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模式研究

2019-08-17雷励华左明章武滨

电化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信息化

雷励华 左明章 武滨

[摘   要] 同步互动课堂是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县级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是当前我国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基本做法。针对如何更好地在县级区域层面上开展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问题,文章在全面总结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特征的基础上,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研究视角,系统分析了参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以及各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关系,深入探讨了各行动者在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过程中的转译过程,并据此构建了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过程模式。文章最后以咸安区的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基于该过程模式的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践。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 同步互动课堂; 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 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雷励华(1978—),男,畲族,福建福安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与城乡教育均衡等领域研究。E-mail:leilihua@Lingnan.edu.cn。

一、问题的提出

同步互动课堂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面向城市优质学校的传统面对面教学与面向农村薄弱学校的远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同步互动的方式实现城市学校学生与农村学校学生同上一堂课,进而实现城市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與农村学校共享[1]。与光盘配送、名师课堂与专递课堂等其他方式相比,同步互动课堂允许城市学校教师与农村学校学生开展诸如实时提问或实时解答等互动式教学活动,因此,能够增强城市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在农村学校课堂的存在感,进而提高农村学校学生的课堂“临场感”。这有助于农村学校学生直接体验现场浓厚的教学氛围,使其具有更强的班级归属感与集体心理氛围,也使其能够与城市学校教师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与体验。在教育资源配置悬殊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搭建同步互动课堂,能够激发农村学校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高农村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正因如此,同步互动课堂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认可。一些试点性工程在国内部分省份与城市相继启动。教育技术领域部分研究者也从不同视角对其展开探讨。例如,冉新义研究了同步互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问题[2],梁林梅等人探讨了同步互动课堂中资源的共享问题[3],王忠华等人探讨了同步互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4],朱万侠等人分析了农村学校教师对同步互动课堂的接受程度[5],左明章等人研究了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1],卢强等人研究了影响农村教师采纳与使用同步互动课堂的因素[6],汪学均验证了同步互动课堂的教学效果[7]。

上述有关同步互动课堂应用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实践的发展,也为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困境的破解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不过我们必须意识到,科学的建设是有效应用的基本前提。而当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更好推进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所实施的是“以县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县级政府是本级区域基础教育规划、投入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对本级区域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决策权。探索如何在县级区域的层面上推进同步互动课堂建设,成了当前我们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对同步互动

课堂建设的启示

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与应用涉及技术、资金、人才与机制等诸多要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综合性特征,仅仅依靠县级政府部门的力量难以高效完成,相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等多个行动主体共同参与[8]。但不同行动主体在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推进中的行动方式与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如何将这些行动主体组织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对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困境的破解是非常有价值的。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ANT)也称作异质建构论。该理论认为,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是由包括人类与非人类在内的所有异质行动者共同参与而实现的。不同行动者有不同的行动方式与利益取向,他们都为能够取得自身利益而发挥不同作用,并在实现利益过程中逐渐形成利益联盟,进而构成一个系统的网络,使得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9]。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广义对称性原则”为基准,以“行动者”“转译”“网络”等为核心概念。广义对称性原则主张在研究对象时要克服传统社会学中的主客二元划分,提倡要对称地看待自然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人的因素与非人的因素在科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作用;行动者是指在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中起作用的所有因素,既包括个人、团体与组织等人类,也包括观念、技术与生物等非人类的存在与力量,它们具有平等地位的能动性。转译是指核心行动者通过商谈或翻译等途径把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其他行动者的利益或问题。通过转译过程的实施,重新界定了各类异质行动者的利益、角色、功能与位置,从而将各个异质性行动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最终形成统一的异质性利益网络联盟。

