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利培酮治疗躯体化障碍的效果观察
2019-08-20蹇学松
蹇学松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精神病医院 四川 眉山 620010)
躯体化障碍属于一种典型的神经症,其特点就是患者内心中对生理性症状产生担忧或是相信的情绪,若是病发之后并不能获得有效的临床诊治,还会出现其他继发性疾病,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的生活与健康产生影响。如今,临床上已经针对一些躯体化患者运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联用心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治疗,并且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鉴于此,本文针对小剂量抗精神病药联用心理干预临床方式治疗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躯体化障碍患者100例为本次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疗法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心理疗法。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58.69±5.55)岁,病程6~20d。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0.25±5.694)岁,病程7~2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抑郁,抗焦虑以及心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抗精神药病利培酮治疗。具体如下:(1)观察组:进行常规心理治疗,开始着重建立医患关系,和患者进行同频,然后进行常规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森田疗法;给予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治疗,起始剂量40mg/d,每日一次,一周内调整剂量为40~60mg,治疗两个月;同时运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起始剂量0.5mg,在1周左右的时间内逐渐将剂量加大到每日1~1.5mg,连续服用8周,根据患者情况具体定量。(2)对照组:进行常规抗抑郁、抗焦虑药物与心理治疗,方法同观察组。
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对比(,分)
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对比(,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2周 4周 6周 8周观察组 50 26.07±5.11 19.47±3.16 16.84±2.59 12.34±2.68 8.06±3.67对照组 50 25.38±4.26 22.67±3.46 19.64±2.41 16.49±2.27 13.44±3.41 t-1.942 21.634 19.027 18.944 22.637 P->0.05 <0.05 <0.05 <0.05 <0.05
1.3 疗效判定
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估借助HAMD17、SCL-90、HAMA量表实现。SCL-90量表是疗效等级划分的直接影响因素,SCL-90量表中总共有90个条目,分量表的数量共9个,其中主要涵盖强迫症状、焦虑、恐惧、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以及精神病性,每个项目的总分均是4分。无效:HAMD17减分率小于30%,SCL-90量表大于70或大于2分的项目超过2个。有效:HAMD17减分率范围在30%~65%,SCL-90量表40~70或大于2分的项目少于2个。显效:HAMD17减分率大于65%,SCL-90量表小于40或是所有项目均为小于2分。针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出现几率,主要涵盖呕吐、眩晕头痛、恶心、食欲不振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总疗效(88.00%)优于对照组总疗效(74.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人的HAMA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病人HAMA评分在第2周、第4周、第6周以及第8周都明显下降,且各时间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3.讨论
精神病学界定幻觉的概念是感觉器官在不存在客观刺激的条件下,相对应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知觉感受[2]。鉴于此,部分躯体症状与幻觉并不矛盾。所以,本文选择利培酮联结合抗焦虑、抗抑郁药剂与心理疏导的临床方式进行此类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利培酮属于苯丙异噁唑衍生物,能够和5-HT2受体、多巴胺D2受体有效结合,属于高效的D2受体拮抗剂,能够使得患者的阳性症状得到有效缓解[2];此外,由于此药物能够均衡中枢系统所形成的5-HT与多巴胺之间的拮抗作用,并借此对患者的阴性症状与心理症状产生有效的干预作用。近些年来,临床上常常会运用心理疗法针对各类患者进行治疗,可以依照患者躯体清晰地表现出各项症状,进而暴露出患者内心深处的心理症状。展开心理认知及支持治疗,可以使得医生与护士掌握患者内心的实际波动状况,并且了解诱发疾病之后患者的心理问题,使得患者能够在医生与护士的帮助下以正面、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使得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医生与护士的治疗,这对患者的康复是非常有益的。因此,针对躯体化障碍的患者,本文分析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结合心理疏导方式的疗效,其临床价值是非常重大的。
躯体化障碍确切病因尚不明。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躯体化障碍患者多数不愿意探究自己内在心理变化,但是此类患者除了出现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症状外,常会合并焦虑抑郁情绪,严重者还会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精神病学对幻觉的定义是在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在相应的感觉器官所出现的知觉体验。对照幻觉的定义可以发现,有的躯体症状符合幻觉的定义。因此我们选用利培酮联联合抗抑郁、抗焦虑药物以及心理治疗来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有学者研究发现,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注意和唤醒机制的改变。个体一般不能感受人体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因为它们在网状结构或边缘系统等整合机构中被过滤掉了。以保证个体将注意力指向外界,而不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所纷扰。一旦滤过功能失调,患者的内激感增强,各种生理变化信息不断被感受,久而久之这些生理变化就可能被患者体会为躯体症状。神经心理检查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大脑半球双侧额叶的功能缺陷及非优势半球的功能减退。然而,某些研究证明以左侧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可能提示大脑右侧半球受累较左侧严重。基础研究也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皮质功能异常,此结果也被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所证实。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心理疗法也成为最受欢迎的治疗手段,心理疗法包括的很多方面,如“生物”、“心理”、“社会”等,病人通过向医生讲述身体状况来展现病人潜在的心理问题。医生通过病人的讲述,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开解病人的心理难题,对病人进行支持,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及时进行劝导,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加快病人的治愈进程[3]。此次研究结果还表明,医治后,与对照组病人相比,观察组的病人HAMA评分在第2周、第4周、第6周以及第8周都明显下降(P<0.05)。在治疗躯体化障碍患者时,医生经常使用小剂量的利培酮作为医治药物,利培酮使病人的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可显著改善病人的情感症状,临床上将心理疗法基础上同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加以配合,可显著提高病人的医治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躯体化患者运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结合抗焦虑、抗抑郁药剂与心理疏导的治疗方式,临床疗效较佳,患者的接受度也相对较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