至80%左右,由当前自给率严重不足迅速转为供大于求。

(三)非石油工艺路线发展势头迅猛,将挤占石化项目市场空间

作为石油化工的重要替代,煤制烯烃、乙烷制烯烃等工艺具有一定的资源和成本优势,最近几年已成为社会资本关注焦点。煤制烯烃方面,近几年我国煤炭行业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需求回落、市场低迷,为给煤炭“寻找出路”,煤制烯烃已成为许多煤炭资源富集地区转型发展和延长产业链的重点。根据现有在建项目统计,2020年我国煤制烯烃产能将达1200万吨,比2015年水平增长1.4倍,煤制乙二醇产能也将出现年均20%左右的扩张态势。乙烷制烯烃方面,随着原油价格回调,乙烷制烯烃的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又由于工艺简单、技术成熟、投资门槛较低等优势,乙烷制烯烃成为我国中小型民营化工企业向上补齐产业链的重要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在建拟建乙烷裂解项目合计乙烯产能超过800万吨,对于乙烷的需求量高达1000万吨。煤制烯烃、乙烷制烯烃等替代工艺快速发展,将与传统石油化工共同抢占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炼化领域产能过剩问题的恶化。

(四)石化项目国际竞争力不足,国内市场可能被进口产品瓜分

石化产业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由于原料和工艺路线等原因,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资源优势、技术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从全球格局看,由于资源和成本因素,化工产品原料轻质化已是大势所趋,全球乙烯产能中轻质化原料产能占比合计已超过50%,传统石脑油路线产能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在原料轻质化过程中,美国和中东地区异军突起。美国在页岩气革命带动下,乙烷产量大幅攀升、价格大幅下降;中东地区油气富集、轻烃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依靠这些优势,相关地区乙烯产能快速扩张。在成本方面,根据美国IHS公司分析,以2018年平均价格计算,中东地区和北美地区乙烷制乙烯工艺生产成本在170—300美元/吨,不足石脑油路线的60%,未来这一差距很可能还会被进一步拉大。相比之下,我国即将上马的石脑油工艺项目成本偏高、工艺复杂、副产品较多,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随着发达国家石化产品需求趋于饱和,国际石油巨头必然将焦点转向我国市场,不排除未来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来抢占市场空间的可能。未来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将面臨国际上低成本产品的激烈竞争,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五)燃料、材料替代将拉低市场需求,产能过剩将更加凸显

在过去一段时期,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刺激了燃料和材料替代的发展,近几年相关替代技术、装备、工艺、产品都陆续取得了突破,将对未来石化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在交通领域,当前我国成品油、尤其是柴油生产能力已经处于严重过剩状态,尽管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在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生产调节方面更加灵活,但整体炼油能力和成品油生产能力还将持续增加,预计2020年我国炼油能力或将接近10亿吨。而近几年全社会成品油需求增速已经明显放缓,未来电动汽车、高铁的迅速发展还将拉低成品油消费增速,2020年我国炼油产能过剩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届时扩大成品油出口很可能会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在化工产品方面,基于生物技术的环保材料发展迅速。例如以木本、禾本和藤本植物等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为原材料生产的生物基复合材料,对合成纤维、橡胶产品形成了替代作用;使用淀粉基降解材料替代发泡塑料制作餐盒等一次性消费品,已开始商业化应用。上述燃料、材料替代将拉低全社会对于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未来传统石化产品产能过剩问题更为严峻。

二、石化“投资热”和产能过剩将引发能源、环境、安全等风险

我国石化行业产能迅速扩张,虽然有利于实现对于大宗化工产品的进口替代,但由于大量项目集中上马、集中投产,有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问题,随之还将引发一系列潜在风险,包括加大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加剧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存在资金沉没损失风险等。

(一)进口替代模式加大了能源安全保障难度

石化产品进口替代(从直接进口产品转为国内自主生产),相当于由进口产品转为进口原料石油,虽然解决了产品短缺问题,但也增加了石油消费。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2018年原油进口量已突破4.6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70%。据初步统计,未来5年左右时间,我国国内乙烯和PX产量预计分别增长1200万吨和2000万吨左右。为满足生产所需的原料,需再增加石油进口近1亿吨,相当于目前国内全部石油产量的一半,石油对外依存度还将进一步上升。与化工产品国际贸易相比,石油贸易所带有的政治色彩更为浓重,安全、价格等风险更高。考虑到美国近10年一直致力于实现“能源独立”,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降至20年来最低水平,其能源战略腾挪能力和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可能进一步增强。同时,中东、北非、伊朗等石油主产地的地缘政治日趋复杂,国际石油市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我国从海外进口石油的成本可能不断提高,能源安全保障难度越来越大。