行动者网络理论强调要对各类异质行动者的利益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异质行动者的关系进行连接、磋商与协同,进而构建平等、互动的合作网络关系,实现共同的兴趣与目标。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这种思想为多行为主体社会互动分析与利益联盟网络形成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因此,该理论自问世以来就逐渐被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近年来也有研究者把该理论用于教育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在国外,福克斯利用该理论对高等教育学习过程进行分析[10]。麦格雷戈基于该理论对科学课堂中的教师进行观察[11];在国内,黄甫全指出,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界[12]。王志军认为,行动者网络理论是联通主义学习教学交互研究的新视角[13]。从该理论来看,应用同步互动课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需要众多异质行动者参与,它们的利益与兴趣是多元化的。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与应用,不仅是众多异质行动者协同参与网络构建的结果,也是网络中众多异质行动者不断协同彼此间冲突、最大化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由此可见,行动者网络理论当中的行动者要素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推进中的要素之间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由此我们可以将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县级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理论依据。

三、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行动者网络分析

(一)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构成要素识别

依据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广义对称性原则、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参与主体的性质,我们可以按照是否有人的参与,简单地把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行动者划分为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两类。其中人类行动者包括个人行动者和组织行动者两类。非人类行动者包括物质范畴行动者与意识范畴行动者两类。各类型行动者的具体构成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参与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个人性质的行动者主要有区域教育管理者、高等师范院校研究人员、城区学校校长与教师、农村学校教师与校长以及农村学校学生等;组织或团体性质的行动者主要有区域教育管理部门、教育信息化企业、通信运营商、高等师范院校、城区学校以及农村学校等;物质范畴的行动者主要有技术设备、资金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意识范畴的行动者主要有教育观念、区域教育管理体制、相关政策与法规以及区域社会文化等。所有这些行动者共同构成了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网络的节点,在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或功能。

(二)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网络关系分析

1. 组织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关系

在组织行动者方面,区域教育管理部门与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之间存在所有权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财政关系与监管关系。区域教育管理部门是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发起者、管理者、决策者与主导者。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基于区域教育发展现状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求,依据相关法律政策,制定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推进的规划部署、行动纲领与方针政策,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为区域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并协调、监督与引导网络中其他行动者的行为。在实现自身行动目标的同时,促进网络中其他行动者实现协同发展。如为高校及其研究者提供课题来源与实践场所,满足教育信息化企业与通信运营商的业务发展需求,为参与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以及这些学校的师生提供发展机会;城区学校是同步互动课堂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积极响应区域教育管理部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行政号召,主动配合其他人类行动者实施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为农村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与信息资源;农村学校是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需求者,其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落后局面与亟须改变的现实是驱动其他行动者参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力量源泉;高等师范院校具备雄厚的人力资源,在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能够为网络中的其他行动者提供智力支持。如为区域教育管理部门的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规划与有效应用提供指导,为教育信息化企业新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提供咨询,为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参与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的教师提供帮助;教育信息化企业与通信运营商是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技术提供者,主要负责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生产、推广与应用,同时,为区域教育管理部门的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高等师范院校的课题研究以及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相关教师培训提供经费支持。

2. 个体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关系

在个体行动者方面,区域教育管理者是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其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行为需要联合网络中其他组织行动者与个体行动者。区域教育管理者在行动者网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承接区域教育管理部门乃至上级政府的行政指令,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二是要具体组织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三是要协调解决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冲突,协同推进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高等师范院校研究者需要针对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在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其研究能力与组织能力对于区域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城区学校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是区域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的执行者。由两者共同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与实施课程教学。其中,城区学校教师侧重于知识讲解与传授,农村学校教师侧重于课堂教学组织、课后辅导与答疑。两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参与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的意愿以及配合默契程度等,都是影响同步互动课堂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城区学校校长与农村学校校长是参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学校的领导者。两者的教育理念与对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支持程度,能够影响相关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同步互动课堂建设工作。

