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2019-08-20
一、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素养的现状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公民的核心品质之一,在许多国家青少年学生的培养目标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素养首先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客观事实进行理论评价和客观评价的素养,它包含了提问、比较、区分和判断的过程,即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批判性思维素养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其次,它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为一项活动提供更多的替代性解释,并利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拥有批判性思维是每个人不可复制性的体现,拥有它就拥有了创造的基础。批判性思维素养是个人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种素养的获得主要依靠教育,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校也开始把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高中阶段是学生意识和思维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更喜欢提出和探讨问题,而且可以有依据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分辨,同时喜欢探究事情本身的根源所在。所以高中是养成独立思考的最佳时期。
然而,我国的高中生接受到的有关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很少,批判性思维素养也明显缺失。主要表现为: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乐于主动回答教师提问的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则更少。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或任务情境中缺乏逻辑推理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进行数理演算时可以做到丝丝入扣,但在写作论证观点时则明显缺乏推理的意识和能力,多数学生写议论文就是例子加观点,且很多情况下例子与观点不匹配,更谈不上深度思考。学生容易轻信权威言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不少学生是只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反思思维,这一点主要表现为对其他观点的不认同,总是维护自己的观点,似乎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所以对于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只保留否定的态度;自己错了也不会反思,而是将错就错,缺乏自我批判的意识。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认为,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当逐渐成为教育的重点。
二、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给出材料和任务,让学生进行独立地思考、查证、讨论分析,从而发现深层次的真相或规律。探究包括学习的过程和最终的目的,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包括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评估实验,收集、分析数据,初步得出结论,交流各自的看法等环节,在这过程中,假设、批判和逻辑应该贯穿始终。所以探究式教学是当代批判性思维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事实上,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探究的方法考察一个论证的合理性,从而确定信什么和做什么。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也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两者关系紧密。[1]
通常情况下探究活动分成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提问,提出自己对于问题的假设;然后进行方案的探索和研究,具体表现为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到相应结论,随后据此加以完善;最后就是和他人进行交流,从而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升华,使之更为深刻。每一个步骤中都包含批判性思维的因素。(见表1)
表1 探究活动中批判性思维因素表
教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探究最关键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批判和探究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批判质疑的习惯。
2.互动式教学策略。
互动式教学是通过创建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和交流平台来提高学生思想积极性的模式,互动来源于多个不同的问题,基本方式是“质疑”。即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然后再将新的内容,通过对其知识点的精心设计和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匹配思考,最终找到答案,这样做可以轻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维持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保证互动教学实施的前提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
首先是要明确在教学中要呈现的问题。教师通常应该从符合学生学习好奇心理的问题出发,可以结合当下最热门的话题,让学生积极展现自己的看法,反之如果问题冷僻,则可能导致由于学生不熟悉而难以互动。
其次可以在教学重点上设计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和难度决定了学生素养的提升程度。教师需要对课程和教学的质量有一个良好的把握,挑选出最重要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分析,在思考和交流中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而且在教学的疑难点上设计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能够激发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解疑的过程也可以实现学生心态的开放、创造力的激活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互动式教学的实施还需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和凸显。民主自由的氛围也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保持师生关系的和谐和稳定,保持良好的氛围才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中的主人翁,这样课堂中的“双向互动”才能够顺利形成。当然,这一前提是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要积极调动学生自我思考的主动性,突出多维互动。总之,互动式教学将教学过程视为教学与学习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互动式教学的开放性和整体性会让课堂变成一个自主交流和分析理解的地方,一个大家积极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地方。
3.反思式教学策略。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就曾经说过:反思是所有数学教育的中心和动力来源。只有对问题进行不断地反思才可以建立起一个更牢固的知识和思维体系,如果学生学不会反思就不可能让自己的认知得到升华,所以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进行反思。反思要依靠教师不断地引导,让学生懂得反思的重要性。目前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他们缺乏反思的能力,如果可以通过教学让他们学会反思就可以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反思式教学可以是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也可以是课后反思,具体有——
(1)课前反思。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让学生对书面知识的讲解进行分析反思,搭建起一个新的知识网络。一般来说,前期的反思往往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但经过多次实践训练,学生将逐渐学会用目标和方向来思考。
(2)课中反思。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场景,让学生以一个专题为对象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反思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自己获得“再发现”的结论,用以补充教科书的知识内容。
(3)课后反思。包括错题集和反思性日记这两种方式。错题集是让学生在错题处进行反思,让批判性思维能够从理解及矫正中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反思性日记则倡导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能够及时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以上两种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反思性教学策略的实施要注意——
(1)强化反思意识。应让学生明确,不反思就很难改正错误。通过反思可进行及时纠错,也可对当前的状况进行优化。
(2)创设反思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合理应用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情境,提出现实问题,学生对过程的认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不断创新,从而确保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
(3)提供反思策略。反思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长久学习的策略,及时对一个问题进行反思可以发现更多的角度,有助于理解问题的本质。
(4)增强反思毅力。万事开头难,而且反思也意味着自己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勇敢地进行反思并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合理性,而且还要以人为镜,这些都需要学生有坚定的毅力和平和的心态。
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形成“理性批判”的精神和方法。在这样的课堂里,传递的不是“惰性知识”,而是鼓励学生与知识对话、自由辩论;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心智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更注重去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形成批判和求知的精神;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策略可进行实时调整,努力做到让学生身处在一个丰富的思维环境中,同时也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