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绘本故事心理辅导课的模式建构

2019-08-20

江苏教育 2019年56期
关键词:辅导课绘本生命

绘本故事图文结合、语言简洁,同时蕴含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渗透了丰富的人类情感经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库。笔者带领学校课题组成员将绘本故事融入心理辅导课程,借着团体动力,引导学生在故事中认同和投射、体验和感悟,满足成长的内心需求,获得积极情感体验,激发多元潜能,获得心灵成长。

一、全人发展——绘本故事心理辅导课的主题

心育专家吴增强提出:“人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完整的生命应该是身体、心理、精神的整体和谐,是在社会、自然、自我之中获得养料和力量,继而成长和发展。生命向内探索构成了生命与自我的关系,生命向外探索构成了生命与社会的关系和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笔者尝试将绘本故事心理辅导课的主题聚焦于个体与自我、他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设定不同的辅导主题,选择各类绘本故事,逐级提升,实现全人发展。(见文末表1)

1.“人与自我”主题。

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我认识模糊、易受外在评价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选用绘本故事《我不知道我是谁》,让学生通过小兔达利B与动物伙伴的互动故事产生内心认同,激发认识自己的兴趣。

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从依赖他人评价向自我评价发展。针对这个特点,选用绘本故事《两株番茄》,让学生在故事认同和投射中认识自己身上的优点,由外显行为的自我评价向内部世界发展,增强自信心。

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对自我的认识过高或过低,形成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针对这个情况,选用绘本故事《大象艾玛》,通过艾玛接受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的故事,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发现不足的正面意义,不断完善自己。

2.“人与他人”主题。

低年级学生与同学相处时会有小摩擦,但很少主动思考如何使用正确的方式去解决。绘本故事《狐狸爸爸鸭儿子》帮助学生理解爱是在相处中慢慢产生的,让学生内心有了新的认知,再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引导,提升他们主动表达善意解决矛盾的能力。

中年级是伙伴交往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懂得换位思考。绘本故事《搬过来搬过去》,讲述长颈鹿和鳄鱼妥善解决因差异带来的生活麻烦,学生用故事中的角色与自己进行对比,领悟换位思考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高年级学生热衷朋辈交往,但同伴之间常因一句话而闹别扭。此时,如何说话能既让自己舒服,又让对方愿意接受,是语言表达的难点,也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突破口。选用绘本故事《用爱心说实话》,通过故事主人公莉莉的经历让学生获得认同与领悟,明白不注意讲话的方式方法有时会伤害他人。

3.“人与环境”主题。

低年级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乎自己的快乐,他们喜欢动物和植物,却经常做一些破坏植物或伤害小动物的行为;喜欢和伙伴一起玩,却常在玩乐中产生矛盾。选用绘本故事《和我一起玩》,用小女孩被动物朋友接受的故事,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做法,爱护动植物,尊重同伴,体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

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开始关注更大的环境,但对自己与大环境的关系并不清楚。绘本故事《非洲大南瓜》中,米莉和茉莉让原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最终实现,使学生懂得善良是一种神奇的内在力量,激发学生对大环境的积极关注。

高年级学生内心向往着远方,却对未来模糊不清,憧憬中夹杂担心、焦虑,面临与朋友分离的失落和惆怅。通过绘本故事《寻找远岸》,让学生跟随卡拉的心路历程,体会生命就是旅程,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同的朋友,但只要想到远方有美丽的风景,内心就有前行的力量,对未来充满信心。

4.“人与生命”主题。

低年级学生的物质生活很丰富,但内心却有许多不满足,看到同学的东西希望自己也能拥有,攀比心重。让学生走进绘本故事《熊宝宝找幸福》,跟随熊宝宝寻找幸福,体会别人眼中的幸福与自己的感受并不相同,领悟到自己的幸福不一定要与其他人一样,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中年级学生会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也会接触到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的信息,难免有消极情绪。选用绘本故事《小恩的秘密花园》,学生对故事中的小恩产生移情,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站在故事人物的角度去观察、聆听、思考,感受人物的情绪情感变化,感悟在困境中也要看到生命的希望,做一个温暖的人。

高年级学生对于生活有了较为丰富的体验,内心有梦想,但因理想和现实有落差,容易产生波动。选用绘本故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引领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生活,用一颗善良的心、一双发现的眼睛感受自己的生命因为有爱而散发光彩,感悟故事中蕴藏的人生哲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灵活多元——绘本故事呈现方式及时机

绘本故事内容篇幅不一,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可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低年级主要以制作成动画或录音配图播放为主,中年级主要以教师讲述故事或学生表演故事为主,高年级主要以课前阅读故事、课内简述故事为主。同时,要对绘本内容进行灵活取舍,运用在心理辅导课的各个阶段。

1.热身阶段。

团体热身阶段,可运用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调动学生参与辅导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六年级《跟着梦想去远航》心理辅导课前,教师将绘本故事《寻找远岸》制作成电子版供学生阅读。课一开始,教师讲述故事的概括版:卡拉从小渴望到遥远的彼岸去,长大后,卡拉和同伴美莉安开始了周游历程。她们到过宁静的村舍、欢乐繁忙的小镇,后来美莉安留在小镇继承父亲的手艺,卡拉开始一个人的旅程。她在海港遇上一位老水手,老水手告诉卡拉自己曾经到过的地方、发生过的新奇事情,还告诉卡拉生命本身就是旅程。在故事的催眠下,学生进入人生旅程的氛围中,回顾幼儿园和小学的美好往事,探寻未来的梦想。

