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家陈毅的文学圆梦之路

2019-08-19冯锡刚

中外文摘 2019年15期
关键词:陈毅昆曲

□ 冯锡刚

一、对发表的诗作进行更正

1957年春,在京郊玉泉山疗养的陈毅,致信郭沫若,透露了趁此机会整理旧作拟予出版的打算。其间,陈毅接连创作了《颐和园划船》《天安门照像》《上妙峰山》等多篇白话诗。不过,先于这些白话诗作,人们首先读到的是陈毅写于战争年代的诗文。

这年四月号的《解放军文艺》辟出“不败的花”专栏,集中刊登老一代革命家的诗词,计有毛泽东的《腊子口之战的一个电报》(即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朱德作于战争年代的《诗十首》、周恩来的《诗一首》、陈毅的《诗四首》,以及郭沫若作于1946年的《叶挺将军的诗》。

陈毅的《诗四首》曾在上世纪40年代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报刊上发表过,《解放军文艺》加了一个想当然的编者注:“这四首诗,是陈毅同志在皖南事变后,接到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任命他代理新四军军长以后,向全国人民表示斗争决心写成的。”其实这四首诗作于1936年前后,作者与项英等人一起,在赣南粤北领导游击战争,九死一生,艰苦卓绝。后来作者在延安时期编订《横槊集》时,分别标题为《梅岭三章》《赠同志》,并对后篇作了重要修改,删去“浩歌归去天连海,鸦噪夕阳任鼓吹”,另铸新句“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

当时编辑部发表心切,以为这组旧作均有公开发表的出处,并非得之于辗转的传抄,故未及征求作者的意见。但很快收到陈毅的亲笔信函:

一,送上更正,请刊登。二,以后如你们发表我的作品,均请送我修改后再登载,不要只估计发表后有好影响,也要估计一下万一的不利影响。三,《江南抗战之春》已修改好,下周可以送你们发表。请勿性急,慢慢来,我可以多少给你们一些稿件,以示支持你们的工作……

编辑部遵照陈毅的意见,在六月号上刊出“重要更正”。后来,陈毅在与编辑部负责人一次关于诗词的谈话中,说明了这些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修改原因:“皖南事变时我们虽然在江南损失九千人,但在江北发展到数万人,我们的力量增大了,而且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从此再不受国民党反动派的约束,革命的事业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这和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是不同的。皖南事变后写诗完全用不着‘浩歌归去天连海,鸦噪夕阳任鼓吹’那种悲壮气氛。《诗四首》实际上并不是一次写成的,第一首是写给一位出发执行任务的同志,这位同志不久即牺牲了。另外三首则是在梅岭被敌人包围时写的。”

经作者修改后的《江南抗战之春》在同期专栏中刊出。作者在篇末附言:“原作于一九三九年四月十日之东线,一九五七年五月应《解放军文艺》编辑部之请,略作修改。”

二、兴会淋漓谈昆曲

1957年6月22日,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陈毅亲自到会祝贺,并发表热情洋溢且颇有心得的讲话。其间,他从四个方面谈了昆曲的特点,其要点是:“它的文学性很强,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本身就是文学著作”;“词调、音乐与舞台表演极其优秀丰富”;“将武术加以艺术的加工,搬上舞台,就是把武术艺术化”;“传统剧目,反映的是封建时代的社会情况,即基本上反映的是地主与农民的阶级关系,它反映得很集中很正确”。

陈毅还从辩证的角度,谈了昆曲与其他剧种的关系:“昆曲是古老剧种,可以说是其他剧种的老大哥。我说了一大堆好话,当然不能因此说我有‘万般皆下品,唯有昆曲高’的看法。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以为昆曲对它的前身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现在的京剧、川剧、汉剧等,同样对昆曲也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我们不要否认这一事实。例如在通俗化和获得广大观众这一方面,各地方戏就胜过昆曲。所以在今天,昆曲仍然要在克服自己的弱点中才能发展起来,这也是应该看到的。我主张各剧种保持自己的特点,但是又主张互相学习,同时更主张吸收外国戏剧的长处来创造中国新的歌舞剧,不要闭门造车。”

陈毅对于中国古典戏剧的学养,得之于长期的广泛阅读与观赏。1942年11月,陈毅在归还向戏曲史家兼剧作家阿英所借阅的《琵琶记》《牡丹亭》等典籍时,附书志感:“《琵琶记》赵五娘,剪发、描容、挂画诸节,其悲苦动人之处,迄今恍惚犹在心目。平生新旧剧寓目不多,真使我领略悲剧至味者,乃川班之赵五娘也。文学趣味以悲剧为最上乘,平生观戏,读小说、诗歌,均喜观悲剧的,最恨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以及酬对标榜之作。此或人之恒情,不独一人为然。”

