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培养料诱导灭菌工艺比较
2019-08-20彭学文吴志会周廷斌解文强
李 娟 彭学文 吴志会 周廷斌 解文强
平菇培养料诱导灭菌工艺比较
李 娟 彭学文 吴志会 周廷斌 解文强*
(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为使平菇菌棒生产流程更加顺畅,提高生产效率,对培养料处理流程进行调整试验,结果A(拌料→装袋→诱导→灭菌→接种)、B(拌料→诱导→灭菌→装袋→接种)、CK(拌料→诱导→装袋→灭菌→接种,为对照)三种处理工艺的单袋产量及生物学效率均没有显著差异,处理A适宜大规模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处理B可用于秋冬季节生产;对照的设备设施要求简单,技术难度小,适宜小规模生产。
平菇;培养料;工艺流程;污染率;产量
平菇培养料诱导灭菌技术,培养料灭菌彻底,节省能源,节约生产成本,菌棒污染率低[1~3],已被广泛采用。但在生产中发现其存在弊端,如诱导不完全,存在死角;露天环境诱导,受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装袋过程,在与其他料混合时导致污染源扩散,污染菌袋增多等[4~7]。
为进一步提高制棒成功率,完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我们设计3种不同的工艺流程,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菌株4195,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区划研究所提供。栽培主料棉籽皮、玉米芯,辅料麸皮、生石灰等均购自市场。
1.2 试验方法
试验配方为棉籽皮46%,玉米芯46%,麸皮6%,生石灰2%。含水量65%,pH自然。试验设3个处理流程,分别为处理A:拌料→装袋→诱导→灭菌→接种,处理B:拌料→诱导→灭菌→装袋→接种两个处理,对照(CK)为拌料→诱导→装袋→灭菌→接种。
每处理配备干料300 kg,严格称量水量,混合均匀。3个处理均采用对折径10.8 cm,长38 cm的聚乙烯塑料袋,机械装袋,袋中轴线有直径位2.5 cm的圆柱状孔,贯穿菌袋,记录每处理的装袋数量。处理A和处理B于25~32 ℃诱导室内进行杂菌诱导萌发48 h,对照(CK)于室外进行堆置诱导,拌料后发酵2天,期间料堆中心温度超过40 ℃时即翻堆,如此反复操作,2天后摊凉、装袋,最后于100 ℃下灭菌2小时。其他操作,3个处理均相同。菌袋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均按常规方法进行。
观测记录:发菌时采用三点法取样,每处理抽取10棒,划线法分三次测量菌丝生长速度,取其平均值;产量记录也采取三点取样法,随机抽取20棒做好标记,记录全生育期产量,3次重复。统计并记录菌袋污染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污染率
试验结果显示,处理B的污染率较高,远远高于处理A和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A与对照间差异不明显(表1)。处理B灭菌后,培养料在全开放的条件下装袋、接种,培养料接触外界空气时间长,易受到污染,夏季气温较高,污染尤为严重。
表1 三种处理菌袋污染率、菌丝长速和产量
注:同列数据后小写英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0.05),大写英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0.01)。
2.2 菌丝生长速度
处理A发菌较慢,随着时间的延长,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与处理B和对照相比,差异不大(表1)。处理A诱导阶段在袋内完成,培养料内有害气体因排出受限而留存在袋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菌丝生长。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害气体浓度降低,菌丝恢复生长。另因菌袋内含氧量降低,培养后期处理B和对照的生长速度变慢。
2.3 产量
3个处理的出菇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处理A平均单袋产量为1.11 kg,对照稍高,达到1.20 kg,处理B与处理A基本持平(表1)。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但是,由于处理B的污染率较高,达到7.83%,所以总产量明显低于处理A和对照。在实际生产中,经济效益将损失较多。
3 讨 论
为使平菇菌棒生产流程更加顺畅,提高生产效率,对培养料处理工艺进行调整。本次试验中,处理A设计为拌料后立即装袋,与绝大多数食用菌生产流程相符,设备通用性较好;诱导过程各菌袋独自成为小环境,与其他菌袋互不干扰,没有污染源扩散的问题;但在诱导过程中,有害气体不能完全排出,导致接种后菌丝吃料困难,发菌前期接种点仅萌发,一周后菌种才逐渐吃料。处理B灭菌后有一个开放装袋、接种的过程,受外界影响较大,容易污染杂菌。秋冬季节可以采用此工艺,春末到夏季气温较高时不宜采用。对照为农法栽培工艺的延用,生产过程中搬运次数较多,适于一家一户采用。
3种工艺单袋产量及生物学效率均没有显著差异,在污染率可控制的情况下均可采用。处理A适宜大规模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处理B可用于秋冬季节;对照设备设施要求简单,技术难度小,适宜小规模生产。
[1] 彭学文, 解文强, 周廷斌, 等, 平菇菌棒高效制作技术创新[J]. 食用菌, 2018(6): 50-51.
[2] 赵光辉, 方洪枫, 陈剑, 等, 平菇栽培技术发展与栽培原料消毒、灭菌技术的创新[J]. 食药用菌, 2019, 27(2): 122-124.
[3] 陈世昌, 徐明辉. 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要点[J]. 食用菌, 2005, 27(5): 22-23, 10.
[4] 刘艳. 几种食用菌发酵料中有益微生物的筛选及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5] 李晶晶, 刘康懿, 陈再民, 等. 平菇冬季发酵法灭菌栽培技术[J]. 西北园艺, 2017(09): 47-48.
[6] 孔维丽, 段亚魁, 徐柯, 等. 玉米芯发酵料栽培平菇质量标准[J]. 中国食用菌, 2017, 36(4): 23-25.
[7] 高春燕, 郝素芳, 王朝江. 棉秆屑栽培小平菇技术要点[J]. 食用菌, 2012, 34(5): 39-40.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20)
李娟(1982—),女,农艺师,主要从事园艺技术推广。
解文强(197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S646
B
2095-0934(2019)04-2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