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2019-08-18陈良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9期
关键词:硬化性类药物心脑血管

陈良春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中利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不使用他汀类药物, 仅行常规疗法, 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的血脂指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2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TC、TG、HDL-C、L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TG、TC、LDL-C分别为(1.85±0.52)、(4.45±0.84)、(2.66±0.72)mmol/L,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4±0.48)、(5.49±0.56)、(3.74±0.83)mmol/L, HDL-C为(1.45±0.46)m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6±0.32)m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3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利于改善脂质代谢水平,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52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截止到2017年全球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大约有4亿多。糖尿病患者会有许多并发症, 其中心血管疾病为其主要并发症。患者体内血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并且一定程度上会受血糖异常影响[1]。临床上经常用于调节血脂的药物是他汀类药物, 它可以降低血脂异常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本研究选取96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旨在研究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9月在本院治疗的96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 经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对照组男22例, 女26例;年龄53~79岁, 平均年龄(64.51±8.86)岁。观察组男20例, 女28例;年龄51~80岁, 平均年龄(61.25±8.4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均进行2型糖尿病规范化治疗, 再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判断给予胰岛素、二甲双胍、饮食运动治疗、磺脲类药物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需要及时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 必要时进行微调。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不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其中包括辛伐他汀40~80 mg/d、阿托伐他汀10~20 mg/d或普伐他汀20~40 mg/d[2]。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12个月的治疗, 在治疗期间每组患者均会接受本院有规律的随访。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的血脂指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血脂指标包括LDL-C、TC、HDL-C、TG。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动脉夹层、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TG、TC、HDL-C、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的TG、TC、LDL-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HDL-C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TC、TG、HDL-C、L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TG、TC、LDL-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HDL-C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3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 P<0.05)。见表2。

3 讨论

他汀类药物, 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 它可以刺激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使其活性和数量大大增加来促进胆固醇降低, 同时还可以通过抑制内源性的竞争性胆固醇来合成限速酶从而进一步减少胆固醇的合成[4]。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和药物实验研究证明, 若想降低血脂异常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预防性地对有较高风险患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 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或发生的几率[5]。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12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的TC、TC、LDL-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 HDL-C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 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可以使LDL-C、TG、TC显著降低, 同时使HDL-C升高, 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患者的脂质代谢得到纠正, 与此同时也能够使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此结论与国内国外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8]。目前为止, 很多国内外指南中指出应控制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LDL-C水平<2.0 mmol/L[9]。在本研究中, 虽然在用药12个月后他汀组患者的LDL-C水平会有比较明显地下降, 但是仍然没有下降到指南中规定的标准。因此, 要想在临床上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还需加强对此类患者血脂水平的监测和控制。

综上所述, 他汀类药物可以对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脂质代谢异常起到纠正作用, 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德洪, 陈漠水, 杜子君, 等. 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7, 26(4):413-416.

[2] 许文敏. 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6, 22(6):638-640, 661.

[3] 黄忠力. 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8, 17(4):49-51.

[4] 王忠志, 张安富, 张国军. 对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施以滋阴活血法治疗的效果探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7, 17(29):37.

[5] 张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中进口和国产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3):1-2.

[6] 丁平, 王丽军, 方学奇. 尼可地尔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 9(9):1080-1082.

[7] 蒋立新, 李静, 冯芳, 等. 中国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调查.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 15(4):264-268.

[8]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专家共识(基层版).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7, 9(12):736-739.

[9] 李学军. 他汀类药物预防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医药前沿, 2012, 2(5):132-133.

[收稿日期:2019-01-23]

猜你喜欢

硬化性类药物心脑血管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下某院心脑血管类药物的采购情况分析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对血脂、炎症指标的影响
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APO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异位再发的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一例
吸烟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致澳大利亚平均每天17人死亡
他汀那些事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血清hs—CRP及IL—6水平检测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脑病患者诊断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