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合降阶梯用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19-08-18连鹏强陶梦婕曾志涌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9期
关键词:炎性因子

连鹏强 陶梦婕 曾志涌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降阶梯用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102例喘息婴幼儿,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1例。对照组婴幼儿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婴幼儿采用联合降阶梯用药方案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婴幼儿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婴幼儿总有效率为92.16%(47/51), 对照组婴幼儿总有效率为74.51%(38/51)。观察组婴幼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婴幼儿IL-6、IL-8、TNF-α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婴幼儿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婴幼儿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降阶梯用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效果明显, 且能降低婴幼儿炎性因子水平,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联合降阶梯治疗;婴幼儿喘息;炎性因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64

喘息是婴幼儿呼吸道疾病常见症状, 该病多因吸入变应原、先天畸形、感染所致。婴幼儿若在早期喘息反复发作时得不到妥善治疗, 极易发展为哮喘。目前临床治疗婴幼儿喘息的方案较多, 但缺乏统一有效治疗方案。本文探讨联合降阶梯用药方案在婴幼儿喘息中的效果及对婴幼儿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2例喘息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1例。观察组婴幼儿男33例, 女18例;年龄8个月~7岁, 平均年龄(3.91±1.46)岁。对照组婴幼儿男31例, 女20例;年龄6个月~7岁, 平均年龄(3.88±1.43)岁。两组婴幼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婴幼儿接受常规治疗, 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 mg/(kg·g), 1次/d, 共治疗3 d;参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头孢类抗生素, 连续治疗3 d;口服氨溴特罗口服液2.5~7.5 mg/次, 年龄<8个月婴幼儿2.5 ml/次, 8个月~1岁婴幼儿5 ml/次, >1岁婴幼儿7.5 ml/次, 连续治疗7 d。

1. 2. 2 观察组 婴幼儿采用联合降阶梯用药方案治疗, 清晨顿服醋酸泼尼松片0.5 mg/kg, 1次/d, 连续治疗3 d;口服阿奇霉素混悬剂10 mg/(kg·g), 1次/d, 连续治疗3 d;口服妥洛特罗0.5 mg/d, 1次/d, 连续治疗7 d;口服氯雷他定糖浆3 mg/次, 1次/d, 连续治疗14 d;孟鲁司特钠4 mg/d, 1次/d, 睡前服用, 连续治疗28 d。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婴幼儿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IL-6、IL-8、TNF-α水平。疗效判定标准:痊愈:婴幼儿症状及体征消失, 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0%;显效:婴幼儿大部分症状及体征消失, 症状体征积分减少60%~90%;有效:婴幼儿部分症状及体征消失, 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60%;无效:婴幼儿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婴幼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婴幼儿痊愈24例, 显效16例, 有效7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2.16%(47/51);对照组婴幼儿痊愈16例, 显效14例, 有效8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4.51%(38/51)。观察组婴幼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婴幼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水平比较治疗前, 两组婴幼儿IL-6、IL-8、TNF-α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婴幼儿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婴幼儿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討论

婴幼儿喘息是婴幼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尤其近几年,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指出[3], 婴幼儿喘息高发年龄段为2个月~3岁, 其发病率为1.77%, 较10年前的1.08%显著提升。目前, 临床治疗婴幼儿喘息多以经验性多药联合治疗为主, 由于缺乏各个病程阶段具体治疗, 治疗方案混乱, 效果欠佳。

醋酸泼尼松是临床常见糖皮质激素, 具有较强抗炎效果, 其作用机制为对抗变态反应, 增强气道β2受体敏感性而起到治疗作用, 小剂量、短疗程口服可快速缓解婴幼儿急性期症状, 同时也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 该药物通过以下3种免疫调节效应与细胞表达转录因子-kB(NF-kB)相互协作发挥抗炎作用。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凋亡减少其局部浸润;②通过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③抑制气道黏液分泌。阿奇霉素可降低婴幼儿气道高反应性, 抑制炎症, 调节免疫功能, 从而缓解婴幼儿咳嗽、喘息症状, 同时还可减轻婴幼儿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妥洛特罗是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其作用机制是兴奋呼吸道平滑肌以及肥大细胞表面β2受体, 起到舒张呼吸平滑肌, 同时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 从而缓解婴幼儿症状, 由于该药物经皮吸收, 因此不良反应少, 且用药方便。

氯雷他定糖浆属于组胺受体拮抗剂, 该药物可抑制P-选择素表达, 同时还能减轻炎症细胞浸润, 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从而起到减轻气道炎症反应作用。孟鲁司特钠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该药物具有抑制白三烯引起的血管性通透性增强, 同时还可抑制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支气管痉挛, 即便长期使用, 婴幼儿也可耐受, 能较好控制喘息症状。孟鲁司特钠与氯雷他定联合使用, 可相互协同增强, 显著改善婴幼儿喘息症状及呼气峰流速, 同时减少β2受体激动剂用量[4, 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婴幼儿痊愈24例, 显效16例, 有效7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2.16%(47/51);对照组婴幼儿痊愈16例, 显效14例, 有效8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4.51%(38/51)。观察组婴幼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降阶梯用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疗效较常规治疗方案更突出。原因是联合降阶梯用药方案使用多种药物从不同途径阻断婴幼儿气道炎症, 充分发挥多药物、小剂量、高协同性治疗特点, 提高治疗效果。前期文献证实, IL-6、IL-8、TNF-α可触发婴幼儿喘息早期炎症反应[6]。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婴幼儿IL-6、IL-8、TNF-α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婴幼儿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婴幼儿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降阶梯用药方案可显著减轻婴幼儿机体炎症, 改善婴幼儿症状。

综上所述, 联合降阶梯用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疗效确切, 同时可减轻婴幼儿机体炎症反应, 且用药简单、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海沛, 鲍一笑, 田野, 等. 联合降阶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临床研究.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8, 33(3):209-212.

[2] 左满凤, 舒琼璋, 钟新, 等. PICU脑性瘫痪重症肺炎婴幼儿亚胺培南降阶梯治疗疗效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2):432-434.

[3] 胡方启, 龚成林. 婴幼儿喘息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肺科杂志, 2017, 22(9):1625-1627.

[4] 高苗苗, 林芊, 鮑一笑. 联合降阶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 27(3):202-205.

[5] 苏巍巍. 联合降阶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的效果分析. 中国民康医学, 2017, 29(23):44-45.

[6] 梁妍琨, 荣福, 林劲松, 等. 抗菌药物降阶梯方案对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肺部通气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28(1):21-24.

[收稿日期:2019-01-04]

猜你喜欢

炎性因子
布地奈德和福莫特罗联合治疗对老年哮喘和COPD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围手术期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效果观察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晚期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对学龄前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平喘固本汤治疗COPD稳定期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脑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研究
长骨骨折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各类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米诺环素联合奥硝唑治疗17例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
辛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炎性因子及血脂代谢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西医结合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