三、与毛泽东的“诗人的对话”

1950年代前期,陈毅主政上海,与文艺界人士有广泛联系与交往。1954年9月奉调中央后,仍多有关注。1957年5月,文艺界人士在整风鸣放中,因陈毅“曾广泛接触文艺界人士并给以各种无微不至的支持”而表示怀念。6月初,上海《文艺月报》主编唐弢致信陈毅,表达这种真切的感情。陈毅接读后立即回复,同时对征稿作出回应,对诗歌创作提出主张:

谈到那笔账,发表诗歌以支持《文艺月报》,我一定照办,但略请宽限时间。你前后寄来拙稿,暂不发表。我正在修改,改好后定寄你处处理,绝不食言。

另外关于诗歌,我主张新诗人读旧诗写一点旧诗,又主张老诗人读新诗写一点新诗,这样互相学习补充,对中国新体诗的创造必大有帮助。我亦准备写几首新诗,写成当交你报发表并请指教!

1956年8月上旬,陈毅到上海与文艺界人士座谈,阐述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双百”方针。在与现代文学史家唐弢交谈时,忆及早年的文学生涯:1920年代前期,在北京中法大学就读期间写过文艺评论,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过作品,至于诗歌和其他文字,大部分发表在报纸的副刊乃至共产主义青年团主办的刊物上。陈毅委托唐弢在研究时得便代为检寻这些散佚的文字。唐弢根据陈毅提供的笔名,在《小说月报》上检索到题为《归来的儿子》,迅即抄寄。此后,唐弢还相继搜集到陈毅在山东战场上写的《莱芜大捷》《孟良崮战役》等旧诗以及开国后所作《莫干山纪游词》,一并寄去并希望予以发表。

提出诗歌创作主张,当与这年1月《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有关。在同期发表的致该刊主编臧克家等人的信中,毛泽东明确表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陈毅以自身的写作体验,主张新旧诗人“互相学习补充”,被唐弢称为与毛泽东的“诗人的对话”。

8月12日,陈毅再度致信唐弢:“寄上诗三首。新体诗《天安门照相》是新的试作,我差不多好多年不作新体诗了,不知此诗合格否?《广东》两首系旧体,但均本年新作。一併(同“并”)寄《文艺月报》请你处理。同时也是答报你的征稿的美意。”唐弢即在《文艺月报》九月号上发表《天安门照相》和《广东》两首。此外,这年夏季,陈毅还写了《颐和园划船》《上妙峰山》等白话诗。

四、出书夙愿终由后人付诸实现

1957年10月15日,周恩来与陈毅谈话,决定正式恢复其工作;1958年2月11日,毛泽东发布主席令,任命陈毅为外交部长。

1959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人楼适夷将多方搜求得到的一包陈毅诗词誊录稿送交作者,并附信请求能予出版。当月29日,陈毅复信,表示“我的诗真可以成集吗?在这点上我尚未下决心”。但也情不自禁地表示:“如果有时间拟出两部集子,一部解放前的,一部解放后的,也可以加一部少年时代的(未入党前的,约1923年前),像这样三部集子颇费收集工作,同时也要于收集之后大加审阅淘汰,因此就解放后的一部集子来说,也不可能于一二月内弄好。”结果是“把你送来抄件留我处,暂让它坐禁闭一个时候。以后再说”。

这年12月,中国作协书记处提议吸收陈毅加入作家协会。陈毅亲自填表,在“从事文学工作的简历”一栏中写道:“一九一九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并研究法国文学。一九二二年返国搞政治活动并作新闻记者,开始写诗及小说。一九二四年以后作职业革命家直到现在,文艺活动作为业余工作时断时续,但并未完全放弃,写诗的时候多些。”在“写作计划”一栏中写道:“想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诗歌或游记,还想写一部自传,用以反映中国的大革命。”

1964年,陈毅向家人表示,希望在退休之后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写作计划。1971年,“文革”以来身处逆境的陈毅,沉疴在体,向夫人张茜谈了编一部反映自己生平的诗词选集的设想。

1977年5月,在陈毅去世5年,张茜去世3年之后,张茜生前主持编定的《陈毅诗词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当我的书出版时,我将首先送一本给你。”陈毅三十年前的夙愿,终由后人付诸实现。

猜你喜欢

陈毅昆曲
单雯 昆曲国家一级演员
阵地鏖战 陈毅安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陈毅颂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