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凝视和被规训的“她”
2019-08-20撰文王一
撰文_王一
2008年主打一键修图的美图秀秀问世,专业修图开启大众化进程。
2013年美颜相机上线,可实现美颜状态下的直接拍照。
2016年Faceu 和无他相机上线,依托AI技术,美颜效果可直接应用在视频和直播中。
现 在在App Store 里能搜索到上千个P图软件,应用场景覆盖静态、动态和实时直播的各个领域,修图App的市场渗透率超过50%。
从高门槛的专业工具到消费级必备软件,短短十年,图像处理技术带动了一场生活方式和审美思维的大跃进。“拍照即正义,美颜即王道”,生活,尤其是中国女孩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滤镜的参与。
媒介狂欢下的集体无意识
在小红书上搜索“滤镜”,会出现超过69 万条笔记,其中点赞数排在前几名的包括“你离网红小姐姐只有这9 个滤镜的距离”“废片拯救|秒变奶油肌 水蜜桃神仙滤镜”等,通过调整参数、矫正五官和肤色,所有女性都可以如流水线般生产出标准的“神仙颜值”。同时,依托庞大的社交网络,这些经大众审美层层筛选出的精致面孔,扩散并影响到更广阔的人群,她们又返回来生成更多关于“滤镜”的话题。
而在线下,对美的求索则蔓延到了镜头所及的每个角落,网红店、网红打卡点爆发式增长:旅途中的风景不如摆拍重要,食品的味道不如店内的视觉装置重要。拍照5 分钟精修两小时,原本平淡的生活在滤镜的加持下,瞬间增添了高级感,“路人颜”也完成了“神仙小姐姐”的逆袭。
但在滤镜背后,真实的个人正被快速删除,生活成为一场符号化的角色扮演。
被凝视与被规训的“她”
长期以来,女性作为第二性别,是人群中“他者”的存在。来自父权残留与主流话语体系的“监督的凝视”,使观赏价值成为女性最核心的价值之一。蛰伏在文化系统中的身体焦虑,使女性对自己的容貌、身材甚至生活状态的满意度都相对较低。
而如今,作为公共场域和个人场域交叠的社交媒体,将女性的身体和生活彻底放置在了公共光源之下——这正如福柯设想的全景敞视监狱,位于权力中心的观看者随时掌握着监狱的动向,而置身“牢笼”之中的人则被肆无忌惮地监视和观赏。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的精修人生,正是权力中心遥不可及的“完美范式”,为置身其中的女性带来持续的压力。
在这个观看和被观看的反复中,内源性的焦虑往往成为女性自我物化、自我规训的首要驱动力,她们看似在寻找自我、创造风格,但事实上,她们寻找的不过是被主流审美所限制了的“完美”,消费文化正温和地压制着女性的自我意识。对于被认同的期许,直接导致了部分女性的盲从和失语。
滤镜外的两种人生
当一键美颜、实时美颜占据主流,越来越多的人难以直视镜头外真实的自己。借助化妆、整容使“换头”成真,“镜中人”在技术的加持下正逐渐成为现实的人。据《2018中国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正规医美市场规模达2245 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超88%的用户为女性。而从整容项目上看,消费者的审美标准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皮肤细腻光洁、轮廓凹凸有致、大眼睛双眼皮、丰胸细腰长腿、发际线绵长、毛发充足。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打造出标准的“美女”,却难以复刻出无滤镜时代的“美人”,“人”字的消失,背后是技术的野蛮生长。
20 世纪70年代,鲍德里亚就在《消费社会》中预言了这个过程:在追逐“完美范式”的过程中,个体被整合为去面孔化的大写的物(Object),每一个具象化的身体都不过是这个“夸大的物体”的分身,遵从着“物”的普遍性美学与定义。于是,经过资本、消费和大众传媒层层规训后的“我”,成为了工业化处理后标准的“物”:眼距大小、鼻梁高度都可以精确设定,整容医院恨不得出一本“人脸标准手册”直接照捏。那么,干脆就在滤镜遮盖下过上“二手生活”、娱乐至死又如何?
然而,有人顺从,也就有人反抗。在精修图背后、朋友圈之外,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一切:Dove 已经开展了超过15年的Real Beauty Campaign,向年轻女性传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告诉她们“你比想象中更美丽”;Cosmo 发起“挑战零滤镜人生”活动,鼓励女性跳脱出僵化的性别刻板形象,勇敢面对不完美的身体和不精致的生活;张小龙也曾经在腾讯年会上暗怼抖音,“大部分产品都在欺骗用户,你做各种滤镜,你说‘记录美好生活’,但生活其实是不美好的”。
尽管这个时代,确实“偏爱图像而不信实物,偏爱复制本而忽视原稿,偏爱表现而不顾现实”,但万物的存在不是为了终结于照片,生活也确实远不如照片美好。还现实以真实,浮于表面的现象终有退潮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