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软硬兼施控制波斯
2019-08-20宋海博
宋海博
最近英国与伊朗互扣油轮事件,让很多英国人的“波斯情结”重新浮上心头。“日不落帝国”时代,正是波斯为英国的大陆平衡政策提供了支点,并保障了纵横四海皇家海军的燃料供应。而波斯如此“听话”的背后,是英国数世纪以来软硬兼施的种种手段。
靠“空白条约”空手套白狼
在石油大规模商业化开采之前,列强觊觎波斯的原因在于它的战略位置。18世纪的波斯日渐衰落,但依然控制着包括中亚和波斯湾在内的广袤地区。当时新崛起的沙俄正在不断扩张,蚕食并逐步吞并紧邻印度洋的波斯,是沙俄南下获取出海口的重要一步。
此时英国已将印度和阿富汗纳入其统治之下,波斯与印度和阿富汗接壤,如果沙俄占领波斯,英国自然将感到不安。当时盯上波斯的还有如日中天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拿破仑企图通过征服印度来削弱英国,与印度接壤的波斯就成为该计划的垫脚石。
借着波斯与沙俄围绕格鲁吉亚地区轮番大战的机会,英国于1800年向波斯伸出橄榄枝。在对抗沙俄的战争中接连失利的波斯恺加王朝立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于1801年1月与英国签订《英波条约》。该条约要求波斯不得允许其他欧洲军队经过波斯领土,英国人则承诺,如果沙俄入侵波斯,英国将提供武器和资金援助。1804年,沙俄再次入侵波斯,检验英波同盟关系的时候到了。波斯依据条约,向英国求助。然而此时英国正在拉拢沙俄组织反法联盟,对波斯的援助要求百般刁难。正当波斯绝望时,法国却送来“秋波”。1807年5月,法国与波斯签订同盟条约,法国承认波斯对格鲁吉亚的主权,并向波斯提供武器和训练,作为回报,波斯为法军提供进攻印度的过境权,允许法国海军进驻波斯湾,并断绝与英国的一切关系。
然而,法国比英国翻脸的速度更快。仅仅过了两个月,拿破仑为集中力量对付英国,法俄宣布和解。俄军立即从欧洲抽调大批兵力前往波斯前线,而法国对此置之不理。
1808年,法国前期派驻波斯的军官团离开波斯,并拒绝调停波俄战争,波斯被完全抛弃。
数年之间,波斯被英法俄轮流玩弄于股掌之中,签下的盟约全成了废纸。但这只是波斯遭受列强欺凌的第一轮。英国人很快再次找上门来,开出比以前更为优厚的条件。1809年,英波重新签订条约宣布结成“永久性联盟”,英国人许诺向波斯提供武器、资金乃至舰队援助,并承认其对波斯湾的主权。
但从波斯获得更多权益的英国并没有给予实质性援助,只是斡旋奥斯曼土耳其与波斯结盟。讽刺的是,沙俄为尽快结束格鲁吉亚的战争,于1812年5月与奥斯曼单方面签订合约,随后集中兵力向波斯发动总攻。波斯第三次被盟友出卖。两个月后,传来了更坏的消息:英国与沙俄签订盟约,组成反法同盟。英国人也再次出卖了波斯。
孤立无援的波斯在1812年底和1813年初连遭俄军猛烈打击,溃不成军。英国人这时候跳了出来,逼迫波斯与沙俄停战。1813年10月,波斯与沙俄签订了屈辱的《古里斯坦和约》,割让包括格鲁吉亚在内的大片领土,并给予沙俄种种特权。为防止沙俄完全控制波斯,英国人在1814年强迫波斯第三次签订盟约,所规定的仍无外乎是英国人向波斯提供战争费用,而波斯则拒绝任何欧洲国家借道攻打印度,伦敦企图借此平衡沙俄的南扩意图。
在此过程中,英国虽然看似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好处,但实际上不费纤毫之力,仅凭几份空白条约,就成功地将自己的势力打入波斯这一战略要地。英国借助波斯这个棋子,一方面拉拢沙俄对付法国,另一方面又没有让沙俄在波斯的扩张太过深入,微妙地维持了欧洲的平衡局面。
1851年,英国又与波斯签订新条约,规定英国海军有权稽查波斯湾的商船,英国借此成为波斯湾的“海洋警察”,势力进一步大增。
作为“日不落帝国”,英国自然也不是光会耍嘴皮子。围绕原属波斯势力范围的阿富汗赫拉特地区,波斯与英国支持的阿富汗王国多次交恶。1856年11月1日,波斯占领赫拉特的当天,英国向波斯宣战。1857年初,英军在波斯本土登陆,并接连攻克阿瓦士等重镇,波斯被迫求和。当年3月14日,英波代表在巴黎签订和约,波斯除放弃对赫拉特乃至整个阿富汗地区的宗主权要求外,还将重要港口阿巴斯港租借给亲英势力。
