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
2019-08-18单良勤
单良勤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在语言交流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然而,语言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它的交际功能。中国的英语教育主要注重于应试教育,而对孩子们在语言社交方面的培养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小学生处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对学习英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小学生的英语教学里,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孩子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加强小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基本训练。本文就针对如何提升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探讨,并结合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总结了一些提升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技巧与策略。
【关键词】口语表达能力 英语口语教学 提升对策
一、分析影响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
1.缺乏良好的英语表达环境
中国人的母语是中文,所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课堂上,英语的利用率都不高,而语言的学习尤其是口语的学习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然而,在日常环境中就缺乏相关练习口语的大环境,这就限制了小学生在大环境中练习英语的条件。
2.学生接受能力有限
由于中文和英文的句子构造顺序和表达方式都不同,且基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很多小学生理解英文的句子构造顺序和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困难,这就导致了大量中式英语的出现。在中式英语的基础上进行的英语口语的学习,往往是不尽人意的。
3.缺乏正确的英语口语教学方式
当前阶段,教师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大多会选择通过语法、听力录音或者聘请外教的方式来指导学生。但是从学生方面反馈到的结果,往往并不是令人满意的。
二、研究提升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相关对策
1.提高对英语口语的重视程度
通过以往的调查来看,我国小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较少,教师也没有专门针对英语口语布置作业。这就导致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对于语言来说,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说位于第二位。而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对于说的要求就更高。教师一定要提高对英语口语的重视程度,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重视英语口语,则会带动学生和家长对学习英语口语的重视,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英语课堂采用英语教学方式
中国式英语有很多弊端,容易造成学生只会做题不会应用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问题,老师应当让学生从题目里脱离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魅力。采用全英语式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气氛,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小学生对于知识的趣味性很敏感,如果想让学生从小喜欢英语,必须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一个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
3.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长期的、有规律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轻松有条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面对记不住、忘的快等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例如:某一小学校长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每天练习15分钟英语口语,期末考试的时候该区小学抽测英语口语,该小学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小学。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有规律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英语口语,长此以往一定会对提升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4.教师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老师不一定要拘泥于课本和习题这种一成不变的方式。可以通过电影片段、英语游戏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果方法得当,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课下主动学习英语口语的好习惯。举一个教学实例,一个老师课前进行详细的教学备案,在课上进行课上活动小组的设立,给孩子们更多练习口语的机会,课堂虽然不那么安静,但却拥有自主与活跃的氛围。课堂上设定一个情景或一个话题,激起孩子们表达与表演的兴趣,孩子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再被课堂规范所大幅度的限制。老师甚至取消了英语所布置的书面作业,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用口语表达的空间。这样一来,对于老师的教学工作是事半功倍的。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做到趣味性学习。
三、结语
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学好英语对于我国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而口语作为和别人沟通交流的桥梁,更应该得到学生、家長还有教师的重视。小学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学习英语口语来说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通过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帮助小学生更既流利又标准英语口语。相信通过家长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英语口语的道路上越来越顺畅,并养成长期学习英语口语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徐春花.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技资讯,2018,(18):174+176.
[2]陶金英.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模式及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