2.转换阶段。

团体转换阶段,可通过绘本故事激发学生探索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出不同观点进行碰撞,产生新体验。例如,二年级心理辅导课《我们都是彩虹色的花》,在团体探索阶段,让6名学生带好头饰对绘本《彩虹的花》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你想对彩虹色的花说些什么。通过互动分享,学生内心留下了“彩虹色的花”这个乐于助人的意象,为后面的团体工作做好积极的情感准备。

3.工作阶段。

团体工作阶段,可将绘本故事提供的情境体验作为解决实质性问题的突破口。例如,六年级心理辅导课《我能面对生命的变化》,学生提出了很多关于死亡的疑问。可引导学生观看剪辑过的绘本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叶子弗雷迪和它的伙伴们经历四季变化,从害怕死亡到安然接受。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内心对死亡的疑问得到解答,理解了死亡也是生命的历程,如四季变化一样自然,生命的意义在于有一段美好的旅程,给他人带来快乐。

4.整个阶段。

团体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一个精彩的绘本故事可以贯穿始终。例如,一年级心理辅导课《我知道我是谁》,可整节课使用绘本故事《我不知道我是谁》。团体热身阶段,采用“猜猜我是谁”游戏,认识故事中将要出现的几种小动物的特点。团体探索阶段,在讲述达利B不了解自己是谁的情节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认识自己。团体工作阶段,教师讲述故事后半部分达利B认识到自己有一双有用的大脚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身上的优点,从而悦纳自己。团体结束阶段,引导学生将绘本题目《我不知道我是谁》转换为本节课的主题“我知道我是谁”,并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将自己的优点说给家长听,再请家长说说自己的优点,引导学生将课堂体验与课后生活实践相连接。

三、悟情导行——绘本故事心理辅导课的特性

绘本故事心理辅导课不同于绘本故事阅读课,课堂上不是单纯地理解绘本故事,而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感悟,实现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教师要重视四个方面的工作,确保心理辅导课的特性。

1.注重学生主体。

学生会对故事中人物、故事情节、社会背景产生认知,并结合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经验对故事进行诠释。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产生的情感体验不同,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获得积极体验。例如,五年级《我的爱好我坚持》一课中,教师选用《爱花的牛》绘本故事,让学生了解小公牛费迪南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受外界影响,跟随内心的选择,成为独特的自己。交流故事感悟时,很多学生支持小公牛费迪南的选择,认同的理由有“斗牛很血腥残酷,闻花香是友好,要爱好和平”“牛的天性不是好斗,是被人们训练出来的,斗牛应该制止”……也有一些学生选择不支持,理由是“斗牛可以给人们娱乐”“牛的天性也好斗,可以激发牛的力量”。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应都予以接受,肯定他们能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2.注重情感体验。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经验和认知水平诠释故事,投入情绪情感和智慧,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例如,《我能控制愤怒小火山》一课,教师在故事感悟后设计一个情境:小辉平时特别爱惜自己的物品。一天课间,他从操场回到教室,发现自己心爱的水彩笔散落在地上,有一支还被同学踩坏了,他变成了一只喷火龙。邀请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其中A学生戴好“喷火龙”头饰,定格在愤怒的姿态中,另外几名同学表演不同的心里话,让A学生体会哪一种心里话最符合他的心意。在表演过程中,因为有同学说出自己的心里话,A的情绪发生了转变;其他同学也因为看到A的心里话而理解了A的愤怒情绪。通过情境表演,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问题,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注重现场生成。

心理辅导课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创作的过程,在辅导过程中有很多即时生成的东西,教师应善于用好这些辅导资源。例如,教师讲完《胡萝卜种子》绘本故事后引导学生交流,有个学生提出了与“坚持”主题不同的话题:他一开始也相信种子会发芽,但故事中妈妈、爸爸和哥哥都说不会发芽,他就相信了他们的话。结果后来种子发芽了,所以以后不要相信爸爸妈妈的话。教师马上引导学生讨论要不要相信爸爸妈妈说的话。有学生说爸爸妈妈有的话是对的,就要相信,有的话不对,就不要相信;有学生说爸爸妈妈的话大多是对的,还是要相信他们;有学生说我们自己也要动脑筋想想。教师趁势引导:一些行动没有坚持下去可能是受到身边人的影响,这是最难坚持的地方,我们要不断尝试、摸索。

4.注重感悟导行。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比,调适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并产生新的观念,在真实情境中探索行动,将自己的领悟应用于实际生活。例如,一年级心理辅导课《我要学什么》,教师选用绘本故事《小猪变形记》,在学生表达故事感悟后设计一个情境:小伟和小明是同学,小伟长得高大,喜欢爬到栏杆上往下跳,引起同学的阵阵欢呼。小伟很得意,认为自己很勇敢,小明很羡慕,想学着小伟的样子爬栏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伟爬栏杆是真勇敢吗?你想对小明说什么?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就能清晰地看到小伟的行为不合适,不是真勇敢,小明没必要跟着做。然后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真勇敢行为,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良好行为。

绘本故事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可将绘本故事运用于心理辅导课,引领学生从中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熏陶,并转变为自身的一种积极体验,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促进人格健全。

表1 小学绘本故事心理辅导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辅导课绘本生命
撒娇鬼的作文辅导课
绘本
绘本
绘本
欢迎来到铂金不定期在线辅导课
浅谈乡级初中班主任如何开展学生心理辅导课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对辅导课的亲身观察能改变家长的看法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