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低段朗读教学实践
2019-08-18罗晓燕
罗晓燕
摘 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低段朗读教学实践研究,首先分析低段小学生朗读教学现状主要有: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中学生缺少朗读机会两方面,并采取教师要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树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式,来促进低段小学生的朗读教学顺利进行
关键词:小学;低段朗读;教学实践;阅读计划
引言: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想要快速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朗读是行之有效的方式[1]。重复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激发潜在的记忆力,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处在记忆力的发展期,这个阶段如果对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加以培养训练,对小学生成长有很大帮助。在小学生阅读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学生背诵文章很流利,但是教师提问文章的主旨意义,就不知道了,甚至有小学生连文章中的汉字都不认识,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低段小学生朗读教学现状: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一定的识字量就是教学目标,而很多语文教师急于完成更高目标,没有考虑到低段小学生的具体情况,督促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想要通过教材内容,给学生传授更多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但这样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深入课文深层含义是有困难的,他们如果可以顺利的读出一段内容,不丢字不错字已经很好了,教师的这种急切心理不仅没有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反而为他们的学习增加了难度,这样的强制性记忆和理解,对语文教学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二)课堂中学生缺少朗读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很多教师忽视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会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其实,教师往往忽略阅读对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帮助。在学生还没有对文章内容有简单的了解之前,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文章深意解读上,这是没有意义的,长此以往,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教师把大量时间放在讲解上,学生根本没有阅读时间,这是低段语文朗读中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低段小学生朗读水平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课本基础,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我国新课改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可以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正确的朗读课文,教师一定要回归课本,因为教材是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它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2]。教师在课程开始前,要准确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低年级学生有年龄小、理解能力薄弱、朗读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要适当降低教学标准,以适应小学生的个人能力。首先要求学生顺畅、不丢字不错字,流利的阅读就可以,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用自己的方式私自添加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容易使小学生对语文科目产生厌烦,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要心急,一定要明确基本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树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总结新型的教学模式,抛开"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树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适当减少课堂中不必要的文章内涵讲解,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教学要有侧重点,要分对象,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就反复阅读,享受朗读的过程。使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感受文字的力量,更直观的了解文章的深意。当然,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一直是引导者,教师通过设计严谨的课堂计划,使学生体验到课堂朗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也为将来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在课堂朗读中,要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要保证学生的朗读质量,深入到文章中,富有情感的朗读,抑扬顿挫要明显。而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有哪些地方朗读的好,哪些地方存在欠缺,哪些地方应该采取另一个语气,教师要有记录,以便在课程最后进行正确总结和指正,以此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结束语:
总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深入了解小学生本阶段的性格特点和理解能力,结合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树立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减少小学生学习负担,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愉快的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低年级小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课堂参与度,为以后高年级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菊.朗读: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面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段学生朗读能力训练[J].教育观察,2018,7(08):43-45.
[2]王剛.基于学生学习的视角分析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J].亚太教育,2016(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