1861年,原臣属波斯的巴林也归于英国庇护。至此,英国通过扶植代理人、趁火打劫乃至亲自上阵等方式,终于将整个波斯南部和波斯湾地区完全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此后,英国几乎完全掌握了波斯的经济命脉。▲
煽动政变力保石油特权
如果说英国19世纪插手波斯事务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因素,那么20世纪则主要是经济目的。英国由于本土几乎不产石油,因此重心放在对海外石油的寻找上,拥有丰富石油储备的波斯成为头号目标。
1908年,从波斯获得独家石油勘探权的英国人威廉·达西在波斯北部发现第一个大油田,随即成立了英波石油公司。由于炼油技术不过关,英波石油公司的产品质量低劣,很快陷入经营困境。关键时刻,英国政府亲自下场,于1914年8月花费220万英镑,收购英波石油公司51%的股份。由此,英国从官方意义上垄断波斯的石油产业,进而保障了英国海军纵横四海的能源供应。
英波石油公司的利润快速翻番,给予波斯政府的分红却没有随之增长。此外,英波石油公司在波斯境内拥有自己的机场、港口、铁路和武装力量,严重损害波斯的主权领土完整。波斯民间对英波石油公司的不满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达到高潮。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放弃沙俄在波斯的特权,英国趁机强迫波斯签署新条约, 企图完全控制波斯,这激起波斯举国上下的强烈抗议。老羞成怒的英国决心“换马”。1921年,青年军官礼萨汗在英国的支持下成功发动政变。1925年,礼萨汗正式废黜恺加王朝末代国王,登基加冕,建立巴列维王朝。
有着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礼萨汗不甘成为英国的傀儡。他先是收回关税自主权、货币发行权和印欧电报局的控制权,最后向关键的石油控制权发起了冲击。1932年11月,波斯宣布废除当年与达西签订的协议。恼怒的英国随即将战舰开进波斯湾,并扬言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英国利益。在英国的军事压力和国联的调停下,1933年波斯与英波石油公司达成新的协议,部分削减了英波石油公司在波斯的特权,并提高上缴波斯政府的税额。虽然礼萨汗的反抗没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但毕竟走出了第一步。
二战爆发后,伊朗(波斯于1935年改名为伊朗)宣布中立,但亲德的立场引起英国和苏联的不安。1941年8月,英苏联合入侵伊朗。当年为自身利益支持礼萨汗登基的英国人,如今又因为同样的原因推翻了他。礼萨汗被迫退位并流亡海外,在英国人的刺刀下,伊朗度过了它的二战岁月。
二战后,国力衰退的英国开始全球战略收缩,伊朗民族主义者认为恢复国家尊严、驱逐英国势力的时机已到。1951年4 月,力主国有化的伊朗政治家摩萨台被议会推举为首相,随即宣布对英伊石油公司实施国有化。1953年8月,英国故伎重施,伙同美国煽动伊朗政变,摩萨台政府被推翻。
在随后开展的伊朗石油新协议的谈判中,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虽然名义上拥有伊朗境内的全部油田和设施,但经营却完全由国际石油财团负责。不过原本独家垄断伊朗石油的英伊石油公司股份只有40%, 另外40%归美国公司占有,其余部分被壳牌和法国石油公司等瓜
分,英国势力明显遭到排挤。
1971年,英军撤出波斯湾地区,此后的岁月里,英国石油公司再无作为。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将石油资源再次收归国有,英国就此丧失了在伊朗最后的影响力,近两百年来的苦心经营化为乌有。而双方之间的矛盾乃至仇恨,却一直延续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