3. 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关系

在物质范畴行动者方面,各类技术设备是开展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的基础条件,其功能的完备性、质量的可靠性与操作的便利性等,对于有效应用与城乡教育均衡问题的解决都是相当关键的;资金是开展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维持行动者网络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同步互动课堂建设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政府与区域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信息化企业与其他社会团体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软件与硬件设备购买、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运营维护与人工费用等;在意识范畴行动者方面,教育观念与社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对于网络中其他人类行动者行为能够形成深层次影响,进而影响区域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与应用;相关政策与法规是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纲领与方针政策的依据,对于其他行动者具有约束作用;区域教育管理体制是影响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实施的制度性因素,创新区域教育体制对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具有推动作用。

四、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不同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要经过转译来实现。因此,转译也被认为是形成行动者网络的基本途径。根据卡隆(Michel Callon)的研究,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可以分为问题呈现、利益赋予、招募、动员与异议五个转译过程。

(一)问题呈现:确定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强制通行点

问题呈现是行动者网络的初始行动者把网络中其他行动者所关注的对象问题化,进而形成网络“强制通行点”的过程。在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过程当中,每一个参与的主体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或障碍。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作为行动者网络的发起者,也是核心行动者,在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初期,首先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实需求,分析区域层面应用同步互动课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确定解决该问题所需的行动者。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行动者对该核心问题解决的作用与影响,揭示各行动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所追求的利益。最后结合共同目标,将自己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作為其他行动者解决问题并获得利益的“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OPP),即教育管理部门所提出的关键问题是所有行动者共同面对的问题,各行动者要想解决各自的问题从而实现可预见的利益或发展,就必须要优先解决这一关键的问题,使得该问题成为其他行动者实现目标的必经之点。强制通行点的确立,使得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把自己界定为网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得实现各自目标的途径得到其他行动者的认可,使各行动者在经过该点以后能够实现理论最大化,从而加入到网络中来,最终结成相互依赖的利益联盟。正如卡隆所指出的,“我们想你们所想,你们就应该与我们结盟,支持我们研究。而这样你们就更可能得到你们想要的东西”[13]。图1所示的是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网络的组织行动者与强制通行点,图2所示的是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网络的个体行动者与强制通行点。

(二)利益赋予:让更多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受益

在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网络中,不同的行动者在身份、目标、计划与动机等方面都存在着异质性的特征。在利益联盟形成初期,它们先要权衡参与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风险、利弊与得失,然后才考虑加入与否。这可能直接影响利益联盟的续存。因此,要想形成由各行动者组成的异质性利益联盟,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要通过采用适当手段或策略,把自身利益赋予或转化为其他行动者的利益,使得其他行动者愿意参与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成为行动者网络的成员。这就是行动者转译过程的利益赋予阶段。从本质上看,利益赋予是在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网络中建立的一种用于协调各类行动者间利益的机制,是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用于强化或稳定其他行动者的角色定位,进而确保行动者网络良性运转的手段。利益赋予的结果是更多行动者被征召,成为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网络的成员。为了维护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网络的稳定,确保所有行动者都能够有利可图,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法规、策略引导等手段来吸引其他行动者,将所有行动者的利益关系协同到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过程中。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制订有关政策,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与保障机制,汇聚系统内外部的所有资源,为其他行动者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相关行动者提供政策支持,激发网络中其他行动者参与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成员征召:吸纳更多行动者参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

要通过有效应用同步互动课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征召更多的行动者,大力推进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与深度应用。核心行动者通过征召更多的行动者,努力构建由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区域中小学等主体共同组成的共同体,进而形成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征召是指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通过多边商谈,让尽可能多的行动者认可其赋予的利益,接受其分配的任务,遵循其指明的行动路径,并加入到其主导的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网络中来,成为网络当中的一员,进而确保网络良性运作的过程。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网络的征召方式可以有行政征召、市场征召、资源征召与社会征召等方式。行政征召是指相关行动者可以借助行政资源和手段对其他行动者进行征召,如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对区域教育管理者的征召,区域教育管理者对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及其校长的征召、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对相关教师的征召;市场征召主要是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利用市场资源对教育信息化企业与通信运营商的征召;资源征召是指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征召;社会征召是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对热衷于慈善事业的社会人员的征召。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对高等师范院校与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征召不能仅限于特定区域,特别是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征召。尽管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即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鼓励跨区域合作办学、对口支援等政策也被提倡。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师范院校在开展与区域合作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与教育信息化企业。对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征召也是如此。