(二)项目投产加剧了重点地区能源环境压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建石化产能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石化企业不仅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见大气污染物,也会排放出大量挥发性有机物(VOC),造成复合型大气污染,增加了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难度,长远可能还出现“化工围城”“城围化工”矛盾。同时,石化项目由于能源消费量巨大,给全国和地方完成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也带来严峻挑战。据测算,2020年之前能够投产的石化项目在正常开工状况下,对应能源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十三五”时期全国能耗增量指标仅为6.8亿吨标准煤,仅是新上石化项目就用掉了其中的22%。石化项目与“双控”矛盾在地方层面更为突出。以浙江为例,“十三五”时期浙江一次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为2380万吨标准煤,但仅浙江石化舟山项目能耗增量就达4080万吨标准煤,一个项目的投产就意味着全省整个“十三五”能耗增量控制任务难以完成。

(三)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易引发金融等风险

石化项目具有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特点,对资本的需求大、投资门槛高,项目建设以后的还本付息压力也非常大。一般情况下,石化企业都会和项目所在地政府及相关机构以联合出资、共同持股等模式合作。在此类合作框架之下,政府不仅需要预先支付石化项目“三通一平”等前期成本,还经常需要为企业担保以获取银行贷款。这种模式的潜在风险是让政府背上了较为沉重的债务负担,与“去杠杆”要求相违背。同时,如前文所述,未来我国石化产业或将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企业一旦出现开工率不足、产品滞销等情况,其经营效益必然受损,严重时有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等问题,还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需要解决的重大任务,各级政府对于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规制将越来越严格,将对石化能源消费形成硬约束,中长期来看,石化项目的经营成本和发展前景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对策及建议

(一)将石化产业发展纳入我国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

我国正处于推进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作为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石化产业,其发展定位、产业形态、工艺路线和产品结构,都要与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相一致。在建设高质量现代经济体系背景下,石化行业要转变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思路,积极顺应能源革命、环境保护、消费升级、国际合作、技术革新等新的发展大势,加快实现绿色转型。建议调整炼化等产业發展规划和重点,全面停止新建传统炼化项目,加快既有产能改造升级,适应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变革趋势。推动传统石化企业多元化发展,探索“服务型制造”模式、参与建设运营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由能源生产商转型为能源服务提供商。

(二)深入推进石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避免炼化产能过度扩张

为避免石化行业“投资热”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建议以“全国一盘棋”视角重新审视石化产业发展,立足国内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严格控制石化产能盲目扩张。对新上项目实施产能等量替代,重点地区还应实行减量替代。我国石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老旧、落后产能,尽管近两年有一些产能的退出,但截至2017年底,我国年炼油能力在200万吨以下的产能还有近1亿吨。未来应加快淘汰工艺技术落后、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集中产能、能耗、环保指标打造拳头项目,推动石化产业减量发展。建议研究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充分利用安全、环保、节能、价格等措施,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探索建立“去产能”市场交易机制,鼓励跨地区企业间的产能指标交易,做好产能交易与能耗、排放交易制度的衔接,并为指标交易提供制度保障。

(三)坚持技术领先原则,提高新建石化项目智能化、高效化水平

能源利用效率是石化产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评判指标,也是产业和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在规划石化产业发展时,应以提质增效为首要任务。对于新上项目,应按照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大幅提高新建产能节能环保安全标准。同时,应扩大石化产业智能制造试点范围,鼓励炼化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建设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力、挖掘节能提效潜力。在产品方面,建议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加快调整炼化行业产品结构,加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产量及结构占比,提高单位产品附加价值、降低单位增加值能耗。通过推动产品结构的多元化、高端化和差异化,提升石化产业能源生产力,弥补我国石化行业在成本方面的劣势。

(四)优化国际合作模式,以国际产能合作取代低端产品出口

我国石化行业产能过快增长,而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有限,未来不可避免需要依靠外需市场。如果不改变当前“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届时石化产业也可能出现其他行业已经发生的“两头在外”“费力不讨好”等诸多问题。现实情况是,我国石化产业在资源、环境、技术、成本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与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环境污染治理的总基调不一致。建议未来通过配额管制、税收调节、政策引导等方式,优化国际合作模式。一方面,应严格控制成品油和低端石化原料出口,减少出口产品的“隐含能源”,倒逼石化产业集约高效发展;另一方面,应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和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跨国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

猜你喜欢

烯烃能源
基于乙醇偶合制备C4烯烃的研究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绿色清洁能源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丰富的能源
如何让学生理解烯烃的氧化反应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