(四)组织动员:形成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利益者联盟

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网络中的各行动者在经过征召阶段后,对自己在网络中的利益与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要想把所有行动者高效组织在一起,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区域教育管理部门采取适当措施激励各行动者展开行动。动员是指区域教育管理部门为了充分发挥网络中其他行动者的积极性,以保障整个网络朝向预定方向发展,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实施策略与激励机制。依据卡隆的观点,一个网络只有在经过组织动员阶段后,才能算作是成功构建。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通过动员能够让区域教育管理部门成为整个网络联盟的代言人,并对网络中的其他行动者行使权力,以保证其能够按照协定行动,进而实现对整个行动者网络进行管理与治理。而在区域教育管理部门的动员下,网络中的其他行动者积极响应其行动号召,从最初相互独立、联系松散的状态,全力投入到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的共同行动中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相互协商与合作。在组织动员阶段,区域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为其他行动者的行为提供依据,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其他行动者愿意或必须落实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发展战略。而网络中的其他行动者也要主动地将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区域教育管理部门的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策略结合起来,以使各自利益达到最大化。在愿景共识方面,区域教育管理部门要找准各行动者的利益诉求,构建以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利益共生蓝图,并通过使用行政手段来引导网络中的其他行动者认同或接受自身提出的蓝图,最终形成高异质的利益联盟。

(五)异议排除:维护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网络良性运作

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其关键在于如何让这些异质行动者在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过程中形成稳定的网络利益联盟。但我们必须看到,各异质性行动者由于利益需求的多元性以及获取利益所需资源的稀缺性与有限性,他们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会跟其他行动者形成冲突。例如,作为技术生产者的教育信息化企业与作为技术使用者的城市学校教师,因在技术的易用性与可用性等方面持不同意见和观点而产生冲突。行动者网络理论将异质行动者的这种冲突称为异议。通常情况下,异质性总是存在于行动者网络当中,因此,对异议的消除成了行动者网络构建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异议的存在表明行动者网络中的行动者间网络关系是动态变化的,这也说明异议是促进行动者网络重构的动力。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异议是行动者网络形成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且应尽力克服的问题,异议的存在必然会对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產生消极影响,如果未能有效协调异质行动者之间的异议,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可能会失败。因此,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需要建立起异质行动者的利益整合机制,通过平等协商等方式来排解行动者间的异议,以保障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网络的良性运作。为了排除行动者之间的异议,区域教育管理部门首先需要通过优化设计体现激励性特征的利益分配机制来提高行动者参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来规范行动者的违规行为;其次,需要定期举办各种研讨会议,供各机构和人员相互交流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经验与见解,共同探讨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实施计划;最后,区域教育管理部门还需要通过各种相关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各类信息综合平台拓宽行动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信息的零障碍沟通。

五、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案例分析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地处我国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中部大多数县市相类似,城乡教育非均衡化发展问题在咸安比较突出。为了有效破解城乡教育非均衡化发展困境,咸安教育管理部门与国内某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咸安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团队,并将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工作。

结合咸安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实需求,教育信息化建设团队将技术环境建设、教育模式构建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咸安区同步互动课堂建设需要解决的三大关键问题。其中,技术环境建设由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具体牵头,由高等师范院校提供指导、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政策、资金与监管,重点突出技术的稳定性与易用性;教育模式构建由高等师范院校具体负责,由教育信息化企业提供技术保障、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政策支持,重点突出教育过程的情境性、协作性与交互性;体制机制创新由咸安教育管理部门主导实施,由高等师范院校提供理论指导,重点突出其约束性、激励性与灵活性。

围绕咸安区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三大关键问题的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团队首先从宏观层面着手,系统、深入地分析了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可能潜在参与主体以及各参与主体在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条件、面临问题与利益需求,并据此对现有的管理体制与方法进行创新,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与保障各方利益的政策措施,以及有利于各方信息沟通的协调机制,明确规定各方在参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过程中的职责与权益。在此基础上,从中观层面对咸安区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与应用进行总体部署,确定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实施步骤、行动纲领与总体目标,并积极引导各方参与主体将其行动目标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吸引更多机构参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增强同步互动课堂建设共同体的团队凝聚力。最后从微观层面制定了有助于推进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的具体举措:一是采用“1+2”的模式,把一所城区优质学校与两所农村教学点组合成一个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组,由教学组中的城区学校负责相应两所农村教学点的同步互动课堂教学任务;二是制定城区学校主讲教师的素质要求与选择方案,规定城区学校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在同步互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与作用,制定调动教师参与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积极性的保障措施;三是由高等师范学校组织开展多轮次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更新校长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四是定期举办有关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的座谈会,共同商讨建设与应用的问题与对策等。

咸安区在同步互动课堂方面的建设与应用,极大地化解了该区域城乡教育非均衡化发展的困境。从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农村教学点诸如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原先因为师资匮乏而无法开设的问题现在得到有效缓解。从教学质量来看,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与应用提高了农村教学点学校师资质量,因此,也拉近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在教育质量方面的差距[1]。近年来咸安区农村学校学生数量出现逐年回升的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14]。与此同时,参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其他各方也不同程度地获得发展。例如,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教育信息化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壮大,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因为城乡教育均衡现状的改善而获得社会认可,相关中小学校的校长与教师不同程度地获得成长。

六、结   语

同步互动课堂以同步互动的方式将城市优质学校的课堂向农村学校延伸、扩展,这对于农村学校因师资缺乏而“开不齐课、开不好课”问题的解决是十分有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以县为主”特征决定了同步互动课堂建设适合以县级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于县级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据此,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探讨县级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这对于当前区域同步课堂的建设、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的解决,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是具有借鉴作用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依据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基本观点,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的行动者网络研究主要涉及行动者主体识别、异质行动者的转译过程分析与网络运行效果检验三个环节。其中行动者转译过程分析是行动者网络研究的核心内容,旨在分析行动者网络是如何推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目标的实现,而整体目标又是如何加强对现有行动者网络的凝聚力,进而能够形成互利共赢的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行动者网络。

[参考文献]

[1] 雷励华,左明章.面向农村教学点的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38-43.

[2] 冉新义.远程同步直播课堂学生参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9):89-95.

[3] 梁林梅,陈圣日,许波.以城乡同步互动课堂促进山区农村学校资源共享的个案研究——以“视像中国”项目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7(3):35-40.

[4] 王忠华,张鸽子.咸安“1+2”同步课堂互动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59-64.

[5] 朱万侠,黄红涛,李肖霞.农村薄弱校教师“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接受度的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8(6):67-73.

[6] 卢强,左明章,原渊.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农村教师同步课堂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8(7):61-69.

[7] 汪学均.视频互动同步课堂教学效果实验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47-53.

[8] 左明章,雷励华.协同视角下的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7):19-26.

[9] CALLON M, LAW J, RIP A. The sociology of an actor-network: the case of the electric vehicle, 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 London: Macmillan: 19-34.

[10] FOX S. An Actor-network critique of commun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networked learning[J]. Studies, 2005,30(1):95-110.

[11] MCGREGOR J. Spatiality and the place of the material in schools[J]. Pedagogy, culture and society, 2004,12(3):347-372.

[12] 左璜,黃甫全.行动者网络理论:教育研究的新视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2(4):15-19.

[13] 王志军.联通主义学习教学交互研究新视角:行动者网络理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6):28-36.

[14] 左明章,卢强.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91-98.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教育信息化
略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策略
以规范管理提升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软实力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